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清政府颁布的标志我国小学制度正式建立的学制是( )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壬戌学制 B.学校系统改革案
2.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主要是学习( ) A.苏联 B.美国 C.日本 B.英国
3.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叫做( ) A.小学 B.幼儿园 C.蒙学 B.蒙养院
4.提出“言文一致”主张的是( ) A.国文运动 B.《新思潮》 C.《新青年》 B.国语运动
5.清朝末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文教科书是( ) A.开明国语读本 B.复兴国语教科书 C.最新国文教科书 B.小学国文读本
6.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 A.进行识字训练 B.进行阅读训练 C.进行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 B.进行读写训练
7.我国的传统识字形式是( ) A.集中识字 B.随课文分散识字 C.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B.汉字注音识字
8.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识字教学 B.作文教学 C.阅读教学 B.听话、说话教学
9.小学生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一般始于( ) A.低年级 B.中低年级 C.中高年级 B.初级中学
10.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古代教育家是( ) A.朱熹 B.孔子 C.孟子 B.墨子
11.小学生作文的源泉是( ) A.生活 B.课堂 C.家庭 B.书本
12.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科学论断的教育家是( ) A.叶圣陶 B.于漪 C.袁微子 B.陶行知
13.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该是( ) A.儿童 B.教师 C.校长 B.教师与学生
1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是( ) A.语文教学大纲 B.语文教学计划 C.生活 B.语文教材
15.我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始于( ) A.1987年 B.1989年 C.1990年 B.1988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在课程中居统治地位的教材是( ) A.《四书》 B.《五经》 C.《急就篇》 B.《小学》 E.《千家诗》
17.小学语文基本功包括( ) A.记忆 B.理解 C.表达 B.观察 E.思维
18.分散识字的特点有( ) A.先识字、后读书 B.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C.利用学习中的迁移规律 B.利用识字与阅读的联系 E.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
19.理解字义的能力包括( ) A.能结合语言环境在字典中正确地选择义项 B.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C.能联系词句和上下文揣摩字义 B.能辨析多义字 E.能结合字义、字形辨析同音字
20.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 ) A.正确的写字姿势 B.经常练毛笔字 C.正确的执笔方法 B.爱惜写字工具 E.认真的写字态度
21.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是( ) A.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B.以选拔为目的 C.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 B.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E.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
22.朗读的优点有( ) A.可以集中注意力 B.可以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 C.可以训练语感 B.可以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E.可以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23.对学生文字能力的测评包括( ) A.是否具有正确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 B.是否具有一定的识字的能力 C.是否具有一定的书写的能力 B.是否具有审题的能力 E.是否具备查字典的能力
24.在语文试卷命题过程中应注意( ) A.试题的覆盖面 B.试题表达要明确,题义要浅显 C.试题难度适当 B.各个试题彼此独立 E.评分简便客观
25.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主要包括( ) A.教学态度 B.教学技巧 C.教学能力 B.教学效果 E.教学成绩
26.听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 A.注意力 B.应变能力 C.辨析力 B.记忆力 E.理解力
27.小学生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 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命题立意能力 B.选材组织能力 E.遣词造句能力
28.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 ) A.认真读书的习惯 B.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C.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B.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E.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9.理解句子包括( ) A.理解突出中心思想的句子 B.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C.理解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B.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E.理解每一自然段的首句
30.对小学语文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是( ) A.口齿清楚 B.形象生动 C.善于表演 B.富有感情 E.言之有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复述一般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__________________。 32.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33.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一定要紧密联系__________________。 34.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35.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36.阅读能力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7.“三、百、千” 38.创设情景说话 39.消极词汇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1.阅读和作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2.说话课中听说训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3.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分析、评估? 45.试举例说明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是综合性的训练。
七、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5分) 46.阅读下面材料,说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模仿有无价值和必要。 有位老师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就让学生写《我爱故乡的桔子》,教了《小木船》这篇课文,就布置学生写一件关于友谊破裂的事情。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就只好按照《我爱故乡的杨梅》来造《我爱故乡的桔子》;没有与《小木船》相仿的学校生活,就编一件事,说和同桌吵架,后来又和好了……学生这样造文觉得很无奈,也很痛苦,他们想:我们为什么在作文中不能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呢?
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
2006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2006-11-16 20:24:41.0 来源: 北京自考热线(北京) 网友评论 3 条 进入论坛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正确的师生关系源于正确的( )
A.教学观B.学生观
C.组织观D.质量观
2.素质教育的提出最初是在1985年颁布的(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教师法
3.衡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是( )
A.阅读B.识字
C.作文D.说话
4.周兴嗣所编的识字课本是( )
A.急就篇B.千字文
C.三字经D.百家姓
5.抗战时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的主编是( )
A.夏丏尊B.朱自清
C.叶圣陶D.沈百英
6.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是( )
A.创造力B.理解力
C.思维能力D.记忆力
7.最早对识字数量进行研究的成果《语体文应用字汇》,其作者是( )
A.叶圣陶B.夏丏尊
C.朱自清D.陈鹤琴
8.汉字是( )
A.表形文字B.表音文字
C.表意文字D.表物文字
9.教师提出问题,甚至一连串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却往往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这说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能有意识地进行( )
A.说话的训练B.听话的训练
C.思维的训练D.想像的训练
10.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的( )
A.研究过程B.实践过程
C.认知过程D.活动过程
11.听说读写属于自外而内的吸收,通过听和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 )
A.理解能力B.表达能力
C.说话能力D.迁移能力
12.小学生的作文属于( )
A.创作B.创造
C.练习D.熟练
13.改变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通病的有效措施是( )
A.机械记忆B.仔细观察
C.丰富想象D.善于模仿
14.日本语言学家西尾实认为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指听说言语生活的领域,还称( )
A.“发展”领域B.“完成”领域
C.“进入”领域D.“地盘”领域
15.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行为是( )
A.语文学习习惯B.语文学习态度
C.语文学习能力D.语文学习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语文课程性质主要表现为( )
A.综合性B.实践性
C.工具性D.思想性
E.活动性
17.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着重体现的观点有( )
A.生活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自觉能动性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
E.发展的观点
18.在小学语文基本功中,属于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 )
A.理解B.思维
C.观察D.记忆
E.表达
19.集中识字的特点有( )
A.先识字,后读书B.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C.利用学习中的迁移规律D.利用了识字与阅读的联系
E.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
20.识记字形的能力包括( )
A.能正确感知字形
B.能运用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间架结构的知识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C.能运用独体字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D.能找出字形上的难点
E.能结合字音、字义辨析形近字
21.汉字的基础知识包括( )
A.笔画B.笔顺
C.偏旁D.间架结构
E.浅显的汉字构字方法
22.阅读为作文打下的基础表现在( )
A.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各种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B.学生可以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
C.学生可以不断丰富、纯洁自己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
D.学生可以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句成篇的方法
E.学生可以学习确定中心、选择组织材料方法
23.理解语言结构包括( )
A.理解词语B.理解句与句的关系
C.理解句与段的关系D.理解段与段的关系
E.理解段与篇之间的关系
24.文章的内容是指( )
A.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B.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C.文章结构D.文章的语言
E.文章的体裁
25.小学生命题立意的能力包括( )
A.立意的能力B.自拟题目的能力
C.选材的能力D.组织的能力
E.审题的能力
26.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是( )
A.造句B.分段
C.写片断D.连段成篇
E.写话
27.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
A.积累语言的能力B.组织语言的能力
C.听辨语言的能力D.表情达意的能力
E.应变能力
28.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有( )
A.二者目的是一致的
B.二者使用的都是书面语言
C.二者使用的都是口头语言
D.二者均离不开事物和对事物的认识
E.二者都可以离开事物和对事物的认识
29.小学语文评估的可行性是指( )
A.评估指标要简便且易测
B.评估指标要项目多且复杂
C.评估要求要适度
D.评估指标要有一致性
E.评估指标要有普遍性
30.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能力主要包括( )
A.分析教材能力B.设计教学能力
C.课堂应变能力D.语言表达能力
E.板书水平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国文”改为“国语”,表明小学教科书开始学习 。
32.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教师从知识再现型转向 。
33.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朗读、板书和 。
34.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
35.汉字是 三个要素的统一体。
36.封建社会长期在课程中居统治地位的教学内容是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7.文道统一
38.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39.小学语文教学评估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41.为什么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定为2500字左右?
42.朗读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
4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取得的经验。
4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七、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46.阅读下面《桂林山水》的教学片断,分析该片段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什么原则?是如何体现的?
……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清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呀!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是你们只想到的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样说?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育学》模拟试卷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原则是什么?(P48)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原则是: (1) 整体性原则:第一,要把全套教材看作一个整体。第二,要把课本看作一个整体。第三,要把一篇课文看作一个整体。 (2) 目标性原则:第一,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必须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制定的教学目的也一定要反映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第二,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目的性原则,还体现在对小学语文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深浅度的把握上。 (3)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分析教材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二是要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可以教师的主观评断而定;另外,对于教学参考书的使用,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2、 “处理教材”主要是指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其中包括五个方面,即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编制反馈练习。 3、 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2.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抽象的、一般的,静态的,是从具体言语中归纳出来的,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运用语言材料和规则的交际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具体的、特殊的,动态的,是人们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语言是代码,言语是信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因此,语言的存在依存于社会,言语的存在依存于个体。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好似工具与使用工具的关系。语言是工具,言语是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 3.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在教学的条件下,对儿童的口头言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从儿童进入学校起,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成为儿童专门的学习科目-语文课。 再次,掌握言语不但是语文课的要求,而且是一切华文学习的先决条件。 1、口头言语的发展 为了使儿童的口头言语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入学后儿童的口语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第一,要求儿童的言语发音正确。 第二,要求儿童掌握的口头词汇更丰富、更深刻、更精确。 第三,要求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加完善。 2、书面言语的发展 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但它们有本质上不同的特点: 首先,书面言语是比口头言语出现得晚的一种高级的能力。 其次,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比较起来,有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 3、书面言语之所以发展较晚,一是因为书面言语有更高的要求,二是具有和口头言语不同的心理起源和结构 l.口头言语只是听到的和说出的言语;书面言语是在听和说的言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一种看到的言语。 2.口头言语是在直接的交际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因此,交际中可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书面言语却不可能。 3.为了掌握书面言语,必须学会从一种形式的词向另一种形式的词过渡。 4.书面言语的掌握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的。 5.人们的思维可以在书面言语中表达得最充分、最完全、最精练。 4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的,教师如何创造条件来促进这个过程更有节奏、更快地向前发展,是教师的重大任务之一。 5、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一阶段(出声思维阶段):儿童还不善于考虑问题,主要是通过出声地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来培养内部言语能力。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在比较容易而简单的问题中,培养儿童在出声思维的同时,学会短时间的无声思维。 第三阶段(无声思维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化和抽象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内部言语从一个年级到另一个年级日益复杂起来,它在儿童的有意识的生活中也就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教育儿童积极地掌握言语,并通过言语来丰富儿童的经验 (一)、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如:谈话,说歌谣,讲故事等。 (二)、积极发展儿童的言语。在儿童已有的词汇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言语。 (三)、利用言语交际,不断丰富儿童的知识。 (四)、对于儿童言语中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加以讪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和缺点,而要给以正确的示范。 (五)、多鼓励儿童说话,积极而机巧地回答儿童的发问。 4.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目标?(P131) 教育是教师帮助学习者按预期的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预期的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变化,即预期的教育结果,就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抽象水平的目标;第二层次是具体的目标;第三层次是操作水平的目标。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包括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五个层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 以上五个层次,每上一个层次对下一个层次具有制约作用,每下一个层次要受以上各个层次的制约。目标层次愈高,内容愈加概括;层次愈低,内容愈加具体。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程度的要求,分解为识记、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级学习水平的培养目标。 (1)“识记”指能回忆和再认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属于记忆能力,它是积累知识和经验进行正常学习的基础。 (2)“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从学习对象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联想、想象,在对具体形象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中,对学习对象的整体轮廓有清楚、完整的感知和了解。 (3)“简单应用”是指能将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作业和练习中的问题,一般是单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4)“综合应用”是把单项知识和技能类化后通过正迁移,正确地理解各种现象,解决语文实践中的新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小学语文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懂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学会鉴赏一堂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技术。主要任务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历史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儿童语言发展和特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试卷的编制、考试的测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等。 2.作文课的课型有哪些? A、作文指导课B 作文批改课、C 作文讲评课。 3.处理小学语文教材的程序和方法有哪些?(P52) 小学语文教材的“处理”,主要指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其中包括五个方面,即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编制反馈练习。 ⒈ 确定教学目标。注意两点:一是完整,即不但要包括本课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还要包括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方面的教育目标。二是要明确、具体,即要明确提出每一个教学目标所包括的内容、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目标的三个依据是:大纲的分年级要求;课文本身的特点和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三条里特别要强调不但能简单地按照教学参考书确定的教学要求去做,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⒉ 明确重点难点。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课文篇章结构上的重点段落,二是课文在本年级和本单元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教学难点一是指课文内容方面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二是指语文知识和训练方面学生难以掌握的关节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突破了难点也就解决了重点。但是,两者很多时候是有区别的,学生在解决难点时能够提高理解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仍然要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要努力避免教师的主观随意性或不加分析地照搬参考书。 ⒊ 选择教学方法。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后,选择教学方法就成了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包括注意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是否已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本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哪些联系,课文内容是否会引起的兴趣以及其中有哪些语言障碍,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只是去考虑“法”,那就会与学生学习本文的实际脱离而影响学习效果。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读法、讲述法、朗读法、引读法、练习法等。但更要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堂课中往往是各种教学交替使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努力做到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所谓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一致起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⒋ 安排教学步骤。首先,要注意将教学目标作为主线,贯彻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之中。其次,教学步骤的安排要考虑到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以及认识规律。最后,教学步骤的安排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⒌ 编制反馈练习。编制反馈练习要了解练习的作用和设计补充练习的注意事项。 4.汉语拼音教学的结构有哪些内容? (P135) 复习检查、教学新音、 教学声调、 教学拼音、 教写字母、 布置作业 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 演示法、 歌诀法、 听辨法、 游戏法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儿童识字的特点及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为此,如何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已是摆在低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就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一孔之见。 一、活用课堂生成资源 灵活多变识字 识字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以一年级为例,对于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1、直观形象识字。 一年级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识字量大大地增加了。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抽象的字识记困难,但对字与图相对应的识字却较为轻松。例如在教学象形字“日”时,先将对应的画着太阳的图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出示“日”字让孩子们观察,大家都说真像。这样,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日”的字形。又如,在教学《弯弯的月儿》时,我将“星星”、“小船”、“月牙”等词语配上相应的图画。刚一展示字图结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读出了词语,比教一字一词的范读效果好了许多。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我尽量将图与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松识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观看动画识字。 低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我们应抓住这一特性,给枯燥的语文课增添情趣。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内容或课文插图制成精彩的动画片,让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字。如教学《雨点儿》中的生字时,我通过电教平台,把书上的插图制成动画效果,在播放动画的同时适时地出现生字,雨点儿飘时在旁边出示“飘”字,雨点儿往下落的过程中出示“落”字。这样,学生高兴地观看动画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些字,并且了解了字意。 3、游戏引导识字。 识字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制造欢快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识字呢?我认为:将游戏引入课堂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平平搭积木》一课中,让孩子分角色表演“奶奶”、“平平”。结合老师指导,经过多组表演练习,孩子们在游戏中比较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了十多个生字及几个词语。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又将“看谁猜得快”、“山顶夺旗”等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识字激情高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互助互学识字。 学习是个互助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提倡互助互学。首先,将同桌的孩子作为一个最小的互助学习组,在学习中,他们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检查等。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应该互相帮助,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其次,在平常的识字教学中,如孩子有不认识或遗忘的字词,既可问同桌,又可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学会了不同的识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巧借课外广阔天地 特色纷呈识字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我认为,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识字,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1、以校园文化结合识字教学。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在一年级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充分利用了“吴桥中心小学”这个育人场所,带领孩子们参观熟悉学校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吴桥”、“ 中心小学”、“雷锋”、“文明守纪”等词句。以后,在课余及空隙时间,孩子们又认识了校园内的名言,墙上的标语……两周之后,班上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许多,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2、以故事激发识字兴趣。 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我坚持用一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我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书才讲得出来”,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在以后的时间里,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和游戏机,而是缠着要他们讲故事,也爱自己看故事书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问家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些孩子能看着故事书,简单地讲故事了,虽然结结巴巴,但却可以看出,他们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3、以“识字袋”巩固识字量。 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我在班上指导孩子制作了“识字袋”。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一张纸卡上,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画,然后装进袋里。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对传统的学习模式勇于探索、大胆改革,让孩子们能在富于启发性、具有开发性的氛围里愉快、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插上美丽的翅膀,在识字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2.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使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教育的真正意义已经不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实现教育“面向未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实现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着力研究学法,因此,必须了解学法,即要切实做到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时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实际,并根据学法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指导预习,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求知、自己主动探索的重要方法。预习不仅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它可在课前进行,也可放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内容而定。首先,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预习指导提纲。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其次,可以是根据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预习;再者,还应教给他们写预习笔记的方法。 指导预习,必须分歩进行。开始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预习,具体指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步骤,逐步达到学生会自己预习并最终养成自觉进行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主渠道,教学过程应该充分体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表达和归纳、培养自学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事物,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要尽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并作出总结。这样,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必然学得主动,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必将有明显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必将有明显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其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方法动态的展开,是主动过程,学习心理学指出:学习一门学科,一般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它们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任何学习方法,心定体现为一定的程序,而贯穿学生过程的始终。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呢?首先,教师在提出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时,要提示学习过程。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后,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纵横两个方面的对比,横向对比,自己学习过程有什么优、缺点,还需要怎样改进;纵向对比,即把现在的学习过程和以往的学习过程对比,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什么长进,还要如何努力。最后,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使学生既敢问,又善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过程。 1.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如何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短短教学时间里,掌握这一有效的工具呢?笔者认为除了应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外,更应建立突破难点的学法支架,让学生在拼音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运用方法,学习新知,形成能力。 一、加强口型指导,为听、读作支撑 (一)口型是听的形象依托。 “听”是读的前提和基础,是拼音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听”,即辨音,辨别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辨别音值读得准确与否,辨别拼读得规范与否。不少教师都重视孩子的听音训练,往往采取反复地教师读,学生听的形式。这样的方法符合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效果不是特别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龄初期的儿童视觉感受性增长的速度较快,另外,当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各个不同的分析器,在大脑皮层感知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换而言之,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就必须为声音找到形象依托,充分利用视觉感受性的增长特性和各分析器的联结,来发展听力。如果儿童的听纯粹是机械地重复,那么容易引起大脑的疲劳,使大脑利用听觉的“监听”变得迟钝,因而感知能力下降。在听的过程中加强口型指导就可以为听作有力的支撑,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在教学韵母“a”时,首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口型,然后示范发音,这样就很好地利用了“听”与“看”,建立了字母音的形式依托。同样,在学生听练后,采用只做口型不发音的方法,就为学生对音的记忆重现架起了桥梁。长此以往,也会让孩子的听变得专注凝神,培养良好的听觉习惯。 (二)口型是读的物质中介。 从语音学习过程我们知道,发音实际上是一种运动的技能──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的肌肉运动。要读准语音,其习得策略就是模仿。通过口型的示范为读准音作好了物质中介的准备。此时教会学生观察口型,就要比听时的口型观察更精细些。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较弱,一般要注意用语的儿童化。运用儿歌的方式进行口型指导是最常见的方法。例如:在教读“o”时,先让学生跟随老师做“o”的口型──撮嘴圆圆的默声练习,然后用儿歌“太阳出来公鸡叫,嘴巴圆圆o o o”,这样,发字母音的同时口型也得到形象地强化。 二、整合拼读方法,突破音节拼读 拼读音节是拼音教学的重难点。拼读音节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字音的掌握。有的教师紧紧牵着学生,逐个音节逐个音节地教。这样既造成了课堂利用率低下,事倍功半,同时也忽略了孩子自主性的发挥,影响了孩子拼读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发现拼读法和直呼法只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意“序”的问题,完全可以进行整合运用,使音节的拼读化难为易。 (一)整体感知,分解声韵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一种复合刺激物的感知,总是先知总体而不是局部。结合一年级儿童感知的特点,在教学第一个合成音节时,就应该借助插图由师直呼感知。即把音节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让学生明白:音节是一个整体,要一气呼出。整体呼读感知后,师生一同把音节中的声母、韵母和调号的基础知识联结起来,强化感知。 (二)突出拼读法的层次感,培养拼读能力。 在对音节整体感知后,即进入了音的拼读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拼读法的教学应突出其层次感。 1.“缓拼”形成拼读意识。 初学拼读,教师首先要示范讲解读的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音即声母轻短的读法(在声母教学中应加以渗透)和后音重的发音。开始时拼读速度可以放缓,利用分组呼读的方式加以强化。例如:一组读声母突出“轻短”二组读韵母突出“响亮”,三组在前二组的基础上呼读出音节。这样有助孩子形成了拼读的意识。 2.“快拼”消除走音现象。 在教学中,我发现在缓拼时,容易出现走音的现象。因此在孩子经过缓拼环节形成了拼读意识之后,要果断地要求孩子快速拼读。先利用熟音节的反复快拼,带动不熟音节的快拼,让孩子逐渐领悟,习得拼读的要领。一般在快速拼读环节后,孩子的拼读能力就基本形成了。 (三)类推直呼,大量实践。 在孩子形成拼读能力之后,靠书上的那点音节实践,对于日后的字音学习,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时运用类推直呼,可使拼音的学习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大量的音节拼读实践阶段。由于在字母听读教学时,孩子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口型基础。此时依托口型进行意呼,达成直呼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1.意呼训练。意呼训练实际上只是直呼当中的一个准备环节,亦是从拼读法过渡到直呼法的必要环节,即铺垫环节。做法是第一遍只做口型不出声,然后第二遍呼出。一般意呼训练花时不宜过多。 2.类推直呼。类推直呼一般以推出音节串的形式,采用两种方法:换韵法、换声法来进行。 2.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答: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运动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果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终点。而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努力达到预期发展水平的过程。要实现教学目标,就要不断地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评估,也就是必须利用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手段。因此,反馈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果三者之间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纵向关系,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时间要素。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线性运动,而是多维空间的立体的运动,在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以教材知识为主线的师生活动。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空间要素。教材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材必须受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接受能力的制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实现一个个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流程的快慢、教学媒体的使用等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成为他们的需要时,学生才能刻苦努力地学习,接受教师的指导,高效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教材,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学生。所谓研究教材,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弄清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实质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材;同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学习这类知识、技能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去提取、利用这些已知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对学生有静态的了解,还应在教学进程中,对变化着的学生有动态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控制教学流程的速度,协调好师生的相互作用,使得师生能同步前进,最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从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结果的反馈、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发挥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过程最终以教学环节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具体化。语文教学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若干教学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阶段、多环节的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要和支配作用的矛盾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了教学过程的始终。而教学目标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 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儿童阅读教学中的困难和障碍。 阅读能力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们的孩子至今还有很多人由于阅读能力低下,导致产生学习困扰。我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怕独立地去阅读文章并完成阅读后的问题。其中,审题能力低下便是一个例子。 在2005年江都市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素质抽测中,有些同学在解答问题时出现如下错误:“在文中找出与下面的词语的意思相近的词语”一题中就没看清楚“文中”这个限制词,将“特别”的近义词写成了“特殊”。虽然这是一对近义词,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故不能得分。又如对“就文章内容提一个你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然后写下自己简单的回答。”这一题审题不清,没有理解到是“就文章内容自己提一个问题”,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回答自然也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在试卷中还有类似的审题错误。 一、产生阅读困难的原因 以上现象,是班内很多孩子的通病,而平时阅读教学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自己做阅读题时,就有如此的表现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孩子们对文字阅读产生了畏惧感。 1.孩子们独立阅读的机会几乎为零,没有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 纵观本校的语文教学,一至四年级的老师在教材内容多,试卷题型以记字、积累背诵为主,只要抓住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下,是抱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急功近利的态度。而且很多老师都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立竿见影的,周期性太长了,等到见效时学生已到高年级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家庭的因素很重要,如老师布置了预习,可学生要找的资料找不到,家长又没有辅导能力,预习就等于没有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就那么几个学生回答,只会浪费讲课的时间,完成不了任务,所以课堂上就会出现自话自说的“满堂灌”或机械枯燥的"满堂练"的现象。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这种习惯应该从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开始培养。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和推广,有越来越多的儿童节目吸引最孩子的眼球;各种CD动画片、游戏光碟层出不穷,更新快,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学生对阅读文字没有兴趣,他们怕动脑子,认为只要记下老师对课后练习题的答案考试就可以了,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习惯,等到考试时才有机会独立阅读。实践机会少,容易出错,就会怕做阅读题,越怕就越错,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许多学生很怕独自完成阅读问题。一旦阅读就莫名紧张,精神无法集中,正常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挥,视觉加工过程策略有缺陷,分析和排列次序策略也有缺陷,干扰了理解及信息加工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字阅读产生恐惧症,看见阅读就产生放弃的念头。 等到高年级的老师接手发现这些现象时,积重难返,想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时也觉得力不从心了。于是,高年级的老师为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数保底,也采取紧抓死背的知识,放弃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了。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困难就越来越严重。 2.学生阅读能力受自己的语言、思维、表达的习惯和接受能力的制约,导致“阅读浮躁症”。这些学生普遍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日常的交流,语感较差,阅读速度慢。他们上课不专心,思维速度迟缓,学习成绩差。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受本身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的制约,对普通话的教学语言的理解很有限,因此对老师教的阅读方法就无法消化,只能一知半解,当他自己独立审题时就会有走马观花式阅读:一目十行地视读、浮皮潦草地感知、大而化之地解析。无法运用方法去阅读文章,去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以明确答题的要求,注意的中心放在了不适当的地方。 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们城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畏惧阅读的“文字恐惧症”,学校和语文老师要将其作为一种严重的教育危机看待。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方法去救治学生的“文字恐惧症”,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务必首担其责!要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工作,而非以分数为指向的语文教学。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困难现象,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1.抓好教学常规,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学生已面临毕业,再指望其他年级的老师来接力是不可能的了,与其抱怨不如立刻行动。于是,我利用语文课本,先抓学生的预习,专门进行预习方法的教学,检测预习的成效。在上课时屏弃抄标准答案的习惯,扶着学生去半独立阅读,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表阅读见解,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逐渐形成学生的阅读技能。 要将孩子们的视线从读图拉回到阅读上来,我认为除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外,有时甚至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说阅读作业,用作业形式去约束学生,“逼”学生独立阅读。我设计了“每周阅读加油站”表格(略),让学生每周都把课外阅读当成任务。对于这个阅读作业,刚开始时我鼓励学生先读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书,读那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书,阅读作业主要以摘抄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做了几周后,我又提升阅读作业的难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提升阅读的质量,让学生自己决定要不要升级,把阅读的动力从外因变成内。最后再以《羊城晚报》每周的“淘图亭 •一图双文”的形式指定相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见解,扩展思维。完成这个作业还要发挥家庭和集体的力量,父母评价、小组交流、班内交流,让家长参与到亲子阅读中,关注孩子的阅读。学生之间则互助互促,共同进步。同时,我也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除要求他们完成指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外,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决定一切”。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阅读困难生的学习动机,增强阅读困难学生的内驱力 ,是转化的切入点。因此我借助课文进行示范朗读,那动人的情节、优美的语言,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个个听得如痴如醉,即使平时最活泼调皮的孩子,也融入了课堂之中,学生就会产生了模仿读的愿望,当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尽管如何不成熟,教师都应该给予激励,使学生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心,慢慢就会读出点“味”来,会越读越爱读。慢慢地,阅读的畏难情绪就会慢慢消失了。 3.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收集到的信息的机会,这样会有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我在班内开展“每天5分钟新闻发布官”活动,让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说新闻,要求学生不能照读,要脱稿讲,其他学生可在其讲完后提问。讲新闻的同学就像新闻发言人一样要回答,锻炼学生提炼阅读信息的能力。进行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做成语研究报告,开展汇报展示。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高,每人都大量地阅读成语故事,浏览成语网站,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资料,并进行了成语的各种归类,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每周做“阅读加油站”的作业,发现见解特别的,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篇文章,我都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请他们在课堂上读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或张贴在宣传栏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长此以往,阅读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就会跃升为阅读技能,成为学生终身的能力。 4.针对阅读困难生还要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阅读困难生一般都是学习困难生,字词不过关,学习不自觉,这就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了。教师提供符合他们阅读能力的材料,由浅到深地扶着他们阅读,及时找出孩子的思维理解出错之处强化根治,并为他们的一点一滴喝彩,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阅读策略,慢慢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对于这些困难生,开始提的要求不高,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实在不行,就让他们把看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写上,只写一句话就行。第二天再要求他们看同一篇文章,将文章内容再多写两句话就行。以此类推,看上一个月就可以加深理解。这种改变“一次性阅读”,讲究一个“熟”字的方法对阅读困难生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学生的阅读困难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内因和外因,认知体验情况、认知监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但只要我们重视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教学,创造环境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爱阅读,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答: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又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写作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呢? 1、开展趣味活动,以趣激趣 我在教学中常根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将一些传统的儿童游戏进行改革创新,如考验左右脑平衡发展的“反手夹豆”;考验团体能力的“五人四足”;考验观察能力的“变变变”等等。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而且有兴趣了。 2、开放感受系统,激发欲望。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诱发学生内在兴趣,激起写作欲望。比如,学完《失物招领》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公园里、电影院中去找找、看看身边的环境是否常有“失物”无人招领。回来后,学生们纷纷向我汇报看到的现象,随即我组织学生就这一现象展开交流,学生交流的欲望很高,到最后甚至主动提出给丢东西的人们写一封信。这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正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的目标吗? 3、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满怀乐趣地去写作,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二、加强语言训练,让学生善于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参观××公园》时,学生一开头就可以描写参观前的天气情况,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第一次跳伞》中的第一自然段。虽然公园里没有“机场”、“飞机”等景物,但可以有“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也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什么时候,我和谁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公园。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2、创设阅读氛围,培养语感。 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长期以来我鼓励学生不但课内多读,课外也要多读多背。通过组织“评选故事大王”、“诗词擂台赛”“书迷沙龙“等活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久而久之,自然将积累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三、养成修改的习惯,让学生勤于习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在实践训练中,首先我引导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认真读,修改其中的字、词、句等,再定稿。其次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在教师认真批改后,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有时组织学生每几个人一小组,共同讨论修改一个同学的作文,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缺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当面指导修改。最后在作文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讲评课上,教师宣读范文,批改示范,再集体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只有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中获得的成功愉悦,才能使学生“自能作文”,习作能力才能“自求得之”。 1.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听说教学的难点。 答: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给其成员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又使得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用最便捷、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展示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其参与社会竞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母语教学都把听说能力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都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相对于读写能力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这是因为,“读”可以以文本为依据,凭借文本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已由文本所限定,因而阅读教学的设计和研究范围明确。“写”的教学,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写”的范围、要求也是比较确定的。即使学生写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但由于学生是“写”的主动者,具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度,所以,学生在“写”时所面临的可变因素并不多。“听说”教学之所以难,一是因为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依赖于富于变化的现实生活情境;二是因为现实生活情境的可变性、复杂性使听说能力培养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听说教学情境的要求很高;三是听说能力更多地应用于最实际的生活当中,使得“听说能力培养如何与学生所正在经历的生活密切联系”成为听说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升我国听说教学水平,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所作出的可贵努力,把听说教学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听说教学认识和要求。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交际不完全依靠“口”,更依靠“脑”。在听说训练中,如果脱离了对学生“思考”的要求而仅仅强调“说”,必然导致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缓慢。听说的学习指导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思”,在“思”的过程中进行听说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考虑事情的顺序、如何让对方听明白、抓住要点,设计说话的方式和思路、注意双方观点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考虑听者的情况、对应不同的目的选择语言。这些要求,几乎涉及了有效的听说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听说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对标准语的要求。母语教育最基本的追求之一,应该是使学生能够用本国标准语进行交际。在听说教学中,这应该是一个硬性规定。我国“九义课标”不仅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在口语交际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学讲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交谈”, “强调语言规范化”是我国母语教学的优势,继续保持这一优势,是我们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听说教学对学生生活关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既是听说教学的重要途径,又是听说教学的难点所在。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作出了很大努力。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说话训练”的情境涉及“借铅笔”“打电话”“购买水果”“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学会祝贺”等等,这些口语交际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发现,这些话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对话的情境多限于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区生活;二是侧重于“技能”,忽视在听说训练中引导学生提升价值观。于是在听说教学中我对学生生活的关注面更广,追求的目标更丰富。做到听说教学既有学校生活的话题,(如“给小组起名字”、 “校园考察报告会”、“教给一年级的学生…”),又注重依托社区,培养学生关心社区生活、体验社区生活。重视体验型的实际交流活动,如组织答谢经常关心学校建设的人士的会议、邀请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学生家长到校作客,实际访谈、会议组织、会议开场、会议演讲、会议提问都成为学生锻炼听说的极好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技巧、信心、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参与社区生活的信心。在这种自然的交往中,听说教学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切实培养了学生有效的听说能力,使听说能力真正回归生活,变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学校的一次活动、一次作业或一次游戏。这样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融合,使得听说教学所达到的目标远远超过了“听、说”本身,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味。 四、听说教学话题选择的科学性。听说教学话题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决定着听说教学的质量,也决定着听说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判断听说教学话题选择是否科学,主要看话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有利于教学设计、是否对学生的生活真有帮助、是否需要学生思考。这就意味着,有些话题虽然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但可能是不科学的。例如,苏教版小学教材中“借铅笔”“打电话”这样的话题,虽然紧密联系生活,但是,这样的话题对小学生来说,也许太简单。这是因为,就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而言,相当多的孩子在学龄前都有向别人借物和打电话的经验,小学进行这样的听说训练,可能会造成因重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外,类似话题内容单薄,学生思考空间不大,教学设计难度很大,可能导致“泡沫教学设计”,用单调的活动填充课堂。听说教学话题的选择要重视避开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话题的内涵,给教师进行有趣而丰富的教学设计创造条件。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例如, “诉说自己的经历”“倾听朋友的话”“介绍自己读过的书中有趣的地方”“告诉你们,我发现了……”“我想要做这样的事”“采访一年级同学”等等,即使是在有关“打电话”的训练中,话题内容也要有很大创造和思考的空间(电话中定下的约会),而不是缺乏话题限制的简单的“打电话”。这些话题,既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也便于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这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活动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关心生活、认识生活和体验生活。 2.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答: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有“认知智能”、“情感品德”、“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目标。“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可靠保证,是体现在教学中“授知”、“育能”、“育德”、“益心”的有机整体。作为完整的教学目标,三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每一领域又各有侧重。所以,“三个领域”的目标分列,更有助于师生明确地把握各领域的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与学,使之不忽略任何一个领域,使全面育人落到实处。整体性原理既强调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又强调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从落实“三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入手,又要从发挥教学目标的整体功能着眼,把握和处理好各个领域目标之间的关系,注意发挥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三个领域”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很重要,而且很丰富。研究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是十分重要的。从我校小学语文目标教学实践来看,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落实不能像认知领域目标的落实那样,只是要知道某个观点,懂得某个道理就成。而是要在“化”上下功夫。所谓“化”是指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变化。要促进学生的“化”,就要十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和创设有关情境以及教师本人的情感传递等有效地调动学生、触动其情感,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在道德感方面,小学阶段的道德感包括爱家乡感、爱祖国感、集体主义感、责任感、尊师感、荣誉感、友谊感、自豪感、自卑感等;审美感方面包括对言词美、语句美、文辞美、意境美、韵律美、格调美等的体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经过日积月累,定能够促进学生的“内化”。 认知活动必然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必然会对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比如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或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必然会促成认知智能领域目标的到达。反之,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它,才会产生更深厚的感情。语文教学中的“动作技能领域”目标,也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本体之外的。这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动作技能,都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可缺的,这些动作技能的检测,是以语文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它的训练,也是蕴含在语文教学之中的。学生具有熟练的语文动作技能,无疑对达成“认知智能”、“情感品德”目标都有促进作用。比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默读技能,就能较快地了解课文内容;具有较熟练的朗读技能,就能较好地在朗读中表达出思想感情。反之,“认知智能”和“情感品德”目标的达成,又能促成“动作技能”目标的到达,比如学生只有理解了句意,听写句子时才能写得又快又正确;只有准确地体会到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把握语气、运用朗读技巧。实践证明,包含三个领域的完整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全面育人,纠正了学科教学就是育智的片面认识,把育德、育智、育能、益心有机地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设计达标措施时,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全面育人的整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