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3分钟) 1.教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是用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形状,引出长方体。 2.(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听见的和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约20分钟)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把一个土豆切成长方体,需要切几刀?怎样切? 同组的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上台给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切法。可以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切萝卜演示。 切一刀时,问:你们有什么发现?(有一个面)问:出现边时,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有一条边)问:这条边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出现顶点时,问:这个点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要求学生自备牙膏盒、化妆盒等长方体物体) 任务: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剪、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 将长方体放到桌面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质疑:为什么看到的结果不同呢?教师揭示原因,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分别有三个面和六个面)。 动画演示: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A、让学生找出长度相等的三组棱。 B、讨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和这三组棱有什么关系? C、告诉学生: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D、将长方体框架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2.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或叫立方体)。 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2)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约14分钟) 1.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一量,它的长是( ),宽是( ),高是( );再测量一个正方体的实物,它的棱长是( )。 2.完成教材15页练习第2-4题。 3.拓展练习: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1)每块小长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有效信息,变式拓展练习,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灵活应变能力。)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约3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设计意图: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