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究资料
|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究资料 一、新词语演变简况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类连接世界与社会的纽带,其中包含着社会变迁的最丰富、最一般的也是最深刻的密码,是打开人的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 在中国历史上,新词语曾几度呈井喷之势、大量涌现。但新词语增添最多的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语言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词语的大量涌现。二十多年前中国经济改革初期,汉语中出现了万元户、下海、大款、大腕、皮包公司等反映社会商业化进程的词语。时代的变迁还造就了许多特殊的人群,他们或从事特殊职业,或属于特殊阶层,或标榜个性,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特立独行。这些人的存在同样造就了一批特殊的词语。如:白领、小资、波波族。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升温,出现了房展、期房、楼盘、现房、经济适用房等房市词语。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的长假,成了“黄金周”。假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被称为“假日经济”。以消费为快乐的年轻群体,被称为“新贫族”。留学生回国成了“海归派”。我国的网上流量已居世界第二。随之而来的是汉语中大量网络词语,如宽带、电子邮件、黑客、伊妹儿、网虫、网吧等,令人“网”花缭乱。在休闲娱乐方面的词语,如排行榜、大片、人体彩绘秀、劲歌、辣舞、追星族、帅哥等等,一个更比一个“酷”。社会的巨变冲击了中国人的婚姻观,由此而派生出:婚介、试婚、婚外情、丁客家庭、包养、性贿赂等一批新词。“北大荒”(北京大龄女青年、处于没有老公还“荒”着的状态)们心安理得地当起“单身贵族”。被审查的政府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交代问题,叫“双规”。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的处分叫“双开”。还有 211工程、三个代表、小康社会、与时俱进等等,不一而足。下面再以经济领域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为例简析。 经济领域的新词语。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它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要在语言中留下烙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市场调节功能的大大加强。如果问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哪一个词汇享受了最高的使用频率,答案无疑是“市场”这两个字。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市场”一词是忌讳使用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风风雨雨中不断发展,有关“市场”的词语也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商品市场、国债市场、信贷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空壳市场、期货市场、拍卖市场、批发市场、劳务市场、股票市场、技术市场、市场割据、市场垄断、马路市场、市场风险、市场体系、市场预测、市场疲软、市场战略等等等等。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命名记号需要为认知活动的成果和新鲜事物不断命名。透过这些“市场”词语,我们可以大致解读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发展状况:以往过分集中的体制正在被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所逐步取代,各类市场不断得到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企业按市场的导向配置资源,确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其改革成效最为显著。我国农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的城市化,我国的城乡差别正在缩小,新词语中,也不乏这方面的记录,如:农民街、专业户、联姻、乡镇企业家、创汇农业、文化田、农民工、智力型、重点户、庭院经济、生态农业、规模经营等等。从这些新词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农村由落后的单纯大田生产到农工商齐头并进发展的经济进程,农民由脱贫到致富的步步高的生活面貌,以及农民精神生活的改观。 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但城市很快就紧紧跟上了。合同制、招标、融资、竞争、辞退、再就业、待业、中标、利改税、集资、企业债券、破产等新词语反映出企业体制改革留下的痕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有企业的转型,人们突然发现“铁饭碗”不“铁”了,代之而来的是令人感到既陌生又恐惧的字眼──“下岗”。国家对企业实施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人员分流、减员增效的政策,于是,“下岗”就成为在中国城镇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在经过一番阵痛之后,“下岗族”振作自强,闯出一条近乎悲壮的“再就业”之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下岗”已不稀罕,“再就业”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工程”。从“铁饭碗”到“下岗”、“再就业”,新词语所反映出的正是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经济状态的变革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商业气息流向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从商、经商已成为社会时尚。从新词语中,可以看到这种社会日益商业化的面貌。例如,新产品走向市场有:上市、应市、面市……;产品销售方面有:营销、热销、畅销、动销、旺销、盛销、展销……;有关股票的新词语有:股市、炒股、配股、二手股、原始股、认股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带有商业气息的新词语,如:拍卖、超市、连锁店、特价、酬宾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新词语更是流露了一种商业导向的社会心态。从这些新词语中可以窥见,现在的人们再也不把从商经商视为歧途,再也没有谁把经济繁荣视为资本主义的腐朽。 新词语与物质文化生活。新词新语,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反映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为最多。饮食方面有:方便面、矿泉水、可口可乐、太阳神、健力宝等。大量有关饮食的新词足可以反映出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从吃饱步入到吃好,充分体现了人民饮食生活质量的提高。关于居住方面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房改和装修了,它反映了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人们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的现象。这方面的新词如:商品房、二手房、房改、房补、房产;有关房屋装修的新词语则更是五花八门,不说行内人士,随便一个人都能随口道出一些,如瓷砖、马赛克、乳胶漆、彩喷等等。穿着有:时装、新潮服、羽绒服、太空服、牛仔裤、健美裤、迷你裙、迷哥裙、太阳裙、一步裙、文化衫……;化妆品有:香波、减皱霜、防晒霜、美容霜、冷烫精、皮肤增白露……;家用电器有:VCD、DVD、微波炉、中央空调、家庭影院……。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十分注重现代通讯手段,当年人们所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之中的“电话”如今已基本普及,不仅如此,更为快捷方便的通讯手段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移动电话、掌中宝、商务通、数显等,难怪人们要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文化生活领域有:境外游、卡拉 OK、迪斯科、大片……;大而有之则有:茶文化、酒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影视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这些新词语深入到城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反映出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1、吸收外来词语创造新词语。这一种途径大致分以下几类: ⑴ 音译外来词。如“伊妹儿”“脱口秀”“酷”“搜狐”等分别是英语“E-mail”“talkshow”“cool”“sohu”的音译。 ⑵ 意译外来词创造新词。如“热狗”“飞碟”“电子计算机”“视窗”等分别是英语“hotdog”“UFO”(UnidentifiedFlyingObject 的缩写)“computer”“windows”的意译。 ⑶ 音义结合翻译外来词创造新词。如“因特网”译自英语单词“internet”,“因特”是这个单词前五个字母的音译,“网”是该单词后三个字母的意译。最高明的音、义结合翻译法是那种汉语的音、义与英文的音、义都近似或相同的翻译。如“黑客”一词与英文单词“hacker”在读音上近似,字面意思上也有相同之处。 ⑷ 利用日语中不少词语和汉语写法相同,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便利,直接把日语词搬到汉语中来,使汉语的词语队伍中无形的冒出新词语。如“热卖”(意为“畅销、热销”)、“人气”(意为人或地方受欢迎的程度)、“瘦身”(意为借助各种手段保持身体匀称)、“族”(意为有共同特点的一类人,现已衍生出一大堆新词语,如“追星族”“上班族”)等。 ⑸ 将英文词语的缩写形式直接搬到汉语中作为词语来使用,从而成为新词语。如“YES”“CPU”“DNA”“MTV”“VCD”“WTO”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照搬英文词语的例子。 ⑹ 出于修辞的需要,汉语中有些“不雅”或带有某种“敏感性”的词也有采用外语而成为新词语。如用“WC”代替“厕所”,用“SEXY”而不用“性感”,因为英语中“sexy”是褒义词,隐含具有某种性别特别的魅力之义,而在中国,“性感”一词含有“风骚、轻佻、具有挑逗性”之意。 2、方言或地区俗语扩张使用,逐渐被大众接纳为新词语。如粤语中的“打工”“靓”“买单”“生猛”;北京地区使用的“的哥”“打的”“猫腻”“帅呆”“滋润(有滋味)”;上海话中的“宰”“捣浆糊”;香港的“炒鱿鱼”“搞掂”;台湾的“哇塞”“作秀”等词语就是借助广播、影视、报刊,甚至打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的传播而扩大知名度,最终被普通话承认的。 3、旧词载新义,从而成为新词语。如对缺乏人爱的人说“你真‘可爱’!”,其义为“可怜无人爱”;戏称身体矮胖者为“冬瓜”,身体瘦长者为“竹竿”;足球上判点球称为“极刑”,让不满意的教练下台称为“下课”。这些词语虽然早已存在,却被赋予与平常迥然不同的新的意义。 4、陈词复活,成为新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落后于时代的词语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将这类词请出再用,其意义与消失前的意义相比基本未变。如“先生”“夫人”“女士”等;有的既包括原意,同时又有新的含义,如“老板”原指私营业主,现几乎泛指各种头头;有的今义已与消失前的意义相比截然不同,如“下海”消失前的常用义是指女子去舞场做舞女,现指科技或文职人员离开单位去搞实业或经商。 5、自造新词。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简称为“纠风办”,“致富思渊,富而思进”被简称为“双思”,“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被简称为“三讲”等,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长的短语一缩写,便自造成了通用的新词语。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究资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有关资料 |
下一篇文章: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