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今》课堂实录
|
。 生:(学生自进行阅读翻译) 师:(巡视,答疑,指导翻译。在学生完成翻译之后,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自己的译文,并要求同学们评论、订正。) 生:(朗读译文,全班同学评论、补充、订正。) 师:这两段文章分述了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文字也浅近易懂,不必细讲,现在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几个问题。首先是比较一下,“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这两则寓言故事各自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同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生:“刻舟求剑”说明“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以为治;“引婴投江”说明以其父“善游”而断定其子亦“善游”的悖谬。二者的论证角度不相同。前者强调时间、地点起了变化,后者强调人物有所不同。但都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均紧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中心论点。 师:说明简洁、正确。下面还要请人说说这两段文章与第四段文章的逻辑联系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第四段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两段则以两个故事为例,从反面去论证上述观点。体现了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和论据的统一。这样写,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更有感人的说服力。 师:完全正确。在读完并理解了课文的这后三段后,我们现在要将前三段与后三段放在一起来总结讨论了。 首先我们总起来看一看文章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很多教学参考书上都把一、二段归为文章第一部分,三、四、五、六段归为第二部分,理由是前一部分是观点、理论,后一部分是事例、论证。我在教学中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为什么我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这主要是考虑到文章内容的客观实际和它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我现在简单地问同学几个问题: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中心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师:②文章的前三段主要论述什么? 生:主要论述“察今”的重要性。 师:③后三段文章主要论述什么? 生:主要论述“变法”的必要性。 师:“察今”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变法”。 师:这就是说:“察今”是为了“变法”,而“变法”又必须“察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但文章的要旨不是为“察今”而“察今”,“察今”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变法”,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文章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展开论述,因此就形成了文章的前后两大部分。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先阐明观点,作理论阐述,而后列举事例,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因此,在逻辑上,“察今”是前提,故先论述;“变法”是目的,故后强调,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的论述中心就是“因时变法”这四个字。正因为如此,也为了教学的方便,同时课文本来也就有删节,已经不是原文的整体,所以我采用了自己的分法。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还可“百家争鸣”,进行讨论。这也就算是老师对这篇课文内容与结构的小结吧。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没有。 师:《察今》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个别人说“没有”) 师:特点是什么? 生:运用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师: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师:说得对。现在我们先来就这三则寓言故事做一个填表练习,让大家具体比较一下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异同。(教师事前印制了表格及其他练习题,当场发给全班学生,人手一份。) 生:(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填表(一),指明相同点。 相同点故事 思想内容 表达层次 论证方法 循表夜涉 写水上的人和事,说明“察今”与“变法”的重要性。 三层:先叙故事;再分析评论;再总结教训。 取反面事例设譬喻理,即运用反证法寓理于事,生动、形象。 刻舟求剑 同上 同上 同上 引婴投江 同上 同上 同上 填表(二),指明不同点. 不同点故事 故事发展的结局 导致如此结局的原因 由此引出的教训 循表夜涉 “此其所以败也。” “涛暴益”仍“循表夜涉”。(不明时变)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刻舟求剑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知地变)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引婴投江 “其子岂遽善游哉?” “其父善游”而“子岂遽善游”。(不知人变) “以此为物,亦必悖矣!” 师:(检查填表练习,交代正确答案。)这三则寓言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它是什么? 生:这三个故事都表明: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必须了解这些变化,按照变化了的情况去采取措施,处理事情,而不能死守旧法,不知变化。这也就是说,三个故事都生动地说明了“察今”和“变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表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因时变法”的主张,也批判了“泥古”与“守旧”的错误。这就是《察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师:这个中心思想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生:它昭示人们: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今天的改革开放,正确理解在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深有启发的。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熟读课文一、二、四自然段,并力争能够背诵。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应当重视。 [下课] (第三课时)诵读·拓展·作文 [上课] 师:上节课我要求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力争能背诵一、二、四段。同学们能背诵吗? 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师:我们先来对照课本,齐读一遍全文。然后给五分钟让同学们熟读课文一、二、四段,能背的就不看书背诵,不能背的就对照课文自由诵读,争取很快会背。最后我抽查背诵情况。好吗? 生:好。(大家当堂熟读、背诵) 师:五分钟过去了,现在检查背诵。有谁能背?能背者举手,未举手者老师点名抽背。 生:(举手一人,指名两人,均能基本背出。) 师:背诵,也要掌握方法。分段、分层背诵,逐层积累,就能提高效率。下边做几个拓展、迁移性练习。在练习之前,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后边的“思考和练习”的理解情况,请同学们按原题顺序,逐一口头回答。 生:(学生逐一口答,教师随机评讲、订正。) 师:翻译题上节课已完成,不检查了。下面请同学们先填写一张表格。 生:(填上表,教师检查、订正。)。 字词 文中例句(加点的词) 意义或作用 词性 者 溺死者千有余人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相当于“的人” 起提示解说的作用 提示、停顿的作用 代词 助词 助词 而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军惊而坏都舍 可是,表转折关系 就,表承接关系 如,表比较 连词 连词 动词 故 人问其故 故审堂卞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以故法为国与此同 故凡举事循法以动 缘故,原因 所以 旧,原来的 所以 名词 连词 形容词 连词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题。(事先已印发材料,没有答案。) 商君书·更法(节录) 公孙鞅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事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练习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如果读音不同,还要注明各自的读音:
二、判别下面的句子哪是设问句,哪是反问句,在句后的括号内注明。 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设问) 2.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反问) 3.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设问) 4.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反问) 5.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反问) 三、“何古之法?”“何礼之循?”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习见的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内打“√”,在错误答案后的括号内打“×”。 1.没有宾语。(×) 2.宾语前置 (√) 3.用“之”字将宾语提前 (√) 4.“之”字就是代表提前的宾语(×) 5.宾语前有疑问代词(√) 6.用“之”构成偏正短语(×) 四、“制令各顺其宜”的以下各种译文,你认为哪一种最正确,在括号内打“√”。 1.制订法令都是顺应当时的客观情况。( ) 2.各项制度、法令都是适应当代的客观需要的。( ) 3.制度、法令都要因时制宜。(√)。 4.制订法令都要因时制宜。( ) 5.制度、法令各人都是为了适合自己的需要。( ) 五、这段文章里有一句话最能概括作者的基本思想,找出来填在下边横线上。 填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六、“也”字在文言文中常起的作用有: ①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②用在句末起表达并强化判断的作用; ③用在句末起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 ④与“者”连用在句末起表达判断的作用。 下边一些用了“也”字的句子,其“也”字各属于哪种作用,在句后的括号内填明其序号。 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②) 2.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①) 3.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③) 4.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④) 七、《更法》这段文章同《察今》的基本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在论证观点时用了一个共同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回答。 答:相同的基本观点是:因时变法。 相同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生:(当堂完成上述阅读练习) 师:《察今》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课文和《更法》一段文章集体朗读一遍。 生:(齐读) 。 师:下面剩下的时间我们进行作文练习。现在布置作文题,编写作提纲,打草稿,正式作文另处用一节作文课时间抄写完成。 作文题目(任选一题写作): 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读《察今》,议改革 ②从荆人袭宋谈起 ③谈谈“察今”与“变法” ④读《察今》有感 ⑤从(三则寓言中任选一则)说开去 写作要求: 1.紧扣课文,突出一个中心,生发议论,阐明一种道理; 2.联系实际,围绕改革开放,阐明现实教育意义; 3.学习运用举例证、打比方的议论方法; 4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察今》课堂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察今》教案3 |
下一篇文章: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