师:还有什么?
┅┅
师:同学们翻看课本第28面的单元提示。
生(齐声):抒情、说理。
师:抒情多是贯穿全文,说理主要在哪些段落?
生(齐声):第三段后半部分和第四段。
师:可见本文是以“景-情-理”(板书)来谋篇布局,因景生情,缘情悟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师:抒什么情?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字,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生(杂然答道):乐-悲-喜。
师:对。“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师:说什么理?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苏子二论”,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三悲。换言之,第三段有哪三层意思?可以先找出三个关键句。
生(杂然答道):“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
师:“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板书)
师:“客三悲”体现了苏轼在失意时怎样的思想?
生4:消极的人生观。
师:对。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师:同学们齐读第四段,说说“苏子二论”指的是什么?可先将第四段分为两层,该分在哪里?(生齐读第四段)
生5:分在“而又何羡乎”后。
师:对了。第一层是针对上文的哪一句话展开驳斥,提出“何羡论”?
生(齐声):羡长江之无穷。
师:第二层在“不必羡慕”、一切随缘的基础上,提出“共适论”。不属于你的莫强求,属于你的尽情享用。
师:这两层是什么关系?
生(齐声):递进。
师:“苏子二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齐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