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四年级第二学期 >> 课程资料教案 >> 正文

 

《察今》课堂实录


察今【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自读·练习·讨论
[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察今》。(板书课题)“察今”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儿选来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阅读课本注释①。
生:(打开课本,自读注①。)
师:课文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
生:是从《吕氏春秋》里节选来的。
师:《吕氏春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的相国吕不韦请他的门客编写的。书的内容,课本注释未作介绍,请老师介绍一下。
师:好。我就《吕氏春秋》的内容作点补充。这部书还比较有名。全书二十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十余万字。因书出于众人之手,思想庞杂,几乎包容了儒、道、墨、名、兵、农、阴阳各家学说,汉朝学者把它列入杂家。它基本上是一部学术汇编,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很多秦以前各家的思想资料。《吕氏春秋》的文章都比较短,但组织严密,运用了许多比喻、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很讲究逻辑修辞。据《史记》记载,这部书编成以后,吕不韦曾把它悬之国门(咸阳城门上),声称:有谁能增减一字,便当众赏赐千金。后来便用“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来称誉文词精妙。这篇课文对原文作了删节。下边请同学说说课文题目“察今”是什么意思?
生:“察今”是明察当今实际情况的意思。
师:为什么要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其目的何在?这就是课文所要论述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先自读和研究一、二、三段课文。自读之前,我给同学们提几条要求:
一、对照课本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的意思,有疑难处作出记号,或询问老师。
二、在通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从课文里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性词句:
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是否反对“法先王”?他的主张是什么?
3.文章是怎样导入论题的?文中打了哪些比方来说明“察今”的道理?
4.荆人循表夜涉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它同一、二段文章的内容有什么逻辑联系?
5.这三段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
三、准备口头复述荆人袭宋的故事。
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讨论问题。)
师:先请两各同学上黑板完成下面两个练习(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的练习题),其他同学一律在课本上原文旁边作答。
生:[练习一]在括号内注释第一段文章中加“.”的字的意义及词性。
上(国君,名词)胡(为什么,疑问代词)不法(取法,动词)先王之法(法令制度,名词)?非不贤(好,形容词)也,为(因为,连词)其不可得而法(取法,动词)。先王之法,经乎(语气助词,无意义)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增补,动词)之,人或损(裁减,动词)之,胡(怎么,疑问代词)可得而法,虽人弗(不,没有,副词)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生:[练习二]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作答: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为其不可得而法”。 
②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答:“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③为什么“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答:“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
④究竟应当怎样对待“先王之法”?
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⑤“法其所以为法”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答:“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⑥“有道之士”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答:“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⑦文中举了哪些事例作比方来说明“察今”的道理?
答(1)“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2)“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3)“尝一腮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师:请同学们评改上述练习,注意难字的写法。
生:(评论、订正练习答案)
师:很好。通过完成上述练习,我们基本上读懂了一、二两段课文的内容,也把握住了文章论述内容的要点。现在请同学们口头评述:以上问答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上述问答基本上是以如何对待“先王之法”为中心,说明“察今”的重要性。
师:说得很对。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课文第三段的内容。先请一位同学口头复述一下荆人袭宋的故事,要求说得既简明又生动,谁来试试看。
生:(一名男生复述故事。具体内容略。)
师:请大家评论、补充。
生:(两名女生作了评论、补充。内容略。)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研究一下荆人袭宋的故事同“察今”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引述这个故事?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段课文。
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师:大家思考、分析一下,这段课文共有哪几个层次?简要地在课文旁边写出各层内容要点。
生:(学生在课本上划层次,写要点。)
师:请一位同学口述一下自己写的层次要点。
生:这段课文,共有三层,其要点是:
(1)叙述故事内容;
(2)对故事进行评述;
(3)总结评论其教训。
师:划分正确,要点概括得很好,简洁明了。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讨论、总结一下一、二、三段文章的逻辑层次与写作特点。先请同学们自由议论,相互讨论,然后准备发言,各抒己见。
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
师:谁先发表意见?
生(1):这三段文章,都是以论述“察今”为中心,一、二段是理论分析,第三段是用事例进行反证,都是在阐明“察今”的重要性。
生(2):文章第一段以设问起笔,导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观点,而后加以解释;第二段再从“法其所以为法”推导出“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论断,并举例阐明“察今”的重要性;第三段进一步以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论证“察今”的必要性,文章又回到“法先王之法”的问题上来,与前两段相照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
生(3):这三段文章,前二段侧重说理,强调“察今”的必要;后一段以事实为证,证明不“察今”的错误,正面推导与事例反证相结合,中心都是“察今”,文意明确、突出。
生(4):这三段文章,论述宗旨在于阐明“察今”之理,论述中既举了事例作比,又运用寓言故事帮助说明,生动具体,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通过互相启发,自由议论,共同研究,相互点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上面四位同学的发言,讲得都很好,各有见地,证明同学们的自读、思考、分析能力不弱,也无需老师再作分析、总结了。我只指出一点,有的教学参考书上把第三段文章归入文章的后一部分,和四、五、六段放到一起,这当然也可以。我今天是把它放在一、二段一起分析的,原因是我觉得这三段都是围绕“察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来展开论述的,后面三段则是围绕“察今”的目的,即“察今”是为了“变法”,着重从“变法”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样,把第三段放在前一部分一起来分析也是合理的。老师的这个教法是否有道理,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那么,后边的四、五、六段是如何围绕“察今”,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呢?我们且待下一课研究、分解。
[下课]
(第二课时)翻译·比较·分析
[上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察今”前三段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三段课文。
生:(齐读《察今》前三段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后三段课文。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三段课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生:中心是论述“察今”的重要性。
师:那么,后三段的论述中心又是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对照课本注释,自读课文。先阅读第四段,自读时注意落实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有疑难时,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切磋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问难。在自读的基础上准备逐句串讲课文。
生:(自读课文,准备串讲。)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对照原文,逐句串讲;大家注意串讲是否有错漏,准备订正补充。
生:(逐句串讲课文,边读边讲。内容略。)
师:有没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评论、订正。
生(1):“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一句讲得不清楚。应当讲成:“‘向’,是先前、本来的意思;‘寿民’,是长寿的人;‘殇子’,本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却短命而死了。”
生(2):“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一句应当按课本注释讲,“成功名”,就是成就功业,树立威名,这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他的“千里马”。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凡能成就功名的,就是古代帝王的千里马啊!”实际意思是说,先王所追求的是“成功名”,并不是一定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
师:这两位同学补充说明很好。串讲,就是把文章的每个字词的意思都解释清楚,不但把字面意思说出来,还得把它的实际内涵也指出来,它比直接翻译可以更详尽一些。这点,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加以区别。下面,我们在串讲的基础上来讨论研究这段课文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讨论之前,我们把这段文章集体齐读一遍。
生:(集体齐读课文第四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段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哪几句话,在课文中把它们上横线标出来,然后在横线下将它们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学生自、自译)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一黑板写出这几句话。
生:(上黑板写出表达主要意思的三句话,即:)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师:这三句话很重要,写得很好。现在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自己的现代汉语译文。
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译文)
师:这三句话中有一句是本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生:是第二句:“世易时移:变法宜垒。”
师:找得很对,理解正确。这句话不但是本段的中心论点,也是后面这三段文章的论述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分析研究一下,这段文章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个中心论点?
生:用了良医治病的喻证方法。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有举例。
师:举什么例?
生:举“七十一圣”的例。
师:举“七十一圣”为例,目的是为了论证什么?
生:目的在于证明“变法因时而化。”
师:说得很好,是否还有别的论证?
生:还有“良剑”“良马”。
师:这是什么论证?
生:也是比喻论证。
师:“良剑”“良马”的比喻又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先王要求的是“成功名,并不要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
师:这些就是这段文章的具体内容,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特点在于分两层展开论述,每层都是先阐明道理,而后举例作比加以证明。即先提论点,后举论据,观点鲜明,论证生动、具体,说明形象化,很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有很强的理解分析能力,读懂了这段文章的内容,下边五、六两段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了。下边的两段课文,主要由同学们自读,对照课本注释,各自在语文作业本上进行笔译练习。在笔译之后,我们再进一步作点分析与比较,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当堂进行翻译练习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察今》课堂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9
    《哈姆莱特》教案
    甜甜的泥土
    《崔杼弑其君》教案1
    《黑珍珠》教案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2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铸剑》教案1
    《铸剑》教学设计1
    语文版《中国当代诗二首》(我遥望,麦…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春》教案7
    《雨巷》说课稿1
    《雨巷》课堂实录1
    《雨巷》教案6
    《雨巷》教案5
    《雨巷》教案2
    《雨巷》教案1
    《前方》教案1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1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等待散场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等待散场
    《老王》教案9
    《你看这原野里》教案1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0
    《黄鹂》教案2
    《离骚》教学设计3
    《离骚》微型教案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
    《秋水》教案4
    《鸿门宴》说课稿2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8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
    读本“母语的精神”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劝学》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
    《唐山大地震》教案1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6
    《〈激流〉总序》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6
    必修一读本《故乡的榕树》简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劝学》教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师说》教案2
    《乡土情结》简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案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7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非攻》教学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发现》教案5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雨霖铃》简案2
    《奥林匹克精神》活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西地平线上》教案5
    秋兴八首
    《五人墓碑记》教案2
    寒风吹彻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5
    《肖邦故园》教案1
    《祖国山川颂》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1
    《拿来主义》教案4
    《老王》课堂实录1
    《安妮日记》
    《雨霖铃》简案2
    端午的鸭蛋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寻找理想》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
    《滑铁卢之战》说课稿
    短文两篇(日月)
    组歌
    海燕
    (苏教版)《离骚》教案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小桔灯》教案
    28.醉翁亭记
    背影
    铁骑兵
    苏珊•安东尼
    大堰河,我的保姆
    现代诗两首
    列夫.托尔斯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爱莲说》写作指导课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名著推荐与导读——《格列佛游记》
    19《庄暴见孟子》教案
    再塑生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
    《老王》教案10
    《老王》教案11
    《核舟记》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清塘荷韵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崂山道士》教案
    《察今》教案2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察今》教案3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二
    《老王》教案15
    《泪珠与珍珠》
    《老王》教案3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3
    《老王》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品质》《老王》教学简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品质》教案1
    你一定会听见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我的五样3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0
    写作——编写寓言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
    《清塘荷韵》教案2
    《落日》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16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案
    玉堂春落难逢夫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等待散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六国论》教案
    《鸟啼》教案
    高三作文议论文序列化训练
    《图片两组》教案
    永久的悔
    祖国山川颂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铁骑兵》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荷塘月色》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五样》学案
    我的五样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
    《我的五样》(苏教版高一必修)
    《炼字》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