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四年级第二学期 >> 课程资料教案 >> 正文

 

《察今》课堂实录


生:(学生自进行阅读翻译)
师:(巡视,答疑,指导翻译。在学生完成翻译之后,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自己的译文,并要求同学们评论、订正。)
生:(朗读译文,全班同学评论、补充、订正。)
师:这两段文章分述了两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文字也浅近易懂,不必细讲,现在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几个问题。首先是比较一下,“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这两则寓言故事各自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同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生:“刻舟求剑”说明“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以为治;“引婴投江”说明以其父“善游”而断定其子亦“善游”的悖谬。二者的论证角度不相同。前者强调时间、地点起了变化,后者强调人物有所不同。但都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均紧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中心论点。
师:说明简洁、正确。下面还要请人说说这两段文章与第四段文章的逻辑联系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第四段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两段则以两个故事为例,从反面去论证上述观点。体现了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和论据的统一。这样写,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更有感人的说服力。
师:完全正确。在读完并理解了课文的这后三段后,我们现在要将前三段与后三段放在一起来总结讨论了。
首先我们总起来看一看文章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很多教学参考书上都把一、二段归为文章第一部分,三、四、五、六段归为第二部分,理由是前一部分是观点、理论,后一部分是事例、论证。我在教学中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为什么我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这主要是考虑到文章内容的客观实际和它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我现在简单地问同学几个问题: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中心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师:②文章的前三段主要论述什么?
生:主要论述“察今”的重要性。
师:③后三段文章主要论述什么?
生:主要论述“变法”的必要性。
师:“察今”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变法”。
师:这就是说:“察今”是为了“变法”,而“变法”又必须“察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但文章的要旨不是为“察今”而“察今”,“察今”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变法”,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文章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展开论述,因此就形成了文章的前后两大部分。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先阐明观点,作理论阐述,而后列举事例,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因此,在逻辑上,“察今”是前提,故先论述;“变法”是目的,故后强调,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的论述中心就是“因时变法”这四个字。正因为如此,也为了教学的方便,同时课文本来也就有删节,已经不是原文的整体,所以我采用了自己的分法。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还可“百家争鸣”,进行讨论。这也就算是老师对这篇课文内容与结构的小结吧。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没有。
师:《察今》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个别人说“没有”)
师:特点是什么?
生:运用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师: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师:说得对。现在我们先来就这三则寓言故事做一个填表练习,让大家具体比较一下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异同。(教师事前印制了表格及其他练习题,当场发给全班学生,人手一份。)
生:(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填表(一),指明相同点。
相同点故事 思想内容 表达层次 论证方法
循表夜涉 写水上的人和事,说明“察今”与“变法”的重要性。 三层:先叙故事;再分析评论;再总结教训。 取反面事例设譬喻理,即运用反证法寓理于事,生动、形象。
刻舟求剑 同上 同上 同上
引婴投江 同上 同上 同上
填表(二),指明不同点.
不同点故事 故事发展的结局 导致如此结局的原因 由此引出的教训
循表夜涉 “此其所以败也。” “涛暴益”仍“循表夜涉”。(不明时变)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刻舟求剑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知地变)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引婴投江 “其子岂遽善游哉?” “其父善游”而“子岂遽善游”。(不知人变) “以此为物,亦必悖矣!”
师:(检查填表练习,交代正确答案。)这三则寓言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它是什么?
生:这三个故事都表明: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必须了解这些变化,按照变化了的情况去采取措施,处理事情,而不能死守旧法,不知变化。这也就是说,三个故事都生动地说明了“察今”和“变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表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因时变法”的主张,也批判了“泥古”与“守旧”的错误。这就是《察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师:这个中心思想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生:它昭示人们: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今天的改革开放,正确理解在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深有启发的。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们熟读课文一、二、四自然段,并力争能够背诵。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应当重视。
[下课]
(第三课时)诵读·拓展·作文
[上课]
师:上节课我要求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力争能背诵一、二、四段。同学们能背诵吗?
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师:我们先来对照课本,齐读一遍全文。然后给五分钟让同学们熟读课文一、二、四段,能背的就不看书背诵,不能背的就对照课文自由诵读,争取很快会背。最后我抽查背诵情况。好吗?
生:好。(大家当堂熟读、背诵)
师:五分钟过去了,现在检查背诵。有谁能背?能背者举手,未举手者老师点名抽背。
生:(举手一人,指名两人,均能基本背出。)
师:背诵,也要掌握方法。分段、分层背诵,逐层积累,就能提高效率。下边做几个拓展、迁移性练习。在练习之前,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后边的“思考和练习”的理解情况,请同学们按原题顺序,逐一口头回答。
生:(学生逐一口答,教师随机评讲、订正。)
师:翻译题上节课已完成,不检查了。下面请同学们先填写一张表格。
生:(填上表,教师检查、订正。)。
字词 文中例句(加点的词) 意义或作用 词性
者 溺死者千有余人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相当于“的人” 起提示解说的作用 提示、停顿的作用 代词 助词 助词
而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军惊而坏都舍 可是,表转折关系 就,表承接关系 如,表比较 连词 连词 动词
故 人问其故 故审堂卞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以故法为国与此同 故凡举事循法以动 缘故,原因 所以 旧,原来的 所以 名词 连词 形容词 连词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题。(事先已印发材料,没有答案。)
商君书·更法(节录)
公孙鞅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事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练习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如果读音不同,还要注明各自的读音:



二、判别下面的句子哪是设问句,哪是反问句,在句后的括号内注明。
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设问)
2.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反问)
3.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设问)
4.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反问)
5.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反问)
三、“何古之法?”“何礼之循?”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习见的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内打“√”,在错误答案后的括号内打“×”。
1.没有宾语。(×)
2.宾语前置 (√)
3.用“之”字将宾语提前 (√)
4.“之”字就是代表提前的宾语(×)
5.宾语前有疑问代词(√)
6.用“之”构成偏正短语(×)
四、“制令各顺其宜”的以下各种译文,你认为哪一种最正确,在括号内打“√”。
1.制订法令都是顺应当时的客观情况。( )
2.各项制度、法令都是适应当代的客观需要的。( )
3.制度、法令都要因时制宜。(√)。
4.制订法令都要因时制宜。( )
5.制度、法令各人都是为了适合自己的需要。( )
五、这段文章里有一句话最能概括作者的基本思想,找出来填在下边横线上。
填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六、“也”字在文言文中常起的作用有:
①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②用在句末起表达并强化判断的作用;
③用在句末起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
④与“者”连用在句末起表达判断的作用。
下边一些用了“也”字的句子,其“也”字各属于哪种作用,在句后的括号内填明其序号。
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②)
2.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①)
3.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③)
4.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④) 
七、《更法》这段文章同《察今》的基本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在论证观点时用了一个共同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回答。
答:相同的基本观点是:因时变法。
相同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生:(当堂完成上述阅读练习)
师:《察今》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课文和《更法》一段文章集体朗读一遍。
生:(齐读) 。
师:下面剩下的时间我们进行作文练习。现在布置作文题,编写作提纲,打稿,正式作文另处用一节作文课时间抄写完成。
作文题目(任选一题写作):
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读《察今》,议改革
②从荆人袭宋谈起
③谈谈“察今”与“变法”
④读《察今》有感
⑤从(三则寓言中任选一则)说开去
写作要求:
1.紧扣课文,突出一个中心,生发议论,阐明一种道理;
2.联系实际,围绕改革开放,阐明现实教育意义;
3.学习运用举例证、打比方的议论方法;
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察今》课堂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9
    《哈姆莱特》教案
    甜甜的泥土
    《崔杼弑其君》教案1
    《黑珍珠》教案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2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铸剑》教案1
    《铸剑》教学设计1
    语文版《中国当代诗二首》(我遥望,麦…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春》教案7
    《雨巷》说课稿1
    《雨巷》课堂实录1
    《雨巷》教案6
    《雨巷》教案5
    《雨巷》教案2
    《雨巷》教案1
    《前方》教案1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1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等待散场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等待散场
    《老王》教案9
    《你看这原野里》教案1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0
    《黄鹂》教案2
    《离骚》教学设计3
    《离骚》微型教案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
    《秋水》教案4
    《鸿门宴》说课稿2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8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
    读本“母语的精神”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劝学》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
    《唐山大地震》教案1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6
    《〈激流〉总序》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6
    必修一读本《故乡的榕树》简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劝学》教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师说》教案2
    《乡土情结》简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案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7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非攻》教学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发现》教案5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雨霖铃》简案2
    《奥林匹克精神》活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西地平线上》教案5
    秋兴八首
    《五人墓碑记》教案2
    寒风吹彻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5
    《肖邦故园》教案1
    《祖国山川颂》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1
    《拿来主义》教案4
    《老王》课堂实录1
    《安妮日记》
    《雨霖铃》简案2
    端午的鸭蛋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寻找理想》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
    《滑铁卢之战》说课稿
    短文两篇(日月)
    组歌
    海燕
    (苏教版)《离骚》教案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小桔灯》教案
    28.醉翁亭记
    背影
    铁骑兵
    苏珊•安东尼
    大堰河,我的保姆
    现代诗两首
    列夫.托尔斯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爱莲说》写作指导课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名著推荐与导读——《格列佛游记》
    19《庄暴见孟子》教案
    再塑生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
    《老王》教案10
    《老王》教案11
    《核舟记》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清塘荷韵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崂山道士》教案
    《察今》教案2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察今》教案3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二
    《老王》教案15
    《泪珠与珍珠》
    《老王》教案3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3
    《老王》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品质》《老王》教学简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品质》教案1
    你一定会听见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我的五样3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0
    写作——编写寓言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
    《清塘荷韵》教案2
    《落日》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16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案
    玉堂春落难逢夫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等待散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六国论》教案
    《鸟啼》教案
    高三作文议论文序列化训练
    《图片两组》教案
    永久的悔
    祖国山川颂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铁骑兵》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荷塘月色》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五样》学案
    我的五样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
    《我的五样》(苏教版高一必修)
    《炼字》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