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察青年流行文化
|
洞察青年流行文化 常爱涛 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个词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提的越来越响,当然其影响也越来越大,首先是全球化经济的到来,而紧接着就是全球化文化的悄然而至了。普遍性历史境遇与普遍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国家和地区间的隔离状态正逐步被打破,全方位的联系、沟通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弱化。当代青年成为享受“全球化”成果最活跃的人群。而这时,国家主导的社会转型、经济机制的变革、市场机制的内在逻辑、教育与文化资源的敞开供应又为青年群体作为社会成员在阶层位置间的代际流动状况和流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青年人在以西方文化趣味为标准的流行时尚的带领下,形成了不同的分化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而青年流行文化正是这种亚文化的表现方式或者说是它的缩影。 而笔者还觉得青年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社会生存环境:一是中国主流文化的生存环境,一是外来流行文化的生存环境。显然,本土的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而外来的流行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强势文化往往会同化弱势文化,影响并制约弱势文化的发展;而弱势文化则主要表现出对强势文化的顺应,只在有限的范围和程度上对强势文化进行反抗。由此,主流文化衍生出来的流行文化也承袭了主流文化的发展规则,即强势文化发展出来的流行文化比弱势文化发展出来的流行文化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更容易被传播。由此,青年流行文化在中国当代主流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出来后,更多地是受到了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包括港台和欧美日韩的流行元素。 诚然,我们知道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中国青年的欣赏品位、消费模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正在分化,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层化和小众化倾向。 针对着阶层化和小众化两种倾向,我们不妨看看青年流行文化的表现: 有私人营养师安排膳食,有私人美容师进行皮肤护理,有私人医生照看生理和心理上不适的“小私”群体;通过互联网召集数以百计互不相识的人,在指定时间涌到指定地点完成某些稀奇古怪的动作后,又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的“快闪暴走族”;喜欢把自己的个人感受、体验展现在网页上,供人阅读的“网络日记”群体等,很显然他们都纷纷以自己的存在,宣示着青年流行文化的阶层化和小众化的走势。 因此,我国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阶层化和小众化这一特点。 其实,所谓“阶层化”是指指一个社会中的人,按照某一个或几个标准,如财富、权力、教育、职业、文化或声望等被区分,具有等级特征,是对社会金字塔的纵向划分。“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而言的,指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或不同社会阶层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是一种横向划分 那么是什么导致青年阶层分化的呢?我想这不仅是笔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所关心的。笔者结合众家所言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分化。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社会转型的急速发展,青年阶层成员的伦理价值观、社会政治观、生活方式观、时空观等在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走向,并由于职业的分化、教育的分化、价值观念及文化的分化、利益的分化、生活方式的分化、地域的分化而逐渐扩大。这既是社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的原因,又是青年群体阶层化与小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中,价值观念的分化及扩大在现代青年阶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价值观念分化伴生的是青年文化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之下,流行文化已占据了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青年阶层在流行文化面前往往会被遮蔽了前进的方向,其阶层化与小众化往往也渐呈出无序化的趋势。盲目的分化与非理性的组合,容易导致社会的分裂与对抗。 另外青年对生活态度的不同也是青年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选择“小资”与“新人类”这两个不同的青年阶层来分析。“小资”这一流行话语的关键词,集中体现了青年阶层化的趋势。这个曾经被主流意识形态大加批判的历史词汇(“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赋予了某种新的文化意义。那些在中国城市写字楼里忙碌的“白领青年”们在“小资”的旗帜下,找到了归属感和身份定位。“小资”这一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出现,带动了酒吧、健身、美容等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交场所决定了其欣赏品位:典雅、精致、舒适、绅士化、不落俗套,还有一点点“多愁善感”。将“小资”看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可能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社会流行话语。事实上,它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形容词出现的频率也许更高,比如说“你很小资”,但很少有人直接问“你是个小资吧?”而“新人类”是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另一流行话语的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是“新新人类”、“新某某族”等一类称谓。比起“小资”来,“新人类”所指称的群体外延不明,其流行文化也很不容易把握,但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些价值指向:年轻、新潮、前卫、刺激、暴露、狂野、奢侈和叛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人类”在精神上或许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视为前辈,但在物质上绝对与当年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背道而驰。 而笔者认为青年在价值观的不同更能引起他们的阶层分化,因为价值观代表着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价值观是社会中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效用、作用、意义的认可和判断的观念系统。不同阶层的青年用不同的价值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同阶层的青年人群其价值观存在分歧。“知识青年”守时,守规则,尊敬权威,努力学习,勇于进取;“社会青年”则留在现状,被动地遵守法律,对人生沒有太多的目标规划,对事业没有具体的追求,得过且过,安逸度日;而“问题青年”则在违法犯纪的边缘线上游荡,大错小错不断,不学习不进取,甘于沉沦,成为社会需要挽救与教育的重点对象。日常生活被不断地打破,滋生出众多的旁门左道。这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所谓“问题青年”亚文化的根基。 我们知道以上可以说是从宏观上分析了青年阶层分化的原因,那么从微观上说,我们可以从青年的日常生活爱好来分析。 形象、休闲,“偶像崇拜”、文娱爱好的不同也导致了青年的阶层分化。 从“追星族”来看,他们的“偶像崇拜”情结是与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狂热分不开的。他们忘我地沉浸于迪克牛仔的沧桑、王菲百变的外形和漠视一切的眼神、F4的俊朗孤傲等等表情之中,各种各样的歌友会与FANS体现出对明星绝对的崇拜与疯狂的追逐。而网络世界中的“聊天族”,则对QQ、MSN、泡泡等网络聊天工具爱不释手,从手聊、音频到视频,从几十个、几百个到几千个注册网友。在这个多媒体的世界里他们陷入的是“聊天综合症”。而同样热衷于网络世界,“电玩一族”风起云涌,最典型的莫过于电脑游戏的“传奇一族”,则更是火爆各大网吧。他们成为虚拟世界的主角,随心所欲地上天入地,在逃避现实的游戏中,完成对成人世界的反抗。还有“街舞一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来舞蹈,挑战一切禁忌,突破人体局限,在 HIP-HOP 音乐中随意、大胆、奔放舞蹈。当然还产生了类似“旅游族”、“DV族”、“运动族”等各种以趣味为集合的青年小群体。 从读书文化上讲呈现出阶层化“知识青年”中的思想学术类群体喜欢阅读三联书店的《读书》,可说是自成高格,风景独好。而同样是“知识青年”中的文博古玩爱好者则情有独钟陕西办的《收藏》杂志;而“知识青年”群体中的计算机爱好者则喜欢阅读《计算机报》、《互联网期刊》等报刊。而“小资”青年最爱的半月刊《城市画报》倡导的就是城市“新生活,心感觉”;而作为“知识青年”中的时尚人士则对典型的欧美风格刊物《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等名牌期刊抱有好感。这种小众期刊的分化与专门化,所面对的就是青年阶层分化的小众化倾向,自成一体,充满特色。 比起音乐、舞蹈等等,语言更能灵活、准确、直接地讲清楚所有复杂、人类所能理解的、敏锐细微的东西。语言是最重要的一套符号。通过它文化中的观念、价值和准则找到了最完整的表达。每个特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特殊语言,但由于青年是最不受社会规范约束,最具创新性的群体,所以青年群体的语言总是最具流行性,往往会从年轻一代扩展到年长一代,有时甚至会成为具有共识性的社会符号。 特定的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标签,当然它是有别于不同地域的方言上来谈的。它是文化认同、群体认同、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就如一张文化身份通行证,作为这个特殊阶层的一员,如果不能理解与使用这个阶层的语言,他就不能算做这个阶层的真正成员。立志攻克托福考试的年轻寄托族与游荡在城市乡村之间的外来务工青年,其语言天差地别;“雅痞俱乐部”的年轻人与“小黑帮”成员的语言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满口都是校园语言的青年是绝对不会被骑摩托车的青年组成的群体所接受的。 笔者已经浅肤地分析了青年流行文化,那么从对青年流行文化的整体性审视来看,青年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其文化表现出多层次性、时代性、创新性、独特性、偏离性和不成熟性。它不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具有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它与“主流文化”也不同,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各有进入对方的渠道。青年流行文化具有类似于大众文化的商业色彩,但其消费过程远非一种享受,而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新赋意”。青年流行文化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只能是青年自身,它与成年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功能也因此而表现为表达青年的思想,促进青年人之间、青年与成人以及社会之间的沟通。”(陆玉林、常晶晶:《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 我们如果从现阶段青年流行文化及阶层化、小众化特点较为明显的现实出发,注意到由于分化相当明显、差距相当悬殊,使得青年群体各个阶层之间的正常交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同阶层的青年之间,尤其是富裕青年和贫困青年之间在平时的交往中也有很大的隔阂,其原因是青年群体的经济差异、职业差异、教育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个性差异及个人素质的差别。在直面现实差距的同时,不同阶层的青年之间如何处理不同程度的漠视与隔阂心理,这也需要在“求同存异”的层面上加以调适,这也是笔者最为关注的。 在流行趣味、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及职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下,阶层化与小众化作为近年来中国青年流行文化现象一个特点,很多时候表现出其正反交相叠加的综合效应。青年流行文化很多时候都表现其正功能的方面,比如对青年的引导、规范和调适,形成资源的优势叠加;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它的反功能,比如由于剧烈分化导致的青年阶层的分化事实上明显加大,“问题青年”与“犯罪青年”的出现及聚合趋势,某些青年阶层的不良化等等,都极大地影响着青年阶层的日常生活,腐蚀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那些还处于社会化阶段的青年来说,一种盲目的更刺激、更有挑战性、更具创造性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审慎分析、科学判断;对某些以通俗化、时尚化为特征的娱乐活动与文化趣味,我们更要加以理性反思。 同时,青年人群之间的差异化折射出的青年群体的阶层化及小众化,还与“身份认同”这个问题紧密关联在一起。身份的同一性与特质的趋同性,导致青年阶层内对共通性的寻找与相互确认,这也正是阶层化的基本特征。它或者被理解为共同的语言。“语言可以产生团体认同感,共同的语言使团体成员间易于沟通、协凋、了解、同情,不同的语言则可能将人分为不同的族群”(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而对此种共性的创造是聚合成为某个群体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样去为青年流行文化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加强对青年的引导、规范和调适?又怎样去实现青年的社会化?这是中国社会针对青年流行文化这一现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笔者最后着重分析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青年社会化的实现程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的优劣,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母体,是人类思想的底蕴,要想使青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构建适应青年发展的文化环境,即对现有的文化环境进行创新,在创新文化环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时刻关注青年需要的变化。在现实条件下要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氛围,时刻关注青年的需要,关注青年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青年时期的重要性,青年时期稍纵即逝,不可再来,不良的文化环境对青年将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这时很自然的想起了“文革”时期,10年整整耽误了一代人,这个教训我们必须汲取,因此,在青年社会化问题上,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来,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社会化!有利于青年成长的文化环境"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以成才的需要!以创新潜能的发挥为内容,构建青年迅速成长的文化环境" 2、强调人文关怀,避免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必须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是要将人文科学的道义评价与社会科学的理性判断结合起来,从而启动人性中利他与自我超越的一面。当前,青年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明礼!不诚信的行为以及不择手段捞钱的做法与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有极大的关系,即是我们的人文教育品质出了严重的问题。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重视人文精神 ,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因此,加强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3、营造创新氛围,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氛围的制度、政策和法规体系。实践一再证明,在僵化的!封闭的!束缚个人智慧!压抑个人潜能的文化环境下,创新精神以及群体素质不但得不到提高!受不到激励,难以挖掘和发挥,反而会受到压制!摧残 !只有在一个活跃的!开放的!有强大激励机制的文化环境下,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人类历史和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创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制度供给能力 ,创新文化环境根本在于制度创新。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文化环境的制度!政策和法规体系,对青年社会化有促进作用,对于促进青年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制度!政策!法规体系应该得到保护和弘扬,反之就应该得到抑制,使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在制度和法律方面得到根本保障。“总之,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创新文化环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迫切需要文化环境的创新,全社会都应该关注这一问题,自觉地担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4、加强文化的基础性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文化体系。我们知道只有加强了基础性的文化才能为创新文化打造很好的条件。另外还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文化建设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求我们深刻领会。 另外笔者认为努力巩固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知道青年作为当代社会的庞大群体又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但是现代很多青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大都忘记了,在他们心中只有流行和时尚,对传统文化选择了漠视和遗弃。这是让笔者非常担忧的。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势在必行的。 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有其生存位置和现实功能,但并不是说传统节日文化不需要寻找生存策略。如何确立民族传统的生存策略,既需要一个辩证的发展性思维,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体制的目前状况是人们进行发展策略思考的前提。我们看到,在文化蕴涵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和民族,他们希望以文化群体的力量使各个阶层的文化相似性得到加强,既有益个人身心,又有益民族复兴和发展。 当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处于削弱状态时,产生不安全感是极其自然的。但是若惧怕挑战,自我封闭,就等于放弃自我调适和寻求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过分的文化固守会导致人类整体文化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和全局性的文化秩序混乱。 我们提倡文化发展问题的具体化,是选择固守式的维护还是选择开放,这要取决于文化当下的状况和它与当地外部发展环境的结合是否适宜。如果原生态的文化智慧和形式指向民族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但这不意味着维持与外界文化的隔绝就是发展自己文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需要分离主义的文化或排他的民族文化。即使我们选择坚持和固守,也是既参照了自身文化的现实局面,也充分估计了外部的形势,由此而做出的明智选择。 然而,一个单一文化传统在整个世界多元文化的综合能力面前,总是薄弱的,要促进民族传统的发展,只有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多元化的全球发展进程里企图恢复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文化,都是难以成功的。 总之,青年社会是在一个更宽广的生活平台上表现自己文化风格与美学伦理。既要看到青年社会内部的阶层差异与小众组合,又必须看到青年群体是一个具有整体性与创造性倾向的社会活力的源泉。他们的生活风格在指向个性化需求与品味性呈现的同时,也具有在同一年龄阶层青年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尽管在当代青年社会内部有裂变,有不同的阶层分化,有小众化的组合,但他们在代际传承的层面上都受普遍性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 那么,在此意义上对青年流行文化现象“阶层化”与“小众化”的全面把握,必须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基本指向,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角度,发挥出中国青年“弘毅有为,努力进取”的传统精神。而从另一方面,社会主流文化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吸纳青年亚文化的优秀资源,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亚文化群体与“小众化”青年阶层,否则只会加剧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离心力与抵抗力,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松散化和断裂脱节。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洞察青年流行文化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流行语 |
下一篇文章: 青年流行文化呈阶层化小众化趋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