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四年级第二学期 >> 课程资料教案 >> 正文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壹、作者深究

一、字號

字(    ),生於代宗大曆八年(西元773),卒於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47

世稱(     ):唐河東解縣(今山西省永濟縣。解,音ㄒㄧㄝˋ)人。

又稱(     ):柳州刺史任內,政績卓著,深獲百姓愛戴。

二、仕途

1.宗元自幼敏,文章精妙,為同輩推崇。
  宗元四歲熟讀古賦十四篇。少年時期隨父宦遊大江南北,十三歲時寫〈為崔中丞賀平

  李懷光表〉,見者稱奇。

2.貞元九年(西元793),登進士第。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1,雖少年,已自成人2,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3,眾謂柳氏有子4矣。其後以博學宏辭5,授集賢殿正字6傑廉悍7,議論證據今古8,出入經史百子9,踔厲風發10,率常11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12,交口薦譽13。」
注釋】:1逮其父時:當其父尚在世時。柳鎮卒於貞元九年,時宗元已二十一歲。逮,及。
2已自成人:已經能夠卓然自立。3嶄然見頭角:比喻顯露出超過一般人的才華。嶄然,高峻貌。嶄,音ㄓㄢˇ。見,通「現」,顯露。4有子:指有了能光耀門楣的兒子。  5博學宏辭,唐代吏部考選進士及第者的科目,錄取博學而文章宏麗的人才,取中後即授予官職。  6集賢殿,全名為集賢殿書院,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置學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校讎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7儁傑廉悍:才華卓越,鋒芒畢露。儁傑,指才智出眾。儁,通「俊」。廉,方正、有骨氣。悍,強勁、有鋒芒。    8議論證據今古:以古今之事作證據。   9出入經史百子:引用經史百家之言作論據。百子,指諸子百家。  10踔厲風發:形容言辭雄渾有力,奔放激厲,如勁風奮發,暢行無阻。踔厲,騰躍奮發貌。踔,音ㄓㄨㄛˊ,騰躍。  11率常:經常、往往。   12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當時顯貴之人都想要宗元做他的門客。諸公要人,指當權者。   13交口薦譽  眾口同聲,一致推薦讚譽。交口,眾口一辭。

3.八司馬事件(永貞事件)
貞元二十一年(西元805)正月,德宗去世,順宗即位,任命王叔文、韋執誼執掌朝政,大力從事改革。柳宗元積極投身於改革行列,官禮部員外郎。

王叔文為打擊宦官和藩鎮勢力,積極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成效顯著。然而好景不長,同年八月,宦官和舊官僚強逼順宗退位,扶持憲宗即位,改元永貞,接著便對革新派進行政治迫害,王叔文的重要幹部全遭貶斥。柳宗元於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又於上任途中加貶為永州司馬。韋執誼、劉禹錫等八人,亦被貶為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亦稱「永貞事件」。

柳宗元在永州擔任司馬之職,前後達十年之久。永州是一個荒煙瘴癘、遍地榛莽的落後地區,居民都為未開化的苗傜。宗元與老母及子女,冒風霜抵達任所,借住於龍興寺。名義上是官員,其實「俟罪非真吏」(〈陪韋使君祈雨口號〉),與流放的罪犯無異。

司馬官卑事少,宗元乃投跡山水,讀書創作,其云:「賢者不得志於今,必取貴於後,古之著書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務此。」(〈寄許京兆孟榮書〉)一生著名詩文,大都作於此時,如〈段太尉逸事狀〉、〈封建論〉、〈永州八記〉、〈三戒〉等。《唐書》本傳云:「既竄斥(指遭貶謫),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鬱(指鬱積胸中的不平之情),一寓諸文。」

柳宗元與韓愈原已積極從事文體改革運動,貶謫永州期間,仍不停的提倡古文,各地求教信箋,紛飛而至,柳宗元一一裁復,更有不遠千里前來求教,因此柳宗元雖然身處僻地,卻能與全國文士互通聲氣,為文體改革運動奉獻心力。

4.元和十年(西元815)正月,被召回京,二月抵長安,宰相武元衡反對重新啟用柳宗元等人,三月又貶為柳州刺史,再度離京。六月抵柳州。

當時的柳州,是一個比永州更為荒遠落後的地方,但柳宗元並不灰心,到任後,利用刺史職權,積極從事各項建設,努力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施行教化,造福人民。具體的措施,如釋放奴婢;組織人力,挖掘水井;倡導植樹造林,開墾荒地;修建孔廟,興辦學堂,教民讀書,破除迷信陋習。在短短四年之內,使柳州煥然改觀。

元和十四年(西元81911月8柳宗元卒於任所,年47

長慶年間,當地百姓為了感念他的恩德,在羅池建廟奉祀,韓愈有〈柳州羅池廟碑〉記其事。世又稱(柳柳州  )。

宗元卒後,家境蕭條,無以為殮。留下長子柳周六,年四歲,遺腹子柳周七,及二女。幸得觀察使裴行立及舅弟盧遵協助,得以歸葬陝西萬年縣棲鳳原祖塋。

三、文學成就

(1)古文:古文運動-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支持者、推廣者。

主張「文者以明道」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雖言「明道」,然此「道」既指道德之道,亦指藝術之道,較韓愈所言寬廣得多。[1]

韓愈、柳宗元比較(並稱「韓柳」

 

韓 愈

柳宗元

中唐,河南河陽

中唐,河東解縣

字(     ),世稱(      

字(   ),世稱(       )、(       

諡號文,世稱(      

 

郡望(昌黎 ),自稱(昌黎韓愈 

 

國子監祭酒、京兆尹、史館修撰、吏部侍郎等職

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永州司馬、柳州刺史

宋神宗追封為昌黎伯

 

諫迎佛骨,貶(     )刺史,作祭鱷魚文

行永貞新政,坐(王叔文   )黨,貶永州司馬,作(        

˙尊儒術,文以載道,排佛老

˙不顧流俗,抗顏為師

˙博涉諸子,出入儒釋道之間

˙深自隱晦,不欲為人師

倡導(      )運動,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蘇軾讚韓愈:文起(        ),道濟天下之溺。(            ),一言而為天下法

韓愈稱柳文:(           ),似司馬子長

以載道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煉

主張文以明道,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沉鬱凝斂、冷峻峭拔

怪誕奇險

˙疏淡簡樸,幽深冷峻

˙蘇軾稱柳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昌黎先生集

柳河東集

如果說韓愈文如波濤滾滾的長江大河,偏向壯美的話,則柳文就如淒清悠深的幽篁山澗,具有一種幽靜之美。前人曾評曰:「韓詩如有韻之文,柳文如無韻之詩。」

古文雄深雅健並開拓古文題材。其山水遊記、寓言故事、短篇傳記、議論文等四類尤為傑出。

山水遊記:特色有二:就客觀景物描寫而言,繼承六朝山水詩文的傳統,以精鍊的筆鋒,清麗的語言,刻畫山水,形象生動,色澤鮮明,詩情畫意,宛如在目;就主觀情感而言,他所描繪的山水,又不是為了客觀欣賞山水而寫山水,而是在描繪的同時,寄寓己之遭遇與悲憤,使山水人格化、感情化。代表作為〈        等。林紓言其「文有詩情」(《柳文研究法》)情景交融,情味雋永,文筆清新。

寓言:多以動物為題材,短小警策,意味深遠,筆鋒犀利,或諷刺社會病態,或鞭撻社會各種醜態,或宣洩自己遭受迫害的憤懣不平。使寓言擺脫先秦以來,僅作為論說附庸的地位,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文體。作品如:〈三戒〉、〈蝜蝂〉、〈捕蛇者說〉。

短篇傳記:透過市井小民,描寫世情,具有明確的褒貶、諷諭目的,這些作品突破了傳記文學固有的框架,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思想性,為傳記散文開拓了新生命。作品如:〈梓人傳〉、〈種樹郭橐傳〉、〈宋清傳〉。

議論文:主要傳達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文筆鋒利有力,思想價值很高。作品如:〈桐葉封弟辯〉、〈封建論〉。

(2)詩:多作於貶謫之後,以山水詩最出色,內容多寓憤世傷時之意。

詩風清雋明秀,前人或言其詩風近陶淵明,「頗有陶家風氣」(陳振孫),然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畢竟是不同的。

唐代山水詩四大家:(     )、(        )、韋應物、(        )。

(3)著作:《柳河東集》(好友劉禹錫集)
補充故事:柳宗元、劉禹錫—以柳易播

唐憲宗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與其知己劉禹錫雖被召回長安,但因劉禹錫因作詩譏刺權貴,永貞黨人再度被貶。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劉禹錫則被貶為播州(今貴州省遵義縣)刺史。宗元不忍讓上有高堂老母的劉禹錫前往人跡罕至,蠻荒偏遠的播州。因若劉氏母子齊赴播州,年邁老母何能忍受長途顛簸之苦?若只讓劉禹錫單獨赴任,則母子倆可能永無見面之日了。宗元於是上書奏明,希望拿柳州與劉禹錫交換。憲宗皇帝不答應,御史中丞裴度曰:「禹錫有老母在。」憲宗說:「我只要派給他最壞的地方,那管他有老母在。」裴度勸道:「人子事親乃天下至情,陛下有太后要侍奉,不該說這種話。」憲宗方面露慚色,劉禹錫改派為連州刺史。

貳、題解深究

一、文體—山水遊記:

  遊覽中作者將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書文記載。遊記的取材十分廣泛,凡是能遊覽到的,如山川景物、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等,都可以用來作為寫遊記的素材。其中最重要一項是景物描寫。真正遊記起始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

作 者

名 稱

特 色

東漢馬第伯

封禪儀記

隨光武帝登泰山撰,可稱之為遊記文學的始祖,下唐代柳宗元的山水遊記。

北魏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

一部極有影響的記遊題材文學作品,以洛陽佛寺四十年的興廢為題,反映一個王朝,乃至一種宗教的演變過程。文筆優美,內涵豐富、史料珍稀。

北魏酈道元

        

注釋《水經》,並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歷史地理專著,四十卷。《水經注》沿用《水經》因水證地之法,以河水(黃河)和江水(長江)為主線,依自然地理特點,由南向北分述南北朝時全國大小河流1252條,囊括人文、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料,引用古文獻430餘種,採錄許多今已失傳的金石碑刻、民間傳說、詩詞歌賦,是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散文作品。文筆深峭清麗,精妙優美。唐代李白、柳宗元,宋代蘇軾都極為推崇,柳宗元山水遊記受其很深影響。列《四庫》(史 )部-地理類

柳宗元

 

永州八記

是中國遊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刻劃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還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作者認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樣被世人所遺棄和漠視。
*真正遊記的定型和繁榮在唐朝。

王安石

        

前兩段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末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陸游

入蜀記

寫景小品精緻清麗,對沿途風土人情作生動敘述,記錄作者人生經歷,濃厚的身世之感,是部有名的(筆記式  )遊記,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

徐宏祖

        

古今記遊第一,為(日記體  )遊記散文。自述其遊歷、見聞、遭遇以及抒發情緒、感懷的日記。不僅有地理、歷史方面的價值,更可以從中一覽優美的名勝風光、地形地物。

袁宏道

         

山水遊記,清俊秀麗,自成一家。明張岱說:「古人記山水能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宏道)。」

劉鶚

老殘遊記

遊記體(章回小說  )。主角老殘其實就是作者的化身,此書不像一般的遊記,記述到各個地點的自然景物和風土民俗,反而著重在許多事件的所聞、所

附註:唐詩人遊記;宋哲人遊記;明才人遊記。

二、寫作背景

(1)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因王叔文事件,被貶為永州司馬。自遭貶謫後,柳宗元一直不能擺脫「罪謗交織,群疑當道」的處境。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宗元接到父執許孟容來函,得到莫大鼓舞,方萌「復起為人」之念。是年,修建法華寺西亭,並因此發現西山之美,於是興起遊覽的念頭。

(2)西山位於永州西面(今湖南省零陵縣西),旁有瀟水流過。起自朝陽巖,止於黃毛嶺,長亙千里。王元弼〈名勝記〉云:「西山在河之西二里許,高萬餘丈,大不能量,起伏曲折,如龍欲騰空。有澗有溪,有洞石,皆青,間有白色如玉者,與雲相屯伏。四時花木,陰翳濃翠。若九月天登之,楓葉黃紅,人立樹下,衣裳如染黃紅色。更有白沙如銀,與日光相奪目。

(3)當時,柳宗元貶永州已經四年,他原以為遊遍永州的奇山異水,可是與友人登臨西山後(「宴遊」),頓覺天地寬闊,胸懷豁然開朗。這種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感受,是之前遊覽所沒有的。自此之後,柳宗元的心境產生重大的轉折,因此篇名特冠上「始得」二字。「始得」不只是發現,而是覺知感悟到西山覺知到西山的特出(「不與培塿為類」);覺知感悟到人要自得其得,要放下一切「攢蹙累積」、「若垤若穴」的人間不平,才能「心凝形釋」,才能「悠悠乎」、「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與萬化冥合」,而得到真正的宴遊之趣。所以題目冠上「始得」二字,不僅說明真正的遊賞自此開始,也暗示其心境上的轉折,自此有一個新的開始。

(4)往後,他又陸續遊覽西山周遭景點,並寫下記遊作品,合稱〈永州八記〉。

篇名

寫作時間

主題

寓意

始得西山宴遊記

唐憲宗
元和四年(809AD

宴遊西山始末

 八記總序

鈷鉧潭記

鈷鉧:熨斗。寫潭形與潭景。

反映稅賦苛重

鈷鉧潭西小丘記

丘上奇石之美與悠游之樂

暗恨自身謫居江南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小石潭清幽景色

謫居之淒清與孤獨

袁家渴記

唐憲宗
元和七年(812AD

渴:洄流。渴中小山遇風之奇景。

藉寫遭棄之美景,寄託胸中憤懣。

石渠記

渠水動態之美

願為後人拓荒

石澗記

遊賞流澗之趣

此間可苦中作樂

小石城山記

寫由積石所構成山崗之奇景

吐露自己無罪受辱之悲憤

※有關〈永州八記〉評論:

1.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宗元)貶永州司馬,居閑1,益自刻苦,務記覽2,為詞章3,汎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4,而自肆於山水間5

注:1居閑:指貶謫閒散。2務記覽:努力讀書。3為詞章:寫詩作文 4汎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形容柳宗元之學養文章汪洋恣肆, 雄厚深沉。涯涘:邊際。5自肆於山水間:寄情於山水之間。肆:發洩胸中鬱悶之意。

           2.清朝常安《古文批金》卷14:「此八記「脈絡相通,若斷若續,合讀之,更見其妙。

         

          参、類文賞讀

(一)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寫水清及游魚之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1,影布石上,佁2然不動,俶3爾遠逝。往來翕4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5,明滅可見6。其岸勢犬牙差互7,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語譯】: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多條,都像在空中游動毫無依傍似的。日光照射下來,魚影映在石上,痴呆地動也不動,突然又倏地遠游不見了。來來往往,輕快飄忽,好像同遊人逗樂似的。

  順著潭向西南望去,水岸曲折像蛇爬行般,哪裡凹,哪裡凸清楚可見。水岸又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沒法知道它的源頭。坐在潭上,四面竹樹包圍著,寂寥得連個人影都沒有,不覺心神有點淒涼,寒氣透骨,這樣靜悄幽深令人感到憂傷。因為環境太過冷清,不能久留,便寫了這些話離開。
【注釋】:1徹:通明。2佁:音ㄧˇ,靜止不動。2俶:音ㄔㄨˋ,猝然。2翕:音ㄒㄧˋ,輕快。2斗折蛇行:形容水岸曲折。6明滅可見:岸之凹凸清楚可見。2差互:互相交錯。差,音

(二)袁家渴記 ─── 寫風中之景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1,紛紅駭2綠3,蓊葧4香氣,衝濤旋瀨5,退貯溪谷,搖颺6葳蕤7,與時推移。

【語譯】:每逢起風,從四面山上吹來,吹動大樹,掩映著花草,那些紅花綠葉,都蓬勃地放出香氣。奔騰的波濤、旋轉的急流,全倒注到澗谷裡停下,木搖擉飛揚,花葉紛紛下垂,都隨著時間的變換而轉易。  【注釋】:1掩苒:掩映。2駭:亂。3紅綠:指花與葉。4蓊葧:音ㄨㄥˇ ㄅㄛˊ,蓬勃茂盛。5瀨:急流。6搖颺:飛舉。7葳蕤:音ㄨㄟ ㄖㄨㄟˊ木葉垂貌。

 

肆、柳詩欣賞

(一)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語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沒有人的蹤影。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獨自垂釣。

(二)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語譯】:漁翁夜晚依傍著西巖而宿,清晨汲取清澈的湘水燃燒著楚竹。煙霧散去太陽出來,看不到漁翁人影,只聽到欸乃一聲櫓響,忽見山青水綠。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的白雲相互追逐著。

(三)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1,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2亂颭3芙蓉4水,密雨斜侵薜荔5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粵6文身7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注解】:1大荒:曠遠的廣野。2驚風:狂風。3:吹動。4芙蓉:指荷花。5薜荔:一種蔓生植物,也稱木蓮。6百越:即百粵,指當時五嶺以南各少數民族地區。7紋身: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紋的風俗。

【翻譯】:柳州城上的高樓,接連著曠野荒原;我們愁緒像茫茫的海天,無限寬廣。狂風陣陣,猛烈吹亂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傾盆,斜打著爬滿薜荔的土牆。嶺上樹木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柳江彎彎曲曲,象百結九轉的愁腸。咱五人同時遭貶,到百越紋身之地;而今依然音書不通,各自滯留一方。

【簡析】: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謙、劉禹錫都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而遭貶。後來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雖有人主張起用他們,終因有人梗阻,再度貶爲邊州刺史。這首詩就是這時寫的。他們的際遇相同,休戚相關,因而詩中表現出一種真摯的友誼,雖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無法自抑。詩的首聯先寫柳州,再總寫四人分處之地都是邊荒。頷聯寫夏日柳州景物,寫景,報告當地氣候。頸聯寫遠景,寫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聯寫五人遭際,天各一方,音書久滯。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楚楚動人。

(四) 別舍弟宗一1

零落殘魂倍黯然2,雙垂別淚3越江4邊。一身去國5六千里,萬死6投荒7十二年8

桂嶺        9瘴10來雲似墨,洞庭11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12郢13樹煙。

【注釋】1舍弟宗一:舍,謙辭,用以對別人稱自己年幼或輩分低的親屬。柳宗一是柳宗元的從弟,故稱“舍弟”。宗一元和十年(815)離柳州赴江陵。        2黯然:心神沮喪貌。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本句借用其意,言自己屢受挫折、打擊的“殘魂”,如今又與親人離別,因而倍感悲傷了。 3雙垂別淚:指作者與宗一分別時依依不捨,兩人都流下傷心的眼淚。4越江:即粵江,這裏用以指柳江。        5去國:離開京城長安。6萬死:死一萬次,這是言極艱難困苦。7投荒:指被貶逐到荒涼偏僻的地方。8十二年:永貞元年(805)被貶永州,到元和十一年(816)春夏之交與宗一在柳州分別,恰爲十二個年頭。        9桂嶺:山名,這裏泛指柳州一帶的山嶺。10瘴:瘴氣,南方山林間溫熱的霧氣,人受瘴氣侵襲便會得病。1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柳宗一由柳州至江陵將要經過的地方。 12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13郢,春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荊州市境內。屈原《哀郢》曾寫離郢途中“望長楸而太息”,說的就是郢都多高樹。“荊門郢樹”,泛指宗一今後所居住的地方。

(五)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翻譯】:海邊的尖山像劍鋒,秋天時好像處處在割著人柔腸寸斷。如果能化身千萬億個,我會散在各個峰頭遙望故鄉。

(六)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翻譯】:二十年來萬事同為,今日突然分別西東。皇上的恩典若允許我們辭官歸田,晚年我必要和你做鄰居。【劉禹錫,字夢得,後世譽為詩豪,晚年與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白。

 

伍、寓言作品欣賞

一、蝜蝂傳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印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翻譯】: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子。(它)爬行時不論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背的東西越來越多從而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一旦蝜蝂能爬行,又把東西象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現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撈一把,用來豐富他們的家產,卻不知道財貨已成為自己的負擔,還只怕財富積聚得不夠。等到因為疏忽大意而垮下來的時候,有的被罷官,有的被貶往邊遠地區,也算吃了苦頭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們又不思悔改,天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雖然他們的外形看起來很大,他們的名字是人,可是見識卻和蝜蝂一樣,真是太可悲了!

 

陸、延伸閱讀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


                  

  客寓柳州,住舍離柳侯祠僅一箭之遙。夜半失眠,迷迷頓頓,聽風聲雨聲,床邊似長出齊膝荒柳宗元跨過千年飄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傷。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擋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見到神貌。石塑底座鐫荔子碑、劍銘碑,皆先生手跡。石塑背後不遠處是羅池,羅池東側有柑香亭,西側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這些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跡,皆耳熟能詳。

  祠為粉牆灰瓦,迴廊構架。中庭植松柏,東廂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後人憑弔紀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識。由此想到,宗元離去確已很遠,連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時值清晨,祠中寥無一人,只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迴廊間迴響,從漫漶走向清晰,又從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當時這裡是遠未開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貶放罪人的所在,一聽地名就叫人驚慄,就像後來俄國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還有那份開闊和銀亮,這裡卻整個被原始野林籠罩著,潮溼蒸鬱,暗無天日,人煙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亞的罪人,還能讓雪橇劃下兩道長長的生命曲線,這裡沒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軀體,也消蝕得無影無蹤。面南而坐的帝王時不時陰慘一笑,御筆一劃,筆尖遙指這座宏大無比的天然監獄。

  柳宗元是趕了長路來到這裡的。他的被貶,還在十年之前,貶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過得孤寂而荒涼。親族朋友不來理睬,地方官員時時監視。災難使他十分狼狽,一度蓬頭垢面,喪魂落魄。但是,災難也給了他一份寧靜,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於是,他進入了最佳寫作狀態,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建。

  照理,他可以心滿意足,不再顧慮仕途枯榮。但是,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卻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整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著無數誘惑。這年年初,一紙詔書命他返回長安,他還是按捺不住,欣喜萬狀,急急趕去。

  當然會經過汨羅江,屈原的形貌立即與自己交疊起來。他隨口吟道:

  南來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汨羅遇風)

  這樣的詩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師之手,讀著總讓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無意地寫成了「楚臣」,倒也沒有大錯。同是汨羅江畔;當年悲悲戚戚的屈原與今天喜氣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態相仿。

  個人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王朝寵之貶之的臣吏,只有父親的兒子或兒子的父親,只有朋友間親疏網絡中的一點,只有戰慄在眾口交鑠下的疲軟肉體,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幾的座標,只有社會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種種倫理觀念的組合和會聚。不應有生命實體,不應有個體靈魂。

  到得長安,兜頭一盆冷水,朝廷厲聲宣告,他被貶到了更為邊遠的柳州。

  朝廷像在給他做遊戲,在大一統的版圖上挪來移去。不能讓你在一處滯留太久,以免對應著穩定的山水構建起獨立的人格。多讓你在長途上顛顛簸簸吧,讓你記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淒楚南回,同路有劉禹錫。劉禹錫被貶到廣東連州,不能讓這兩個文人待在一起。到衡陽應該分手了,兩位文豪牽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淚。宗元贈別禹錫的詩句是:「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到柳州時,淚跡未乾。

  嘴角也綻出一絲笑容,那是在嘲謔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悲劇,上升到滑稽。

  這年他四十三歲,正當盛年。但他預料,這個陌生的柳州會是他的喪葬之地。他四處打量,終於發現了這個羅池,池邊還有一座破損不堪的羅池廟。

  他無法預料的是,這個羅池廟,將成為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不為什麼,就為他破舊箱筐裡那一札皺巴巴的詩文。

  屈原自沒於汨羅江,而柳宗元則走過汨羅江回來了。幸好回來,柳州、永州無所謂,總比在長安強。什麼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國,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個魯濱遜。他有一個小小的貶謫官職,利用著,挖了井,辦了學,種了樹,修了寺廟,放了奴婢。畢竟勞累,在四十七歲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幹的這些事,一般被稱為政績。當然也對,但他的政績有點特別,每件事,都按著一個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見的實情作出,並不考據何種政治規範;作了,又花筆墨加以闡釋,疏浚理義。文采斐然,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這裡,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一枚無生命的棋子,而是憑著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著一個可人的小天地。在當時的中國,這種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該多好。

  時間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後,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帶著崇敬和疑問仰望著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轍的貶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會平適一點。柳州的歷代官吏,也會因他而重新檢點自己的行止。這些,都可以從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使無數文官或多或少地強化了文人意識,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如今柑香亭畔還有一石碑,為光緒十八年間柳州府事蔣兆奎立,這位長沙籍官員寫了洋洋灑灑一大篇碑文,說他從柳宗元身上看到了學識文章。自然游觀與政事的統一。「夫文章政事,不判兩途。侯固以文章而能政事者,而又以游觀為為政之具,俾亂慮滯志,無所容入,然後理達而事成,故其惠化至今。」為此,他下決心重修柑香亭,沒有錢,就想方設法,精打細算,在碑文中報了一筆籌款明細賬。亭建成後,他便常來這裡思念柳宗元,所謂「每於公退之暇,登斯亭也,江山如是,蕉荔依然,見實聞花,宛如當日 」。不能不說,這位府事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人格,因柳宗元而有所上升。

  更多的是疑問。重重石碑發出了重重感嘆、重重疑問,柳宗元不斷地引發著後人苦苦思索:

  文字由來重李唐,如何萬里竟投荒?
  池枯猶滴投荒淚,邈古難傳去國神……

  自昔才名天所扼,文章公獨耀南荒……

  舊澤尚能傳柳郡,新亭誰為續柑香?

  這些感嘆和疑問,始終也沒有一個澄明的歸結。舊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續上去。最新的石碑樹在衣冠墓前,郭沫若題,時間是一九七四年十二月。當時,柳宗元變成了「法家」,衣冠墓修得很漂亮。

  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他說;「這兩年柳州的開放和崛起,還得感謝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他們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這位副市長年歲尚輕,大學畢業,也是個文人。

                   

  我在排排石碑間踽踽獨行。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裡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這裡還是那樣寧靜。遊人看是一個祠堂,不大願意進來。幾個少年抬起頭看了一會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執地愴然肅立,少年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裡歷來寧靜。京都太嘈雜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學子,都曾嚮往過這種嘈雜。結果,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這裡,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並蔚成方圓。它們突然變得清醒,渾然構成張力,生氣勃勃,與殿闕對峙,與史官爭辯,為普天皇土留下一脈異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氣,三分自信。華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好吧,你們就這麼固執地肅立著吧。明天。或許後天,會有一些遊人,一些少年,指指點點,來破讀這些碑文。

 

 

 



[1]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之為文也。」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9
    《哈姆莱特》教案
    甜甜的泥土
    《崔杼弑其君》教案1
    《黑珍珠》教案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2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铸剑》教案1
    《铸剑》教学设计1
    语文版《中国当代诗二首》(我遥望,麦…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6
    《春》教案7
    《雨巷》说课稿1
    《雨巷》课堂实录1
    《雨巷》教案6
    《雨巷》教案5
    《雨巷》教案2
    《雨巷》教案1
    《前方》教案1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1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等待散场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5
    等待散场
    《老王》教案9
    《你看这原野里》教案1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0
    《黄鹂》教案2
    《离骚》教学设计3
    《离骚》微型教案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
    《秋水》教案4
    《鸿门宴》说课稿2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8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
    读本“母语的精神”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劝学》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
    《唐山大地震》教案1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6
    《〈激流〉总序》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6
    必修一读本《故乡的榕树》简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劝学》教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师说》教案2
    《乡土情结》简案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案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7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非攻》教学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发现》教案5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雨霖铃》简案2
    《奥林匹克精神》活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西地平线上》教案5
    秋兴八首
    《五人墓碑记》教案2
    寒风吹彻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5
    《肖邦故园》教案1
    《祖国山川颂》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1
    《拿来主义》教案4
    《老王》课堂实录1
    《阿房宫赋》教学案
    《雨霖铃》简案2
    端午的鸭蛋
    我的五样3
    《寻找理想》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
    《滑铁卢之战》说课稿
    短文两篇(日月)
    组歌
    海燕
    (苏教版)《离骚》教案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小桔灯》教案
    28.醉翁亭记
    背影
    铁骑兵
    苏珊•安东尼
    大堰河,我的保姆
    现代诗两首
    列夫.托尔斯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爱莲说》写作指导课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名著推荐与导读——《格列佛游记》
    19《庄暴见孟子》教案
    再塑生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
    《老王》教案10
    《老王》教案11
    《核舟记》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老王》教案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清塘荷韵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崂山道士》教案
    《察今》教案2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察今》教案3
    《察今》课堂实录
    我的第一本书
    《老王》教案15
    等待散场
    《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3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3
    《老王》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品质》《老王》教学简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祖国山川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我的五样》(苏教版高一必修)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10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写作——编写寓言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
    《清塘荷韵》教案2
    《落日》教案
    《金岳霖先生》教案16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
    玉堂春落难逢夫
    《品质》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六国论》教案
    《鸟啼》教案
    高三作文议论文序列化训练
    《图片两组》教案
    永久的悔
    《泪珠与珍珠》
    《炼字》课堂实录
    《铁骑兵》教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安妮日记》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二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五样》学案
    我的五样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赤壁赋
    祖国山川颂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