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札记
沈 斐
生命,是在一次次的经历与思考中走向成熟;生活,是在一次次的痛苦与希望中走向辉煌;教学,也是象蝉一样,要经历一次次的挣扎与蜕变才能臻于完美。 今天,我又一次教《我与地坛》,改变了以往的按部就班,采用新的教学思路,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以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不注意导入语的设计,习惯于直接进入正题,这样做的确省时省力,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今天,在讲《我与地坛》一文时,我设计了一段话作为导入语,先聆听音乐《命运》交响曲,学生说出乐曲名和作者名(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毛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历史上辉煌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导入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转移到文本上来。 二、点拨经典句段疏通文章内容 通过对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句子,疏通文章内容。 例如:“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点拨: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三、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将教材内容设置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例如: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作者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描写地坛,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从这样的景色中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吗?作者为什么写“园子里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样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梳理,将知识设置成一个一个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激活了思维,挖掘了潜能,还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总是追求完美,尤其语文;教学也总是在复杂中追求简单与流畅,更尤其是语文。在《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好学乐学,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孟郊的《游子吟》,这可谓赞颂母爱的一首绝唱。慈母手中的针线和游子身上的衣服,一直是母爱的象征,上面凝结着母亲对子女深挚的爱。但是作为一位残疾儿子的母亲,他对儿子是一种怎么样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板书课题)
师: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文的最后。(指名朗读)
生1: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师: 在这段文字中,“车辙”与“脚印”分别指谁呢?(指名提问)
生1: 分别指史铁生和他的母亲。因为他双腿残疾了,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生命中的每一天,而他母亲对儿子放心不下,远远跟着他;以防不测。
师: 很好,如果给全文第一、二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怎么拟呢?就在这段话中找出两个词语。
生2: 我认为分别是“我的车辙”与“母亲的脚印”
师: 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沿着史铁生的车辙,走进地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读一下第一部分中描写地坛风物的文字。
(指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