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本设计系原创) 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 邱员太
记叙文阅读 学习目标搜索 1.把握记叙的要素; 2.理清记叙的线索; 3.了解记叙的顺序; 4.分析表达的方式; 5.评析文中的人物; 5.探究文章的主题; 7.揣摩作品的特色; 8.品味丰富的语言。 自学方法点击 1.把握记叙的要素 2.理清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沿着线索可以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 写作中常用的线索主要有: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人”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景物变化”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 与此同时,还有几种情况:有的明线与暗线交织发展,有的双线并行发展。 线索对文章主题、人物、结构有一定的表达作用。 3.了解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来写。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之时,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或有关情况的叙述。 4.分析表达的方式 在记叙文中,较多地会用到描写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达到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描写主要分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其次关于描写还经常出现以下概念: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语言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精神与性格,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记叙文中,还经常用到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了揭示事物所蕴含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也有少数是先议后叙。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一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或寄情于人,叫间接抒情。 5.评析文中的人物 人物是记叙性作品的核心。分析人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分析人物的地位: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尽相同的,具体情况是:有的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有的是作者简要刻画的次要人物,有的是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②把握人物的特点:生活中人物的特点千差万别,表现在作品中亦是丰富多彩。在阅读中,我们首先要通过作者对人物身材、衣着、长相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去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这些内在的特征,决不可浮光掠影,简单了事。其次我们还要在人物众多的特征中努力寻找最能显示本质的重点特征以及人物在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特征。 5.探究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准确把握文章主题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探究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寻找主题的源头:主题的源头,即主题产生的依据。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用标题来表达、有的直接告诉读者、有的用关键句或点题句来表达、有的分解在全文的各个段落中、有的渗透在行文的过程中。 ②分析重点段落或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往往是文章主题的栖息之所,阅读中必须下力气、花功夫;重点句子大多寓意深远、意在言外,阅读中也必须下力气、花功夫。把握好这两个地方,往往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7.揣摩作品的特色 作品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中考试题中较多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出题,多从两个方面展开: ①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比喻、拟人、对比等。 ②表现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欲扬先抑、象征手法、伏笔照应、首尾呼应、虚实相生、正反结合、悬念舞会、卒章显志、托物寓意等。 8.品味丰富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的语言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精炼准确、有的形象生动、有的个性鲜明、有的精警含蓄、有的感情浓郁。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04年河南省)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 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有“女教师救助”、“偷书小女孩”之意即可给分。1点分,共2分。若语言不简洁可酌情扣1分)2.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若有其他答案,意思符合要求也可给分。2分)3.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若答“觉得小女孩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可笑而笑”,不给分。)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意思对即可。每处2分。共4分。)4.(1)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2)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3)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4)“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5)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6)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7)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答以上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给分。1条1分。共2分)5.您还记得十几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意思相近,语句简洁通顺即可。2分) 回放2: (2004年南京市)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 |
下一篇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