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舟记》教学设计
|
《核舟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 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 《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 诎 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 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语入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书课题 核舟记 二、新课学习 1、主学习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作学习 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 1)、关于作者 ▲学生自学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 播放课件: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篆()狭()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罔(wă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ŭ) 糁(shăn) 髯(rán) 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学生观后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诎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通又表示证书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 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居右者椎髻仰面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6)重点句子 播放课件: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7)译文: ▲学生自学课文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端午的鸭蛋 |
下一篇文章: 背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