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
查询语文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
潘雪陵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昨天我请大家预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31页。 (生翻书) 师: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是比较了解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不少优美的文章,我想问问大家,都学过哪些文章啊? 生(齐答):《春》、《背影》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记性很不错!我又想问大家了,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么多文章,你能不能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语言等等。先思考一分钟。 (生思考) 师:好,一分钟时间到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无人应答) 师:啊,可能有点难度。没关系,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不管你的看法是对是错,说多说少随你,一句话也行。 生: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实,他没有华丽的词语来做修饰,而是非常自然的流露,他的每一个字词里面都包含了他深深的感情,比如《背影》,几乎每一个字都在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都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师:恩,很不错!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举了例子,很有说服力。还有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几幅春意图,盼春、迎春、送春,非常有诗意。 ……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看来我们同学是非常有头脑的嘛,以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像这样,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幻灯机展示朱自清像。 放音频文件,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刚才的朗读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他是怎么读的? 生:读得很舒缓、很轻柔 师:哦,是的。我们以后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带着感情去读,多读几遍,慢慢的就能读出味道了。 师:在昨天的课堂上,我提出了学习课文的要求,就是研究性学习,要求大家回去把课文与注释结合起来读,把课后练习与课后资料结合起来,仔细研读课文,发现什么问题就做好笔记,那么我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哪位同学先来? (一学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为什么作者要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师:哦,不错(一些赞扬的话,以下赞扬学生的话就不写了) 生:为什么作者说“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从哪里体现出来?作者不是说月光是淡淡的吗,又怎么能如流水一般泻下来呢?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认为用歌声比喻清香不恰当,老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为什么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生:“弥望”是怎么一种望法? 生:“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作者是不是说得很矛盾?两组相反的情况怎么会都喜欢呢? 生:前面都是写荷塘,为什么后面要写《采莲赋》《西洲曲》,有什么意图? 生:“背着手踱着”,这是怎么走的? 生:“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作者为什么要说“过人头”,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生:“峭楞楞”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状态? 生:作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什么使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呢?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 …… (可能还有一些问题,不记得了。有些问题当时就解决了,比如“峭楞楞”,“过人头”,写作背景等。讲了写作背景后,我马上问学生“热闹”句,“无福消受”句,“不宁静”句弄懂了没有,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大家提了那么多问题,说明我们很有探究能力,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切中了要害,只要把刚才的问题弄明白了,这篇文章也就差不多了,我希望以后大家还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将在课文研读的时候具体分析。 师:研读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具体的说,就是要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怎么表达的。我想请大家先看到课后的一段资料,这里有金志华的一段话,我们看他的前几句,金志华说《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从内结构看……(那段话省略),我想请问同学们,这几句话你有没有弄懂?什么是外结构、内结构?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师:讨论时间到。哪位同学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啊? 生:(她怎么说的我不太记得了,大概说了不宁静、求静、得静是什么意思,并没有把内外结构理解到位。) 生:我认为外结构指的是作者写了什么,具体到本文就是作者到了哪些地方;内结构就是指作者的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变化。 师:还有什么看法 (环视片刻,没有学生举手)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更赞同哪种看法? (生举手赞同第二个同学的多,问不赞同的能不能说出理由反对,没人举手于是宣布) 师:既然没有同学反对意见,那么我们共同研讨出来的就以大多数赞同的为准。 师:金志华认为《荷塘月色》的内外结构是圆形的,你这样认为吗?能不能找出理由? 生一致认为:文章开篇是从家里出来,最后是回了家,从起点到终点,都是家,是圆形的。 师: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首尾呼应 师:你开始读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文章是首尾呼应? (生有的摇头,有的说“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留意到呢? 生:写得太自然了。 师:是的,太自然了。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手法,而我们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首尾呼应总是很造作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以后我们就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种写法,努力做到不留痕迹。 (下课铃响) 师:请同学们回去再次认真的研读课文,就是否赞成金志华的看法进行思考。好,下课! 这是我昨天上课时的课堂实录,其中有一些记不清楚了,就敷衍了事。 本学期我想将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但又苦于对研究性学习理解太少,我这样上也不知道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希望大家多指教,多提建议。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
下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