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X >>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 正文

 

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

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   山东省青州市潍坊教育学院 单 强     【摘要】   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主要来自一些外来词,方言词、专业词、新造词语以及原有词增添新的义项等,它的突出特点是反映事物或现象以及表现人们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敏锐性。不断的吸收新词新语是丰富和发展普通话语汇系统的有效途径,新词新语的使用使得我们的言语交际更加方便、生动、形象。


【关键词】   新词新语 外来词语 方言词语 专业词语 思想认识 普通话 语汇系统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发展变化着的语言要素中,语汇又是最活跃,最敏感,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当然,其他语言要素也是有发展的,比如正补结构中“动+形”(例如:说清楚,听明白),现在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口语常用的“重叠动词+形”(比如:讲讲清楚,说说明白),但是像这样的语法变化毕竟不多而且变化速度较慢,只有语汇的发展变化多而且速度较快,新词新语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本文拟对新词新语的几个问题作以探讨。

一、如何界定新词新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对客观外界也会不断产生一些新发现新认识,因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反应当时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们认识的词语,这些词语在那段特定的时间内都曾列人新词新语的行列。譬如我国农村从建国到现在就出现过许多词语: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队,大跃进,按劳分配,战天斗地,自留地,口粮田,责任制,联产承包,立体农业……这些词语分别在其产生和通行时间内都曾属于新词新语,但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后,有些被沿用到了我们正常的现代汉语语汇中,由于时间长了也便退出了新词新语的行列;也有一些随着所表事物或现象的消失而不被正常运用了,这一部分词语被称作历史词语。

  综上所述,新词新语是一定要有时间限制的,也就是在近期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才算作新词新语。这其中有几点应当说明:

  一是最近产生的词语,这个时间应限定在近几年或十几年内,时间再长了不应再算作新词新语。

  二是不论产生于何时何地,但必须是最近被普通话吸收的词语。即使产生时间很短但未被普通话吸收的不应算新词新语。

  三是比较特殊的,即普通话中原有词在最近被约定增加新义或意义转移的词语,因它的作用相当于产生新词而理应归人新词新语中。


二、新词新语的主要来源

  1、吸收外来词:     在外来语言中我国使用英语最多,因而外来词来自英语的也最多,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外语字母组合或外语词缩写。例如。MTV,WTO,KTV,XO,NBA,CBA,CUBA……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华词典》在最近修订中增收了部分由外文字母组成的词语。

   ⑵ 外语字母与汉语语素组合。例如:BP机,AA制,e时代等。而“卡拉OK”,一词看似此种外来词,但它比较特殊,因为它是两种外语的组合,“卡拉”来自日语,“OK”沿用英语字母。

   ⑶ 音译外来词。例如:的士,巴士(大巴,中巴,小巴),麦当劳,肯德基,乐百氏,丁克,敌杀死等。

   ⑷ 音译加汉语语素。例如:呼拉圈,桑拿浴,迷你裙等。“的士”是出租汽车,香港人把乘出租汽车叫做“打的”,随后由南及北传入大陆内地,但与此同类的“巴士”不能说成“打巴”,可见此法不具普遍性。

  2、吸收方言词:

    我国地广人多,方言复杂,本文不去着意考究新词新语产生于哪种方言,只是指出了它大概产生的地域,举一些例子简单说明如下:
  
    侃:作为词过去在普通话中基本不用,成语“侃侃而谈”、惯用语“侃大山”等作为语素用到过。它来自北方方言,近年来使用频繁,并且除了可以单独使用(侃、侃侃)外,还与别的语素组合构成越来越多的词,例如:神侃、胡侃、乱侃、能侃、侃家、侃爷,等等。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有“侃球时间”专题节目。

    傍:属北京方言词,也是近些年进入普通话的。“傍款爷”(早期用语)、“傍大腕”、“傍大款”是指女人依靠有钱的或者有权有势的男人生活;而“傍富婆”则是指男人依靠富裕女人生存,原本是讽刺挖苦甚至是骂人之词(吃软饭),现在虽然仍有贬义,但逐渐向中性词方向发展。

    泡妞:“泡”作为动词很早就在普通话中使用开来,而加上宾语“妞”构成述宾型合成词则是起源于广东一带的方言词,开始时人们称为“勾女”,普通话吸收了“泡妞”而没有吸收“勾女”一词。与“勾女”相对应的词当时还有“勾仔”,也是广东一带的方言词,“勾女”的主动者是男性而“勾仔”的主动者是女性,“勾仔”也未被吸收进普通话语汇中。

    二奶、包二奶:这两个词语所指现象目前在我国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复杂,所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2000年开会讨论修改《婚姻法》时,委员们对如何处理这种现象争议很大。据有人考证“二奶”一词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本义就是指真正的小老婆,传播开来后其义逐渐扩大,现在用它主要指男人所包养的情妇;“包二奶”由于加上了动词,成为了述宾结构,其义也变为男人包养情妇。“二奶”是名词,“包二奶”可以看作固定的述宾短语或干脆归入惯用语。

    老公:这个词挺有意思,它本属南方的一个方言词,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经常使用。作为纯方言词产生时间已经久远,但被普通话吸收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从它自身的结构和与别的词的关系看这个词有以下几点好处:    ⑴ 沿用了人们口语中常用的虚语素“老”,符合汉族人的习惯,说来特上口;    ⑵ 使用了实语素“公”,标明了所指称对象的性别为男性,表义很明确;    ⑶ 使多年来没有很好对应的“老婆”一词有了对应词(或叫对称词),二者从构词到表义都相呼应。     因此我们觉得它是指称丈夫的最好的口语词。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A B C D E F G H 夫 丈夫 先生 男人 当家的 对象 爱人 老公 妻 妻子 太太 女人 做饭的 对象 爱人 老婆     “夫妻”的别称尚有许多,这里只是举出经常使用的几组例子。根据此表可以看出,除了B组使用历史比较长,称说也不会产生歧义,是标准的普通话词语外,A、C、D、E、F、G六组的表义都有局限,其中A组是古语词,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可以单用,而口语除了二者连用外一般不再单用;C组中“先生”是多义词,可以泛指男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性别不限),还可以特指教师、医生、管张的或者算命的等等;D组两个词均有泛称和特称问题;E组两个“的”字短语内的述宾短语各指明了其主要作用,但明显有男尊女卑之嫌;F、G两组均有指代不明的时候。H组克服了上述几组的缺陷,所以是最好的对称词。

    此外,靓、爽、帅、哇噻、靓丽、买单、爆满、火爆、理念、生猛、火局油、搞掂、摆平、搞定、敲定、糙哥、帅哥、靓妹、写字楼、发烧友、追星族、太空水、精品屋、连锁店、大哥大、随身听、情侣装、大姐大、炒鱿鱼……都是吸收的南方方言词语,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在语言上,尤其是词语使用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当然北方方言词也有许多被吸收,如:腕儿、大腕儿、款儿、大款儿、爷儿、款爷、开涮、宰人等)。

  3、吸收专业词:     由于近年来高科技和电脑行业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行业的一些专业词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例如:

    纳米:本来是长度单位,据说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现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比如说:“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等。

    硬件,软件:本来指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硬件”也用作指生产,科研,管理经营中的设备等特质条件,而“软件”还用作指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

    另外,像克隆,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食品,上网,网民,网吧,网虫,宽带网,多媒体,断层,软着陆,冷处理,热定型等也都是吸收的专业词。

  4、原有词增加新义:     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变化从外部看数量有增减,从内部看语义有转换,而某些语义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又相当于新词语的产生。例如:

    围城:这个词追根溯源的话应属外来词,但现在从构词方式到语素表义各方面看都是汉语词。它最早出自法国谚语,现代大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用它作标题后,广为中国人所知所用,特别是拍成电视剧播出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了。

    小姐:该词在解放前用作称呼那些生于富贵之家而且精通琴棋书并且多愁善感的女子;解放后用来讽刺一些不爱劳动只图享乐而且注重打扮的女人;改革开放以后用它称呼具有妙龄并且有一定身份分和教养的女孩,所以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被称作“小姐”时往往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进人90年代后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的人们用“小姐”专指从事服务行业的女性;而最近几年也是南方人用作特指那些与“三陪”紧密相连的艳装女子了。

    绿色:本来属颜色的一种,现在赋予它无污染的含义,因此与此相关的“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植物”,“绿色服装”等层出不穷。这里我们强调一点,旧词添新义需经社会成员约定俗成,而像《潍坊广播电视报》(2000.1.5)摘文中所说“同志”一词在90年代以来它又得到了新生,用来指称“同性恋”,我们总觉得缺乏依据,不够严肃。

  新词新语的来源途径尚有多种,比如新造的有三资,三产,提速,关爱,一国两制,随身听,情侣装,太空水,发烧音响,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不再一一说明。


三、新词新语的特点和作用

  新词新语的突出特点就是反应事物和现象的敏锐性。前面谈过由于客观事物和现象是千变万化的,原有语词难以及时而准确反应出这些变化,新词新语便应运而生。比如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上网”便成了时尚,以此盈利的经营场所就叫“网吧”(亦作“网巴”),迷恋于此者形成“网民”,“网虫”,网友,这些语词及时准确生动地反应出了这些事物和现象。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可以丰富普通话的语汇。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使得普通话语词量大增,虽说有时给一些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它毕竟方便了人们的交际和表述,符合语汇发展的规律,也正因此,普通话语汇系统始终都是不断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

  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是每一种语言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且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越是发达,其创造和吸收新词新语的量往往也就越大,我们汉语的发展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同时,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密切注意到语言的发展动态,及时学习,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好新词新语,从而使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适时性和现代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新词与方言:“哇”声一片又何妨
    《新词语词典》囊括10年热点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
    让流行文化成为孩子的佳肴
    阶层化和小众化: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
    传统文化借力流行文化
    关于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进课堂
    《新语词》简介
    《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简介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建议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法指导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设计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设计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杂谈
    好课可以预设,佳境要靠智慧
    不妨给网络语言以宽容
    该不该为网络语言正名
    网络语言:择其善者而从之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究资料
    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
    汉语中的新词语
    网络语言,你接受吗?专家教你理性看…
    “流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
    语文教学与“网络语言”漫谈
    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
    小议新词新语
    “网语”不是语言文字的害群之马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电子教材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编写意图
    流行文化更需要怎样的治理模式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有关资料
    面对汉语新词,语文教学不赶时髦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究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活动指导
    新词新语显示的时代特征
    新词新语的发展规律
    网络新词新语辑录
    关于“新词语”
    汉语新词大行其道
    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
    新词新语的规范
    试说新语:看一看、想一想、笑一笑、…
    2001年最流行词语
    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名
    新词语中的科技词语研究
    新词新语与新闻语言
    现代人应如何面对网络语言
    谁在为新词酷语的流布推波助澜
    新词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十年流行语的深刻嬗变
    中国20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
    网络语言:我们能拒绝吗?
    “非常”新用
    现代新词新语文化透视
    2002报纸十大流行语评出
    2003IT十大流行语
    2004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2004十大网络流行用语
    2005年度十大流行语
    2006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出炉
    教育部公布171条汉语新词语及解释…
    网络语言:是创新,还是颠覆
    新词新语的来源和文化考察
    新生词汇是不是“洪水兽”
    英国BBC中文网中国正在流行的最新…
    新流行语之六宗“最”
    浅谈“新词新语”
    新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网上流行“网络简单语”
    语言文字专家说:“我不再认为网络语…
    网络语言要“去粗取精”
    汉语新词语浅议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进2000新…
    流行文化十大怪
    创设生动场景,拓展写作思路──情景…
    新词语访谈录
    上海的新词新语
    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真是洪水猛兽?
    相声:网络新语
    “SOHO一族”“丁克家庭”“新新人类…
    流行语
    洞察青年流行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呈阶层化小众化趋势
    恶俗词语与流行文化
    关于“黑客”“骇客”“红客”“微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