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词二首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重点:(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对比手法运用。 难点:理解: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关键: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抓住词中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意象,突破重点。3.补充有关文艺理论知识及例子并结合背景知识和作者早年的经历突破难点. 教具及教学辅助活动: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内容,并继续分析课文。
(2)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点拨】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②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描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点拨诱导: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教学方法及调控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学生自主探究后,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授 课 计 划 教学过程:
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结,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陈陈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有别。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字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帮助学生理解,可向学生提供一点历史资料) 【点拨】①“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③词中所回忆的往事: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神采,自由奔放的胸襟,激浊扬清的评论显示了“伟大心灵的回声”的崇高美。 (5)如何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点拨】①“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③词中所回忆的往事: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神采,自由奔放的胸襟,激浊扬清的评论显示了“伟大心灵的回声”的崇高美。 (5)如何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点拨】本词前半阕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峰峻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六、总结扩展 教学方法及调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授 课 计 划 教学过程: 【总结】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动人秋景图!湖南是词人的故乡,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策源地,是词人初期革命运动的中心,再加上近郊一带的风景名胜,山川秀美,古今共赞,词人曾在长安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当时以词人为首的一群革命青年曾在这里登临吟赏,送抱推襟;以后他奔走于革命,也曾数度往返于此。他对长沙有着何等深厚而又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情呵!当他若干年后又回到这里,重温此景此情,不禁往事如潮,诗情涌上心头——词人的革命激情曾引发了多少志士的豪情!今天我们诵读、鉴赏这首词时,会被词中的美丽意象和意象中词人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所打动——面对多娇江山,词人想到了他的命运——这里,还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湘江秋景图,又在此基础上通过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七、布置作业 秋天,在许多传统文人的笔下往往显得有些凄凉,而本课中的这首词,却阐释出新意。试找出几首写秋的古诗词并与课文作比较,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及调控
教师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将情感升华。 板书: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酋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教学后记: 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应从此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 课 计 划 章节 课题采桑子•重阳年班 月日 教学目的: 1.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意象把握内容。 2.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重点:抓住主要意象把握内容。 难点: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关键:诵读感悟。 教具及教学辅助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指名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抄》。 导语设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2.写作背景 【活动设计】指导学生看题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以利于读懂本词。 要点归结: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毛泽东词二首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当代诗歌三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