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萨斯原属德国,当地人母语是德语,不会说法语,所以有连法语也不会说之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便是阿尔萨斯人,德国人,他亲历了两个地方来回拉剧的历史(包括二战)。
信息有误: 1、阿尔萨斯原属法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后,普方强令当地人只能学德语,这一点都德是战争亲历者,记述决无错误。这是部分阿尔萨斯人只会说德语的原因。一战后阿尔萨斯归还法国,产生法国人不会说法语只会说德语的窘境也是有的,但大部分阿尔萨斯人都是通双语的。说阿尔萨斯原属德国就像说香港原属大英帝国一样可笑——当然,当事国肯定不会觉得可笑。 语文课上有关于地理历史的知识须查实无误后提供给学生才好。 另外再提供一点人文地理的知识:在欧洲,由于民族源流(用中国人的观点看,很多民族是同宗的)和长期融合等原因,国家与民族语言本非绝对对应。比如瑞士就是由德语民族和法语民族构成的,但决没有人会认为讲德语的瑞士人本是德国人。再如比利时荷兰等国家都有德语人口和法语人口,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也都有相当部分人讲德语。(这一点在亚洲新加坡也是个例子,占总人口70%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没有一个会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懂两种以上语言的老百姓也是平常。 2、至于史怀泽,准确地说,在他出生时属于法裔德国人,理由同上。可拿下面这段资料来说:
《最后一课》是否可以看作谎言?
首先,阿尔萨斯天生属于法国吗? 最初在阿尔萨斯建国的是阿勒曼尼人。而阿勒曼尼人是属于什么民族呢?如假包换的日耳曼人!阿勒曼尼最初是由几个日耳曼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公元5世纪末,扩张到阿尔萨斯和瑞士北部,使用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中“德语”一词就是由“阿勒曼尼”这个词语派生出来的)。公元496年,阿勒曼尼人被克洛维征服,并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17世纪以前,此地一直是神圣罗马同盟德意志诸邦的一个部分。直到1648年,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才成为法国的“非正式保护国”。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占领斯特拉斯堡,这才确立了对此地的正式统治,但阿尔萨斯依旧获得自治的独特地位。1871年,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被划归为德国。1918年,又划归法国。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4页指出—— “法国大革命中阿尔萨斯在行政上并入法国。阿尔萨斯人仍然将一种称为阿尔萨斯语的德语方言,而法语在上流社会中流行。” 可见,阿尔萨斯人的母语一直是德语,自古至今,当地学校一直没有停止用德语教学。法语才是后来强加在阿尔萨斯人头上的语言! 因此,到法国旅行人都可以发现,直到今天,阿尔萨斯地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说法语。阿尔萨斯人平时用德语交往,读书看报和收看电视则都是德法双语。甚至现在阿尔萨斯出产的葡萄酒也是用德语命名的,这在现在的中国市场上也可以买得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5页指出:“日耳曼方言仍为当地通用口语,学校里既教法语也教德语。”由此可见,当年的普鲁士完全没有必要剥夺阿尔萨斯人说法语的权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说法语。想想看,1918年到今天都90年了,阿尔萨斯老人都不说法语,难道他们的祖宗韩麦尔、郝叟老头儿、小弗朗士会为ba,be, bi, bo, bu忧伤得死去活来?答案只有一个:作为德语区和日耳曼民族世居的阿尔萨斯,对法国语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深厚感情,因为他们的日耳曼血统不允许他们认同法兰西文化。把日耳曼民族世代居住的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让日耳曼人堂堂正正说德语,就算不是求之不得,但也不至于像小弗朗士那样痛心疾首吧。 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头。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245页记载—— “一战后,法国ZF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 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ZF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 ——以上资料来自于法德两国之外的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应该是具有权威的。由此可见,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描述有多离谱。 正是因为阿尔萨斯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法国人,所以,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积极招募阿尔萨斯人加入军队。而这批军队总是被派去镇压法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因为历史的纠葛导致阿尔萨斯人最恨法国人。法国城镇加拉尼大屠杀的实施者就是以阿尔萨斯和洛林人为主的党卫军第二师。电影《老枪》就反映了这段历史的一个局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和法国的关系。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后一课》的作者有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嫌疑。 ——阿尔封斯·都德。I 服了 YOU!
还有一个重要事实必须值得高度注意。1871年,普法战争以俾斯麦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然而在德国接管阿尔萨斯地区时,却在阿尔萨斯西部小镇贝尔福德(Belfort)遭到小镇居民的反对。原因是可以理解的,该镇是阿尔萨斯唯一一块法语方言区。由于小镇居民拒绝接受德国的占领,俾斯麦为避免文化冲突,最终将贝尔福德划归法国。(说明:1871年5 月10日签订的《法兰克福条约》明确规定:割让阿尔萨斯,但贝尔福德除外。) 这件事引起了俾斯麦的思考,随后俾斯麦宣布按照居民语言归属,划分割让地区。因此,德国和法国的西部边界走向,几乎严格按照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分界而行。也就是说,战胜国德国已经考虑到了文化尤其是语言的背景问题。普鲁士已经尽可能地避免了都德所描述的那种情况。据此,我们可以想象,《最后一课》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和典型意义。 当然,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德国人为了军事安全考量,也的确占据了阿尔萨斯山区若干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法语小据点,这引起法国人的极大不满,法国人公开指责德国的按语言分布合并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政策是极其虚伪的。由此,别有用心的政客们乘机掀起法国国内反德的所谓复仇主义(Revanchism)思潮。复仇主义的长期积累,终于造就了一战时期法德之间最血腥的战争。笔者认为,《最后一课》就是战败后这种情绪的突出反映。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笔者也未必敢于确定像课文中的场景一定没有发生过。1871年,阿尔萨斯有人口150万。其中也的确夹杂着说法语的5万人口。法国战败后,那5万人后来多数迁移到了法国。他们临走之前也许会演一出《最后一课》的闹剧。但是,小说讲究典型性和艺术真实。145:5。有这样的典型性的吗?就像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岛内人民重新研习汉语,的确也会有个别日语的粉丝如丧考妣,比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