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与“网络语言”漫谈
|
语文教学与“网络语言”漫谈 叶晓梅 【摘要】 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网语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优势鲜明,但这种新的语言形式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对待网语,我们应该是宽容和引导并行,从语文教学上讲,应秉承这样的原则:对网络语言可宽容,对学生要求则要严格。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网语和传统语言的差异,更好地掌握并使用优秀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组成方式 宽容 限制 引导 隧着世界的进步和发展,电脑逐渐深入到了百姓当中。网络自然也不例外。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许多关于网络的新事物:网络文学、网络语言……而它们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像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交流活动,它的使用范围正越来越广,甚至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是网虫一族的主要群体,在一些中小学校,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甚至出现在课堂上、作文中。比如,在网络聊天室上。如果看到“94酱紫,呆一会儿再来打铁子,88!TMD,17456!”,你是不是头都大了?要是在路上听到一个学生说“偶稀饭粗稀饭”,你是不是更莫名其妙?其实,这就是“网语”,一种在网络中习见的“新新语言”。前者意思是说:“就是这样子了,等一会儿再来贴帖子,拜拜!他妈的,要气死我了!”而后者的意思是说:“我喜欢吃稀饭。”类似的网语还有很多,“美眉”、“伊妹儿”、“恐龙”、“酷”,这些都是很常见的,还有更新颖的呢!“7456”意思是“气死我了”,“55555──”意思是“呜呜”、“我在哭”,“NT”是“变态”,“P”就是“屁股”的新雅号,比“臀部”又“进步了”。“TMSIDK”意思竟会是“Tellmesomethingldon’tknow”的简写,会不会让你大跌眼镜?至于“MM”表示妹妹,“GG”表示哥哥,可能还算好理解的。 说到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在1982年9月20曰,IBM公司的研究员斯科特祛尔曼在BBS上留言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在文末附上一个“:-)”。从此,冷冰冰、技术化的电脑“笑”了起来。“:-)”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这种极其简约的方式充分表达出的一种愉悦情绪,比任何精心编织的文字都要有效,网络交流开始流转着自己特有的韵味。至于汉语“网络语言”的产生,除了以上所说的原因外,还有是因为开始上网时,网民普遍使用拼音输入法,拼音联想词组时自然会优先显示其字库老词汇,例如网页上的:“斑竹”,原来正确的词应该是版主,但由于“版主”一词系新生词汇,字库里没有相应记录,就成了程序生成的词汇“斑竹”。另外,数字传呼的某些约定俗成的数字组合被挪用到网络聊天上,例如886意为“拜拜喽”,简易明了。在学生们之间,使用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因为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尚,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如果谁要是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不知道网络语言,肯定会被人讥笑为“老古董”的。 面对这种状况,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否定者较多,在人民网上我曾看到一则消息称:“专家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将对汉语造成负面影响”。据报道,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有的教育界人士,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认为,“网语”滥用会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同观点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对它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视为洪水猛兽,应当客观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将网络语言一棍子打死。作为网络语言的主体使用者,青年学生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更能让他们用以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更能让他们使自己显得“另类”一些。有的学生说:“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很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个符号就能说明白的事情,干嘛非要绕来绕去的呢?我们就喜欢这种‘Q言Q语’,既好玩又充满个性。” 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做出评价之前,我们还是再来了解一下网络语言吧。网语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有人说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一般的说,现在流行的“网语”的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由英文字母和数字或汉字谐音组成。英文字母多是英文单词的缩写。例如,B4:Before;3X:thanks;3Q:thankyou;BF:boyfriend;GF:girlfriend;酷:非常有吸引力的人或事,猫:电脑器件“调制解调器”;TAXI(出租车):太可惜 2、用符号、图案组成。一般是用符号刻画出人物的表情,十分形象。Zzzz……:表示在睡觉。几个Z连在一起,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声音的画法引入到聊天室中。 ^^-表示人在微笑。:(:伤心的样子。很S:形容说话拐弯抹角。 3、谐音类: ⑴ 数字谐音: 3166:“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 886:Bye-bye喽。 94:就是。 ⑵ 汉语拼音的缩写: MM:妹妹,网语又称美眉。 “ppmm”:则是漂亮妹妹之意。 PF:佩服。 ⑶ 汉字谐音: 大虾:又称老鸟。指已经在网上呆了很长时间、对网络非常熟悉的、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有戏谑意。 菜鸟:与“大虾”相对,指网络新手或电脑初学者。 驴友:旅友的谐音,喜欢旅游的人,一般指背包一族。 ⑷ 英文谐音: 例如,“whoru”即是“whoaleyou”。 4、对传统汉字的翻新使用。这往往是一些有很强表意性但又无法明确归类的词语和特定句式,比如,“灌水”,“水牛”。“灌水”意思是在论坛上发文章,“水牛”是在论坛上发文章很多的人。“打倒XXX”:称赞某人。XXX做了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让人眼红,比如买到便宜货时,其他人表示祝贺的用词。有时为了强调,还会加上“再踏上一只脚”等等来表达强烈的祝贺。亮骚:将心爱的东西展示给外人看或向他人炫耀得意之事,一般是褒义。 从以上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可看出网络语言有简洁、方便、形象、生动、有趣的优点,但也不能否认,这种新的语言形式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毕竟在学生的笔下如果充斥着“酷毙”、“吃〉〈(((*〉(吃鱼)”、“PMP(拍马屁)”、“4242(是啊是啊)”等词句,总是让人遗憾的。中国豹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而学生们却更喜欢简单甚至粗糙的网语,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所以我认为,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讲,对待网语,我们应该是宽容和引导并行,在体会网语优势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语存在的缺陷,帮助学生比较网语和传统语言的差异,在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并使用优秀的语言形式。一句话:对网络语言可宽容,对学生要求则要严格。具体理由如下: 一、宽容网语的存在 1、如上所言,网语有它自身的优势。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将电脑器件“调制解调器”依其英文“modem”简化为“猫”,我以为是天才的创举,电脑器件中不是有“鼠标”吗?再来一只“猫”,岂不是天地妙对!猫本来就给人机警灵敏、讨人喜爱的感觉,与“鼠标”相提并举,真是富有创意,好记又简单。 2、部分网语也体现了传统汉语的特色: 从学理上说,汉语多单音成义,伴以声调为辨义手段,由语素丽成词,由词而成词组,成句子,成句群以至更大的汉语单位,其组合方式都是重意合而不是形合的,汉语从语素到篇章,整个符号结构系统,都可以语义组合为手段,从而为新词汇的诞生准备着极好的土壤,这是汉语独有的优势,与高度形合化的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言大不一样。我们汉语的“创新”功能本来就极强。以前让日本、韩国借走汉字的许多部件分别构成了日本语汇和韩国语汇,如今自己借助数字、英文字母诞生一些所谓的“网语”,实在不足为奇。像上文提到的“美眉”、“猫”,我觉得都挺有表现力。 汉字中有70%多是形声字,“形”来源于图画,所谓“书画同源”,“形声生成”是汉字生成的特有现象,不同于英语的纯以字母组合表意。“网语”中用“Zzzzz……”表示睡觉,是因为许多漫画中都这样画,这还是“借形(画)”表意的民族思维特性的表现;网语“55555……”表示“呜呜地哭”,也一样,形声结合后表示出一层独有的意义,又有新奇怪异的快感。这一点,虽不好提倡,但并不可怕。 3、语言本身具有选择净化的功能。纵观人类数千年的语言演化史,每一次大的时代演进,都会“诞生”许多新词汇,每一次文明的大融合,也都会催生许多的新语言。仅从中国古汉语论,《史记》就大量吸纳中下层民众的口语;始于汉盛于唐的佛教译文语言,与原生汉语大相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语汇与句式,其中有不少词汇,至今还活跃在群众口头和多种文本里,如“涅磐”、“天花乱坠”等;同样,五四时期,大量西方语言的进入,造就了今天的白话文。再想一想,单就改单开放二十多年来看,有多少曾经新得让人目瞪口呆的语汇出现过啊!十几年大浪淘沙,像“股票”、“炒鱿鱼”、“代沟”、“下岗”、“度假村”、“公务员”、“国企”、“软件”、“桑拿浴”、“越位”、“作秀”、“整合”……不都成了公众流行语吗?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没有人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所以我想,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汉语几千年来一直不断发展,一部分功劳在于她的兼容并蓄。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虽然对于现代汉语会产生一些影响的,但只要加以引导,我想还是会对汉语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的。语言是个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咱们说“网络语言”它“不规范”,可是,大家伙儿都在使用,它能流行。咱们尽管否定,可它还是在流行,在使用。否定也是白搭。语言只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特殊的语言,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是有各种历史因素来决定的。传统主流语言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是因为它有兼收并蓄的能力,使自己常新以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因此,它吸收作为一种“新新语言”而存在的网络语言的优点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必然的。网上曾有人戏言:“现在最好官方文件、报纸社论、各科论文等等,这些规范的、不能引起歧义的,用规范汉语;小说、散文、诗歌、书信……这些,想不用也不行。口语更不用说了。老师读不懂学生的作文,网语太多,头疼。要是老师们也学着用用电脑,上上网,也就适应了。谁也拗不过社会发展和前进的。”虽有玩笑之意,但观点还有可取之处。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言:先拿来,然后再挑选。如果不了解,怎么“拿来”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放弃外来语,怎样称呼“沙发”呢?一种坐着有点软、类似于椅子的东西。如果反对新语言的产生,怎么来称呼“烟花”呢?单说“爆竹”未免乏味,也不准确啊。 尤其作为语文教师,若对网语采取简单的反对、嘲笑甚至压制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不利于引导。最好是让学生明白:原来老师也知道网络和网络语言,而且懂得比自己多多了。这样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严格要求学生 对网语的宽容并不代表着在语文教学领域对它的全盘接受,但是单纯的限制也不行,所以我认为通过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语的弊病,这是最有效的规范。网语易给学生的语言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在: 1、网语更容易存在语言失范的问题。这还是由网络的特殊环境决定的,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是青少年语言失范的客观因素。网络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符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都被湮没。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所以,网络语言的泛滥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不文明现象,如“TMD(他妈的)”、“54088(我是你爸爸)”等用法就特别容易流行。一部分青少年在网络社会的语言表现的很极端,完全是宣泄式的。事实上,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人格、以诚相待。语言上的粗俗、混乱,最终就是行为、心理上的丑陋,古人说的“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 2、网络语言的语境的不同使它表现出以下的特点:语言的口语化,简短零碎,直观,虽然采用的是类似书写的方式,但因急于表达谈话主题,常常会直接切入,少铺垫和描述。这在网络环境里还能行得通,若放到现实中,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笑话。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有时虽然有上下语境,可能也一时辨别不清。至于过分直接的语言,我想一般人都是不乐于接受的。语言往往需要一定的铺垫和描述,如果没有了文章细腻的描写,却多了“倒”、“畦噻”、“卡畦伊”之类的词,语言的韵味就大大减少了。长久下去,不仅没有优美细腻的语言的使用,而且对优美细腻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将大为下降。打个比方,就好象是吃多了速食,被大量的味精、防腐剂影响了味觉,对精美的正餐反倒享受不来了。 3、网语中一些有新奇用法或意义的老词句,我觉得可称之为“旧瓶装新酒”的,这一类语言是良莠并存,龙蛇混杂,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因为用得好的话,我认为这类词句是很能体现汉语的魅力的。比如“严重**”:“严重”与动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情感,像严重打倒,严重同情之类;比如“很**”:“很”常和名词连用,表示具有某一特点,像很小资,很美国,很漫画之类。这些语言虽是不同于我们的习惯用语,但隐约有着古汉语的影子,其实差不多像文言中的词类活用,所以对这类用法,我想适当的引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更要把好选择关,不能让学生在“活用”的借口下滥用,以免出现语言的更加混乱。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非常规用语,只有在适当的限度下才有效果,多了就适得其反了,好比女孩子佩戴装饰品,用一件是点睛,多了就是恶俗。 所以,作为青少年学生过度地使用网络语言,这对形成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习惯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学好母语才会根正苗直。无论语言如何变化,.也会循汉语规律而演进,虽有吸收,有扬弃,但汉语的脉络还是清晰的。网络语言虽薪奇,时髦,但不是时代语言的主流,它是激荡于语言之河上的浪花,如果只见浪花而不见河流,最终难免面临干涸的危机。更何况,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昧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毕竟在网络语言规范化之前,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表现出传统语言的优势,使学生不致在网络语言的浪花中迷失。 ──────── 【参考资料】 ① 搜狐网部分论坛 ② 人民网 ③ 《汉字文化》2000年1~12期 ④ 《现代汉语》教材 ⑤ 《古汉语》教材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语文教学与“网络语言”漫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流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 |
下一篇文章: 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