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作品分析教案 >> 正文

 

《赤壁赋》教案3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明确: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学生讨论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师: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 是借琵琶写愁情。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问题三: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本段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
      明确: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本段情感由喜而悲。 
         师: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于悲风 \"的悲哀。 
         师: 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问题四: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明确: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明确: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明确:\"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问题五: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明确: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小结: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赤壁赋》教案3,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3
    《前方》教案2
    《前方》教案4
    《前方》教案3
    《前方》教案5
    《前方》教案7
    《前方》教案6
    《前方》教案8
    赤壁赋》教学设计19
    《前方》教案11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前方》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3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6
    《前方》教案9
    《赤壁赋》教案2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赤壁赋》简案11
    《赤壁赋》12
    赤壁赋14
    赤壁赋13
    赤壁赋15
    《赤壁赋》16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1
    〈赤壁赋》9
    《沁园春•长沙》5
    赤壁赋8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赤壁赋18
    江南的冬景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8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9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5
    赤壁赋7
    《最后的常春藤叶》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8
    江南的冬景教案8
    祝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
    《前方》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案1
    《相信未来》1
    《白杨礼赞》简案
    沙田山居
    我的母亲
    雨霖铃
    拣麦穗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向青春举杯”专…
    《沁园春.长沙》4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4
    江南的冬景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5
    沁园春•长沙
    《我与地坛》的风格
    《相信未来》3
    相信未来(2)
    《相信未来》4
    想北平
    《相信未来》5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相信未来》6
    《前方》教案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満井游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林黛玉进贾府
    盲人看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2
    赤壁赋2
    综合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宴子使楚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赤壁赋21
    越巫
    周庄水韵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老王》说课稿
    最后一课
    《鲁迅自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
    《希腊神话》
    古希腊戏剧
    《六月我们看海去》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
    萌  芽
    边城
    《呱……呱》
    《最后的常春藤叶》
    荷塘月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习
    金岳霖先生
    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问的精神
    <<蜡烛
    我与地坛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啼》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亡人逸事
    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甜甜的泥土
    《行道树》教学设计
    六国论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威尼斯商人
    爱莲说
    黎明的通知
    《谈骨气》《想和做》《哨子》
    安妮日记(节选)
    我与地坛
    菜园小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隆中对》简案
    《出师表》简案
    《墨池记》简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曹刿论战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陌上桑》简案
    麦琪的礼物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怀疑与学问
    麦琪的礼物
    论求知
    散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短文两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我与地坛
    《鱼我所欲也》简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