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词二首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3.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设计】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
4.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目标的确立 【问题设计】根据你的自读,你认为学习这首词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点? 发言归结: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方法及调控
学生看题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 授 课 计 划 教学过程: 【问题设计】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老师,你将如何带领学生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 发言归结:阅读——想像——再现——体味。 (3)研读课文 【问题设计】抽一学生朗读全首词,思考: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发言归结: ①“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本首词作也不例外,但与吟秋多悲慨的传统不同,毛泽东的眼中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露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土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的眼中胜过“春光’,具有勃勃生机,秋色无限。劲风和严霜降在任何具体的生命机体上都可能是痛苦和灾难,然而放眼“寥廓江天”,居于宇宙人生高度,便成为一种壮美——它意味着新生;冬天就要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伟人自有一般人难以企及之处,毛泽东一生的精神气质都贯穿着这样一种超越个体与现实的历史巨人气度。 (4)朗读品味 【问题设计】如果要配乐朗诵,你认为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最合适? 发言归结:激昂向上的、节奏明快的钢琴曲。 【问题设计】配乐试读 自由准备(播放音乐)——抽生试读(配乐)——教师范读(配乐)——抽生朗诵(配乐)
5.总结扩展 【总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 教学方法及调控
学生朗读全首词,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大家思考。
授 课 计 划 教学过程: 作,则更借凄清、肃杀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魂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6.布置作业 (l)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评文章。教学方法及调控
教师结合所学进行总结归纳,也可让学生自由谈体会。 板书: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毛泽东的“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的“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教学后记: 一个人的胸怀是否宽广,一个人的感情是否豪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大气,是否能做大事。毛泽东的诗词体现了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可让同学们从中品味、领悟。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毛泽东词二首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当代诗歌三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