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教案14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语言表的感激之情。
3、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4、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渗透点
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而又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联系。
3、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解决办法
1、通过分析地坛中的景致,抓住其特征,来理解它对“我”的影响。
2、抓住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来体悟母亲对“我”的关爱。
3、借助多媒体课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学法引导
1、文本研习: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
2、小组谈论:交流研习内容,达成基本共识。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研习文本,学生抓住情景交融的关键语句解读课文。
六.教学步骤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按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富有个性的人,在遭受苦难、失败或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无法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往往会独自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恢复疲惫的身心。事实上大自然中的某些景致正好契合了我们心灵深处某个脆弱的部分,它们无声无息中给我们以慰藉,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也正是这么一个地方,它让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我”(作者史铁生)能够在这里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那么这个“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史铁生在这里又有些什么生命的感悟,我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会对此有一个深刻的影响。
二、作者及地坛简介:
1、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PPT放映)这就是史铁生,这张照片是我见过的史铁生照片中拍的最好的一张了。大家可以看到他坚毅的眼神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倔强,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
2、接下来我们看作者简介,大家看屏幕。(PPT内容,教师可请学生朗读或自己朗读。)
3、作者史铁生对他自己的名字作了这样一番阐述。(读一遍PPT上内容,所以有人说,史铁生能够坚强不屈地活着并进行创作,这件事本身就是阐述生命、阐述人生的最好作品。)
4、我们再来看看地坛的一些情况,这就是地坛。(PPT内容)
三、简单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马上进入文本的学习,请大家快速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请找出直接描写地坛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的感受。
1、请一位学生说下,描写地坛景物的语句有哪些?
——慢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应该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找出来。)(PPT放映)
2、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注意要用缓慢的语速来读,边读边思考,作者史铁生见到这些景物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心里是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①、景致一:请问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荒芜破败、冷落凄惨
那么作者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原文回答。
——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请同学回答。
——我们看到地坛是荒芜破败的,冷落凄凉的,而此时作者的心境是失魂落魄的、颓废沮丧的,所以他走进这地坛感觉到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他才深有感触地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而“我也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那么作者更容易看到时间的什么呢?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那又会作何感想呢?联系前面的夕阳晚照,断壁残垣这样一个氛围,我们不免会想起时间的漫长,时间的永恒,继而想起自己的渺小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对吧!所以说,一切个人的痛苦在这样阔大背景的映衬下都显得毫无分量的。对这几句话我们就做这样的理解。
②、我们再来看景致2: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各种小生灵洋溢着生命活力,生生不息的画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长久呆在地坛里有了新奇的发现,这又引发了他对命运、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命运之神”道是无情却有情,在这么荒芜破败的环境下,花草树木,鸟鱼虫兽,各自展现着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从这一双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地坛之于作者,馈赠是如此的丰富,它以只可意会的独具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引导,使他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焦躁不安无可如何的作者慢慢地变得平和而宁静,他透过地坛宗教般地想象到另一个世界。(PPT内容展示。)
③、景致3
对上面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作了分析之后,我们大家知道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描写其实也就是对生命的解读。这段文字中,6个“譬如”正是解读了生命的种种状态。大家看,落日映出的是灿烂,雨燕高歌的是力量,冬天雪地的脚印令人昨日明天遐想不已,苍黑的古柏镇静坦然地面对一切,最后的落叶留下了回家的美丽。所以,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既然如此,作者想到那么自己又何必过于执着一己的得失,一时的荣辱,有道是“人生须臾,沧海一粟”,“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么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解读为:(PPT内容展示:在生命过程中,万物都要尽其所能,活出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3、每段景物描写都让作者产生深深思索,在地坛景物的描写叙述中作者已然把困扰自己的有关“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思考得非常透彻。那么,我们再来明确一下,地坛到底给了他怎样的启示,让他解决了困扰他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地坛的荒芜,正是因为荒芜让作者有了一种皈依感,让他觉得地坛与他息息相关,有着宿命般的联系。然后地坛又不是衰败的,而是充满着生机的,所以让作者觉悟:“我自己虽然残废,但却不能因此而颓废”。从对园子的喜爱也就自然想到对生命的珍视,最后得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而解决了“死”的问题。
那又为何“生”呢?还是地坛的景物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古柏的苍幽、坦然,各种生灵的卑微却生机盎然让他想到“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也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眼下,我们的剩下的任务也就只有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怎样活呢?作者连用了六个譬如,让我们明白“在生命的过程中万物都要尽其所能,活出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4、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地坛是有着宿命般的联系的:作者在情感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是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与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这也就是我们开始上课时所说的那样。
四、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非常富有有哲理意味,仔细品读令人很有感触。
PPT放映“令人感触的句子”,请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五、课文作一小结:
今天,我们只是抓住了“我”与“地坛”的联系或者说是地坛给我的启示这个角度匆匆忙忙地分析了课文。但这篇文章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命运思考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生命的力量与永恒在不屈中获得骄傲,在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等等还可以得出很多很多哲理性的意思。我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经常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并认真思考下“生与死”,我相信这样你的生命肯定会多一点分量,多一点绚烂。
六、布置作业,强化学生课堂达成的哲理体悟。
借鉴《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并能蕴含一定哲理的文字,500字左右。
板书:
荒芜破败(冷落)——失魂落魄
荒芜但并不衰败——残废但并不颓废
对园子的喜爱——对生命的珍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讲到史铁生一直呆在地坛,自己慢慢地舔舐伤痕,静静地思索人生、命运,但是却忽略了他身边的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每当作者呆在地坛时,母亲就没着没落地担心他,却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些什么,因为怕伤到作者脆弱的自尊。多少年来,作者一直沉浸在自我的苦难当中,未曾顾及身边还有比他更痛苦的母亲。知道母亲猝然去世,作者才开始慢慢想到母亲这些年的生活状态了。文章的这一部分是作者怀着深深的忏悔和内疚的心情写下的,写出了母亲伟大而不张扬的爱。
二、在看课文前,我给大家读下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同样是写母亲的,[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人教版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我与地坛》教案14,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下一篇文章: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字体:小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