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在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在这一单元里,前面4节课里学生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基础上,教材创设了两种爬虫谁爬得快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在这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比过去降低了要求,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数学万花筒"中呈现的。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这节课都是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引入循环小数的除法,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这一特征,原先孩子在找规律中也多次接触,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算,在算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来研究循环小数的特点就不会很困难。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谁爬得快?发现并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雨后的一天,树叶上还闪烁着水珠。一棵大树上一只蜘蛛在慢慢地往下爬行;地面上,有只蜗牛也在缓慢地爬行。 师:你们从图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点击课件:蜘蛛旁边出现"3分钟爬行73米";蜗牛旁边出现"11分钟爬行9.4米")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它们俩谁爬得快? 师:如何知道谁爬得快?你怎样解决?怎样列算式? 生:可以比较它们俩的速度。 生: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 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 (老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算式) 师:先请大家动手算一算蜘蛛的速度。 学生动手算。 …… 生:老师:73÷3=24.3333……除不尽怎么办? 师:什么意思?你还没有除完,怎么知道除不尽呢? 生1:永远都除不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每一次余数都是1。 生2: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师:是呀! 73÷3的余数不断重复,商也不断重复,永远都除不完,它的商可以这样写:24.3333……后面加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个3,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求出蜗牛的速度。然后再比一比蜘蛛和蜗牛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算… 生: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0.85454… 师: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生1:因为余数"5"重复出现。 生2:商也不断重复出现:5454…… 师:不错,9.4÷11=0.85454…确实是个循环小数。像24.33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33……≈24.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快。 活动二:认一认。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里有一组小数要请你们判断一下。请看课本70页练一练的第1题,先独立思考,写一写。写好后,同桌先交流。如果不是循环小数,要说明理由?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数学万花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试一试说说刚才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吗?怎样用简便写法写出来。 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 4÷3 10÷9 2÷4 14.2÷11 0.4÷9 1÷7 5÷6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哪些认识? ……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计算发现除不尽的现象,引发学生想了解怎样去表示商;这类商都有哪些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因此,学生学得比较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帮助学生知道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恰当。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认识循环小数,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注重了活动性教学。通过"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认一认"运用概念去判断,进一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深化了循环小数的认识,层次非常清晰,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点评人:陈清容(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