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师: 读得好,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这一段描写作者眼中的地坛风物的特点与此时的作者有何联系?
生3: 地坛荒芜衰败,这与作者残疾后的痛苦心情十分相符,有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
师: 是的,作者正是带着这样孤独而痛苦的心情摇着轮椅走进地坛的,在这里,他用大量的时间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4: 关于死的问题。
师: 他想通了吗?
生4: 想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 一个人何以能把生死看淡,他是从地坛的什么地方得到启示?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生5: 在第五段(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片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衰败。”
师: 对作者在荒芜的地坛看到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弱小的生命。那么,它能给作者怎么样的启示?
生6: 这些动物虽小,但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世界。
师: 地坛之于作者,馈赠如此丰厚,它以只可意会的独见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揭翳, 使他从自已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焦躁不安,无可奈何的作者变得平和而宁静,由此,才会有对死的超越。
师: 这两段文字有什么特点?对文章有何作用?
生7: 都是景物描写,能充分地表达感情与思想。
师: 对,这些描写性的语言,生动形象,营造氛围,烘托心境(板书)第一部分除多处使用描写性语言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如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生8: 议论性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