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山川颂》教案1
|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例
溧水县高级中学 陈军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了解颂这一种文体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课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设计教学,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这一课的不欢迎态度,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颂”以及这种文体的特点,根据“颂”这种文体本身具有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方法:了解作者生平、思想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朗诵来还原作者的情感。以本课的学习为契机,带动学生对此同类型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体会“颂”这种文体的力量。
教学设计理由: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颂”这一种文体,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文章内容空乏,思想肤浅,以描写与口号为能事,缺乏真实情感。实际上,这是由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与文章作者的生活创作时代的环境经历相差太多所形成的理解代沟。黄药眠先生见证了积贫积弱的祖国在图谋强大的道路上的重重阻隔与挫折,历经波劫之后又见祖国枯木逢春的欣喜与激动,是当代中学生们难以体会的。
然而中学生们并不真正缺乏情感,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沟通年轻的读者们与作家在爱国这一主题上的情感,达到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与壮丽山河无比自豪的认同,继而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文章理解的智慧阀门,必然会让学生对“颂”这一文体有全新的认识,从而喜欢上这一篇文章以至这一类文章。
那么什么是学习这一文体的适当方法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作者生平、思想与其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惟其如此才可以沟通学生与作家的情感;其次,诚如《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颂”这中文体中,作家将他们的喷薄欲出难以抑制的歌唱赞美的欲望寄寓在细腻的描写与大量的修辞等表现手法上,学生只有通过有情感的大声诵读,才足以将这种赞美的激情淋漓尽致地还原出来。
教学过程:
师:上课前,我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同学不喜欢《祖国山川颂》这篇文章,你们能阐述一下你们的理由吗?
生:这篇文章都是空话大话,给人的感觉是在喊口号,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生:这篇文章是假大空的典型,没有真实的情感,给人很虚假的感觉,很肉麻(学生大笑)
师:我忍不住想提醒一下同学们,这篇文章叫《祖国山川颂》,作者是在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山川河流,这怎么是没有内容呢?而我们脚下所站立的这块土地,孕育了我们祖国伟大文明文化,提供给我们每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营养,所以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去赞美我们的母亲不可以吗,很肉麻吗?
生:这实际上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只是现在的中学生们全部都是独生子女,感情淡漠,缺少对祖国母亲的真正感情。比如我们初中时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很多同学都嘻嘻哈哈,根本没有一点严肃感。
师:(笑)全部都嘻嘻哈哈?包括你吗?
生:不,我很严肃的。
师:所以不是全部,你不能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不懂事,不是所有的同学都缺乏爱国的情感,是不是?
生:是。
师:你请坐。我们的当代中学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在和大家平时的交流中,我可以感觉到我们同学的热情如火,怎么能说是缺乏情感呢?我们有些人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不严肃可能有很多的因素,比如我们国民一贯的公共意识的缺乏和不注意场合等,这是另一个话题,不管怎么说,它不能证明我们同学缺乏情感。实际上,在对待爱国尤其是抗日爱国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学个个都是小“愤青”啊。(同学笑)
生:虽然我们对祖国的情感是真实的,但一般来说,我们都把情感放在心里,这种直接的表白给人的感觉太做作。再说,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我们多么爱妈妈,也没有人会天天对着自己的妈妈去直接抒情啊。(生笑)哄然说是,有人得意地点头)
师:好象这代表了我们大多数同学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不着整天对妈妈抒情,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情感不能自已的直接抒发的时候?
生:(迟疑着)有
师: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运动会上看同学比赛时,我明明听得有同学高呼“8班万岁”,甚至我还听见有同学高呼“为了8班,冲啊!”,这不肉麻吗?
(生笑)
生:不肉麻。
师:为什么呢?
生:当时的环境、气氛和激烈的竞争会让人变成这样。
师:是啊,一定的环境与氛围会让人有不能自已的情感抒发甚至是爆发, 是一个人集体荣誉感的自然流露,我们非但感觉不到不自然,反而会增进我们对集体的热爱,有团结力量,聚拢人心的作用。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祖国山川颂》的情感表达吗?
生:《祖国山川颂》的情感表达也是真诚的。
师:对,只不过我们和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相隔既远,在对情感表达和某些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代沟。那么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叫知人论世,我们解读其它类型的文章,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出示黄药眠生平材料,与同学共同学习)
师:黄药眠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他汲取了这块土地提供的种种滋养,深深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富饶和这块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滋养的大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外夷的铁蹄践踏与旧政府的黑暗昏朽,他也亲身参与了民族解放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去,他有过新中国建设的欣喜也尝尽了祖国建设中十年浩劫的失望,当祖国历经波劫,重焕青春光彩,有什么比这更让他激动呢?不惟如此,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同样也滋养了我们每一个人,想想看,这块被野火烧过春风吹过的土地,这块洒过我们祖先血汗也同样洒过你我血汗的土地,难道不也能让我们感动吗?
师:同学们,我们对我们的祖国有着深深的感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同样有着赞美祖国歌唱祖国的欲望,只不过,我们缺乏这样的感情体验与合适的氛围,以致于我们的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爱被隐藏了。这说明我们要还原这种情感,还要用一定的方法营造一定的氛围,唤醒我们身上沉睡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出示歌曲《我的祖国》第一段歌词)
师:这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们同学应该基本上都会唱。
生:我们上学期的每周一歌唱过。
师:那太好了,我们先请同学在心里把这首歌深情地朗诵一遍。(注重号表面教师说话的着重语气)
(一分钟后)
师:你们感觉如何,有没有被感动的感觉?
(生笑)
生: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唱的时候一定要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生齐唱
师:感觉如何?
生:很抒情,让我们有热血冲动的感觉。
师:是热血澎湃吧。我们显然被感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生:因为歌曲有音乐的伴奏。
师:对,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旋律和节奏需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生寂然,可能弄不清老师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这种节奏和旋律在歌词上看得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即便有曲谱,纸上的曲谱可以直观地把这种旋律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是啊,不能。如果真要这样,我们大家就用不着耳朵了。
(生笑)
师:所以说,我们得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声音。
师转向黑板上的课文标题,在“颂”上打了一个着重号。
师:我要告诉大家,“颂”这种文体也有着强烈的节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带着强烈的情感的,这种情感,作者必须要借助语言的修辞,比如句式的整齐与变化,描写的细腻与修辞格的适当运用,这些文章中的句式,时或整齐划一,时或参差错落,时或行文迅疾利落,时或婉转悠长,这都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将作者的这些情感还原,最好的方式就是……
生:朗读。
师:朗读,并且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文辞与句式的变化,将这些变化表现出来了,作者的情感就会被还原,我们的情感也会被激发出来。我们试试看?
生:好
师:我想提两个要求:一是我们一定带着对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感情体验去大声地朗读;二是朗读中,我们或许会有一些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十分钟后)
师:你们有没有从朗读中感觉到作者的情感?
生:有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文章第二段,“我不仅爱祖国的山川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热爱得非常深。
师:一种细致入微的情感。体味得很好,不过你刚才读得不好,能有感情地读读看吗?
(生读)
师: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哪几个词上?
生:“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和“也”上。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来试试。
(生读)
师:还有什么感受?
生:文章第五段,连续运用了排比,表达了我们祖国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灾难与挫折。
师:表达了挫折?这话通不通?应该是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作者为祖国遭受的灾难悲痛的情感。
师:我感觉这一段不仅是表达一种悲痛的感情,还有什么感情在其中?
生:这一段最后,写作者看到祖国重新焕发生机的欣喜。
师:很好。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关系吗?
生:对比,写祖国的经受的灾难来衬托出祖国重新兴盛的喜悦。
师:到底是对比还是衬托?
生:衬托。
师:对,你自己都说了衬托出作者多祖国春天来临的喜悦。
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有一些文章不是潜心沉思就可以体味出它的好处的,比如像颂这类文体还有像诗歌等需要通过大声朗诵,才能体[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祖国山川颂》教案1,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肖邦故园》教案1 |
下一篇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