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曼罗兰教案
|
罗 曼•罗 兰
目标要点学法 知识与能力:把握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生活情况,理解其知识渊博、富于热情、倾心英雄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高师教育特点,罗兰交往的朋友、喜好几方面来把握形象。 情感与态度:做一位理想主义者,热情洋溢,倾心英雄。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勃艮(gèn)第 避(bì)免 普利塔涅(niè) 邸(dǐ)宅 白皙(xī) 混(hùn)沌(dùn) 字形:喧嚣—寒暄—煊赫—渲染—宣泄 白皙—哲理 逻辑—缉拿—箕踞—戢怒—编辑—舟楫 幽居—优游—悠闲 消遣—缱绻—谴责 思辨—争辩—花瓣—辫子 字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混沌: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邸宅:第宅,府第。 导读剖析领悟 走进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在中学时代,他深受尼采和霍夫曼斯塔尔的影响,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离开大学后,他到欧洲、印度、北非和美洲等许多国家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维尔哈仑等人。旅行生活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茨威格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财富,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各个方面都蔚然成家,成就卓著。其中以描写女性的中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最为出色。 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麦哲伦》、《玛丽•安唐尼特》、《约瑟夫•富歇》、《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 整体把握 思路:文章的大体思路,先是写高师教育的特点,罗曼•罗兰学得扎实的知识,再写罗曼•罗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交往,次写他的写作。 主旨:文章记叙了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生活情况,写他的学习、交友、写作和爱好,刻画了一位知识渊博、充满热情、追求理想、富于牺牲精神的艺术家。 结构: 一、①②高师教学的特点 主修历史、地理,知识扎实 二、③④⑤与朋友交往 喜好音乐、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三、⑥⑦写作(或打算写作)文化史、诗、小说、乐曲 注:全文共七段 特色:激情洋溢。一方面,可能因为罗曼•罗兰和茨威格都是理想主义的热情澎湃的艺术大师。另一方面,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相交多年,他在行文中毫不吝啬的讴歌赞美。这样,文章读来激情洋溢。 深入探究: 1、读完全文,对罗曼•罗兰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要回答这个问题,文章的三、四、五段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几段是写在高师,罗曼•罗兰与几位朋友的交往。一方面,交往中,产生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激发热情,增进着对世界的理解,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他们喜欢莎士比亚,特别喜欢托尔斯泰,喜欢这位“剖析自己一生,牺牲自己一生”的寻神者。委实,罗曼•罗兰一生都倾心英雄,歌颂仁慈,崇高光明与正义。把握了这些,再联系其它文段,不难看出,罗曼•罗兰是渊博的,富于热情的,追求理想的,勇于牺牲的。 2、如何认识文章对左拉等人的评价 文章对左拉、莫泊桑、福楼拜、法朗士有些微辞。我们从为(一)偏激中确还有中肯之处。(二)左拉等四人依然是世界级的大师。(三)对他们的批评,是为了衬托出托尔斯泰的崇高与伟大。罗曼•罗兰受托尔斯泰的影响确实很大。 相关资料 罗曼•罗兰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研读拓展欣赏 精品赏析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片段) “这两只手像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像是玩弄一个小轮子。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吐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的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那只静卧不动的左手这时如闻警声,马上也惊惶不宁了;它直竖起来,慢慢滑动,真像是在偷偷爬行,挨拢那只瑟瑟发抖、仿佛已被刚才的一掷耗尽了精力的右手,于是,两只手惶悚悚地靠在一处,两只肘腕在台面 无声地连连碰击,愉像上下牙齿打寒战一样。” 赏析:这手已经不仅仅是手了,几个动作,人物的心理,赌徒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了,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试模仿这种写法,写写生活中某种你熟悉的动作。 佳作美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片段)
一个邻居的木匠来通知克利斯朵夫,说他已经被人告发,如果他不愿意被捕,应当马上就走。克利斯朵夫不愿意逃,定要把母亲送入了坟墓才离开。可是奥里维央求他立刻去搭车,答应一切后事都由他代办,他硬逼着克利斯朵夫走出屋子,并且为防他反悔起见,还送他上车站。克利斯朵夫执意要在动身之前去看看莱茵河。他是在河边长大的,他的灵魂象海洋中的贝壳一样始终保存着河水响亮的回声。虽是在城中露面很危险,但他打定了主意,不顾一切。两人沿着下临莱茵的巉岩走去,看它浩浩荡荡,在低矮的河岸中间向北流去。雾霭迷濛,一座大铁桥的两个穹窿浸在灰色的水里,好比硕大无朋的车轮。远远的,隔着草原,薄雾中隐隐约约有几条船沿着曲折的河道上驶。克利斯朵夫看着这些景致出神了。奥里维抓着他的手臂把他带到车站。克利斯朵夫象害了梦游病似的完全听人摆布。奥里维把他安顿在升火待发的车厢里,约定下一天在法国境内第一个车站上相会,免得克利斯朵夫一个人回巴黎。 火车开了,奥里维回到屋里,门口已经有两个宪兵等着。他们把奥里维当做克利斯朵夫。奥里维也不急于分辩,好让克利斯朵夫逃得远一些。而且警察当局发觉了错误的时候并不着慌,也不急于去追逃掉的人;奥里维疑心他们其实是很愿意克利斯朵夫走掉的。 奥里维为了鲁意莎的葬事,直耽到第二天早上。克利斯朵夫的兄弟,做买卖的洛陶夫,当天才来参加丧礼。这个俨然的人物规规矩矩的送过殡,马上搭车走了,对奥里维没有[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人教版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罗曼罗兰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华罗庚教案 |
下一篇文章: 《宽容》序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