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四年级第二学期 >> 课程资料教案 >> 正文

 

《崔杼弑其君》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二、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三、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

  四、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晏子不死君难”和“大史书曰”两节;了解“晏子”这个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具、教法:

  一、实物投影仪。

  二、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通过对《左传》的介绍,导入课文: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有关《左传》的知识。)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二、学生诵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及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落实有关的文言知识。

  做法:学生把有关的文言知识写下来,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习内容(1-3份),全班同学一起去讨论决定,老师适当补充。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虚词积累:

  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

  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而

  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



  其

  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


  以

  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义也。

  申蒯,侍渔者。

 (2)被动句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

 (3)宾语前置

  社稷是主。

  将庸何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并适当引导和点拨。)

三、显示同学们的意见,适当评点并补充,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整理和适当拓展的习惯。


四、学习小组讨论1-3段,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

  1.学生讨论

  2.学生发言

  3.明确

  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据课文内容明确)

  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

五、学生再读课文,加深认识。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4、5、6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主要分析“晏子不死君难”一节和“太史直书”,了解晏子和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印发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晏子” 。

  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那么,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下。

二、

 (1)齐读第四、五段。

 (2)学习小组讨论,明确这几段所叙之事。

讨论: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

讨论后,显示学生意见:

 (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机智、圆滑。

 (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

 (教师明确)

  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

  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对比阅读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加深理解“不死君难”。

四、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讨论:

  ①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

  ②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五、出示投影,学习《董狐直笔》(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加深对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认识并渗透文言

知识。

  ①翻译:其我之谓矣!

  ②区别古今义:书法不隐。

六、课后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如:叙事有条理、有层次;重点分明突出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崔杼弑其君》教案1,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读本“母语的精神”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甜甜的泥土
    《黑珍珠》教案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2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铸剑》教案1
    《铸剑》教学设计1
    语文版《中国当代诗二首》(我遥望,麦…
    《你看这原野里》教案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7
    《雨巷》说课稿1
    《雨巷》课堂实录1
    《雨巷》教案6
    《雨巷》教案5
    《雨巷》教案2
    《雨巷》教案1
    《唐山大地震》教案1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6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苏教版)《离骚》教案
    《寻找理想》教案
    乡土情结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等待散场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等待散场
    《老王》教案9
    《鸿门宴》说课稿2
    《春》教案7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1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离骚》微型教案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0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9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劝学》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
    《前方》教案1
    《黄鹂》教案2
    《西地平线上》教案5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0
    必修一读本《故乡的榕树》简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劝学》教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师说》教案2
    《乡土情结》简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秋水》教案4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8
    《非攻》教学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发现》教案5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雨霖铃》简案2
    《奥林匹克精神》活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雨霖铃》简案2
    《江南的冬景》教案6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案3
    秋兴八首
    《五人墓碑记》教案5
    《肖邦故园》教案1
    《祖国山川颂》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1
    《拿来主义》教案4
    《老王》课堂实录1
    《〈激流〉总序》教案
    《安妮日记》
    《五人墓碑记》教案2
    《核舟记》教学设计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
    《滑铁卢之战》说课稿
    短文两篇(日月)
    组歌
    海燕
    《爱莲说》写作指导课
    《离骚》教学设计3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铁骑兵
    苏珊•安东尼
    大堰河,我的保姆
    现代诗两首
    列夫.托尔斯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铁骑兵》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名著推荐与导读——《格列佛游记》
    19《庄暴见孟子》教案
    再塑生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
    《老王》教案10
    《老王》教案11
    《老王》教案15
    背影
    《老王》教案1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28.醉翁亭记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崂山道士》教案
    《察今》教案2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察今》教案3
    《察今》课堂实录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二
    《老王》教案15
    《泪珠与珍珠》
    《老王》教案3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3
    《老王》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品质》《老王》教学简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品质》教案1
    你一定会听见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我的五样3
    《小桔灯》教案
    写作——编写寓言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
    《清塘荷韵》教案2
    《落日》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16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案
    清塘荷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等待散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六国论》教案
    《鸟啼》教案
    高三作文议论文序列化训练
    《图片两组》教案
    永久的悔
    祖国山川颂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端午的鸭蛋
    我的第一本书
    《荷塘月色》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五样》学案
    我的五样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
    《我的五样》(苏教版高一必修)
    《炼字》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