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四年级第二学期 >> 课程资料教案 >> 正文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提炼作者观点。

2、分析体会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导入

找一文学功底较深的同学口述《唐吉诃德》的故事梗概,教师略作补充。 《堂吉诃德》--是一部辛辣的讽刺作品。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游侠的经历,鞭笞了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与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骑士文学,嘲笑了企图用打抱不平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空想。《堂吉诃德》的出版给反动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骑士传奇。

二、作者简介

瞿秋白(1899-1935),又名霜,曾用笔名宋阳,江苏常州人。现代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是我国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35年6月18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他的全部遗文均由鲁迅\">鲁迅先生搜集保存,并于1936年编辑出版,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为宝贵的革命文化遗产。

三、文题理解与背景介绍

1、理解文题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乃至世界文坛上的经典著作。作品描写读骑士小说入迷的唐吉诃德把变革西班牙现实的愿望寄托在虚幻的骑士道路上,并且身体力行地加以实施,结果处处被碰得头破血流、大败而归,直至临终前才恍然大悟。瞿秋白以《吉诃德的时代》为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将希望寄托于虚无飘渺的武侠及暴力上的荒诞。

2、背景介绍

三十年代初期,新文学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新文学、新文化的影响很有限,新文学影响主要在城市和知识界。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新文学还比较漠然,通常读的是侠义和公案小说。这些小说有意无意宣扬一种英雄意识和清官观念,客观上维持着腐朽黑暗的社会。有感于此,瞿秋白于1931年写了这篇杂文,表达了尽快埋葬侠义、公案小说的愿望。

四、解释重要词语的意义

西洋武士道----武士道本指日本幕府时期武士们所遵守的忠君、结义、勇武、坚韧等封建道德。“西洋武士道”指西方中世纪的骑士精神。

过屠门而大嚼----经过卖肉的地方而空着嘴大嚼。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也比喻把空想当现实安慰自己。

劫富济贫--抢劫富人救助穷人

骑士----塞万提斯小说中骑士主人公都是理想化的人,侠义而崇高,骑士的任务是“忠君、护教、行侠”,他们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为“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获得成功,是骑士最大的幸福。

骑士文学----即表现骑士“忠君护弱”的冒险生活,为博得贵妇人的厚爱所表现的忠贞和武侠精神。骑士文学与时代精神相差太远,在文坛和读者中影响极坏,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产物。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自序里斩钉截铁地宣称,这部书的创作意图就是“要把骑士文学的万恶地盘完全捣毁”,“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

五、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1、总体把握,理清思路(学生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1)本文是篇杂文,杂文从根本上说仍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学生结合背景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批判虚幻不实、麻醉人民、涣散民心的侠义公案小说。

(2)本文的结构该怎么划分?(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允许存在分歧。)

第一种分法:

第一部分(1-3):由一些文化现象引出中国没有塞万提斯式的作家这一论题。

第二部分(4-5):剖析中国文化现象,指出其特点:等待着英雄,安心做奴才。

第三部分( 6 ):呼吁中国早日出现塞万提斯式的作家,帮助民族,拯救自己。

第二种分法见《教参》P105

2、分析局部思路 

(1)学生齐读前三段,思考作者针对什么文化现象,得出结论的。是否有现成的语句?如何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由新文学作品的印数推断中国识字的人数最多只有一万到两万,隐含地指出新文学作品的市场有限,脱离广大民众,不能为广大的小市民所接受。说明中国还处在吉诃德时代。

(2)自读第四、五两段,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①第四段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段首先指出《水浒》类的作品只能给人以精神安慰,虽然仇恨的对象非常多且到现在有增无减,但是人们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武侠”上,这样的等待不过是自我欺骗,最终也只是“请听来生分解”。

②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博得广大读者的厚爱?广大读者有怎样的阅读心理?这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然后自行组织语言)

提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百姓们不能忍受深重的压迫,心中有仇恨(文中有描写他们仇恨的心理的 语句),但是认不清出路,不想起来抗争。他们看了这类小说,就把小说中的英雄当作“青天大老爷”、“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坐等着心目中的英雄来拯救自己。就连那些学道修仙炼剑的英雄们,他们的主子也都是皇上的奴才,他们不过是奴才的 奴才罢了。这说明当时大多数的人还处于愚昧、封闭状态中,新文学的影响面很小。

(3)物色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最后一段。(要求读出幽默,读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展开讨论后回答问题:中国的塞万提斯为何难以出现?

提示:①残酷的社会现实;

②人们普遍存在根深蒂固的奴性思想;

③当时的社会风气。

(4)纵览全文,结合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唐吉诃德》的意图,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提示:《吉诃德的时代》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产生一个像塞万提斯一样埋葬骑士文学的作家,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六、写作借鉴

1、语言:

①旁征博引,既有数据、事例,又有诗句、俗语,深化了文章的 内涵。

②幽默诙谐,如把中国没有塞万提斯这样的作家,说成“中国的塞万提斯难道还在摇篮里?!或者没有进娘胎?!”再如刻群众的 仇恨心理 “恨得真正切齿……挖出来的。”的语句。

2、选材上,大中取小;立意上,因小见大。主旨是唤起民众自己做英雄拯救自己,起来反对专制制度的大问题,但话题却是当时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人们的 心态,这是大中取小。由一些视而不见的社会文化现象说到如此大的问题,因小见大。

七、作业

熟读课文,从思路、写作方法、语言等方面谈谈感受,并与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9
    《哈姆莱特》教案
    甜甜的泥土
    《崔杼弑其君》教案1
    《黑珍珠》教案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2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铸剑》教案1
    《铸剑》教学设计1
    语文版《中国当代诗二首》(我遥望,麦…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春》教案7
    《雨巷》说课稿1
    《雨巷》课堂实录1
    《雨巷》教案6
    《雨巷》教案5
    《雨巷》教案2
    《雨巷》教案1
    《前方》教案1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1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等待散场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等待散场
    《老王》教案9
    《你看这原野里》教案1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0
    《黄鹂》教案2
    《离骚》教学设计3
    《离骚》微型教案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
    《秋水》教案4
    《鸿门宴》说课稿2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8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
    读本“母语的精神”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劝学》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
    《唐山大地震》教案1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6
    《〈激流〉总序》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6
    必修一读本《故乡的榕树》简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劝学》教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师说》教案2
    《乡土情结》简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案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7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非攻》教学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发现》教案5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雨霖铃》简案2
    《奥林匹克精神》活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西地平线上》教案5
    秋兴八首
    《五人墓碑记》教案2
    寒风吹彻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5
    《肖邦故园》教案1
    《祖国山川颂》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1
    《拿来主义》教案4
    《老王》课堂实录1
    《安妮日记》
    《雨霖铃》简案2
    端午的鸭蛋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寻找理想》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
    《滑铁卢之战》说课稿
    短文两篇(日月)
    组歌
    海燕
    (苏教版)《离骚》教案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小桔灯》教案
    28.醉翁亭记
    背影
    铁骑兵
    苏珊•安东尼
    大堰河,我的保姆
    现代诗两首
    列夫.托尔斯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爱莲说》写作指导课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名著推荐与导读——《格列佛游记》
    19《庄暴见孟子》教案
    再塑生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
    《老王》教案10
    《老王》教案11
    《核舟记》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清塘荷韵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崂山道士》教案
    《察今》教案2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察今》教案3
    《察今》课堂实录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二
    《老王》教案15
    《泪珠与珍珠》
    《老王》教案3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3
    《老王》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品质》《老王》教学简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品质》教案1
    你一定会听见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我的五样3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0
    写作——编写寓言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
    《清塘荷韵》教案2
    《落日》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16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案
    玉堂春落难逢夫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等待散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六国论》教案
    《鸟啼》教案
    高三作文议论文序列化训练
    《图片两组》教案
    永久的悔
    祖国山川颂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铁骑兵》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荷塘月色》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五样》学案
    我的五样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
    《我的五样》(苏教版高一必修)
    《炼字》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