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屠格涅夫的精神家园里留连
|
凌晨四时许,我乘火车来到了俄罗斯中部的一座叫做"奥列尔"的小城。如果没有屠格涅夫,也许我这一生都不会到这座被细雨浸润的小城来。从小城"奥列尔"到屠格涅夫的庄园所在地"斯巴斯果伊·鲁托维诺沃"还要坐将近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时令还早,路边的残雪还未化净,小草却终于忍不住地先绿了。树木的枝条上,星星点点地萌生着嫩黄的幼芽,早归的"格列奇"鸟筑在枝头的鸟巢一路排列过来,就这样,春天和屠格涅夫就在不知不觉中一起走近了。
占地40公顷、有200多年历史的屠格涅夫庄园被重重叠叠的树木包裹着。一座白色的小教堂,一幢马蹄形的房子,一排马厩,一间浴室,剩下的就只有密密匝匝的树木了。屠格涅夫是在1850年从母亲手上继承了这座庄园的。站在屠格涅夫故居的门前,我搜索着脑海里有关屠格涅夫对这栋房子的文学描述:"这是一座粉红色的木头房子,呈马蹄形,门口的前廊建得像一座阳台一样。。。。。。"穿过这个"阳台"拾阶入室,屠格涅夫的个人世界便坦然地向我们洞开了。
屠格涅夫的故居里一共有15个房间,二层的六个房间被用作了庄园博物馆的工作室,我们参观了另外九个房间。虽然房屋是后来重修的,但房间里的家具及摆设均是原件。讲解员带我们首先走进了一间小餐厅,这是屠格涅夫及其家人用餐的地方。屠格涅夫的家也曾人丁兴旺过,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每到开饭的时候,仆人会敲响一座大钟,钟声会远远地传开,家人和客人闻声后会同时赶过来吃饭,迟到者会被拒之门外,只好为迟到付出饿肚子的代价。更让人觉得不妥的是这个规矩同样适用于客人。屠格涅夫成为庄园的主人后,这个规矩才被废除。我问讲解员那口钟现在哪里,讲解员笑着说:那口钟早已不见了,但这口钟你认识吗?我仔细端详着摆在餐厅角落里的一个立式大钟,记起屠格涅夫在《警卫队长》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在房间的角落里,立着一座很高的大钟,钟的顶部像尖塔一样。。。。。这个尖塔一样的钟至今仍在"不屈不挠"地摆动着,并按时打点报时,仿佛为了不辜负主人笔墨的垂爱。
在与餐厅相连的一个小客厅里,我看到了屠格涅夫的"魔床"。在一个作品里,屠格涅夫这样写道:这里有一张很危险的床,只要躺上去就会睡着,我会尽量离这张床远一点。。。。。。这张"魔床"是墨绿色的,床体很宽,床的三面都有高高的墨绿色护围,很安稳、很舒适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制造睡眠的好地方。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屠格涅夫的工作室。在这间工作室里,珍藏着屠格涅夫家族的两件"镇宅之宝":一件是一套1771年出版的《法国大百科全书》,另一件是那个十分古旧的神像,神像的来历我没有弄清楚,只知道它很珍贵,珍贵到屠格涅夫的母亲每次外出时都要随身携带着。在室内正中央的那张铺着绿色毡布的长方形大写字桌上,摆放着屠格涅夫用过的两支笔,透过玻璃罩,我依稀看到了屠格涅夫留在上面的指纹。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 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就是在这张写字桌上,就是用这两支笔,屠格涅夫写出了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的五部:《前夜》、《父与子》、《烟》、《贵族之家》、《处女地》 。其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 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 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他的在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中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 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堪称一部世界文库的经典之作。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他的生平就在他的作品里,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屠格涅夫暂别维·阿尔朵回到自己的故园,是为了开阔心胸,梳理灵魂,提炼生活,品味人生呢?
屠格涅夫身高1。93米,虎背熊腰,十分魁梧。在不到四十岁的时候,他的头发已经全部变白了,莫泊桑笑他像是童话里的"白发巨人"。屠格涅夫的母亲从小就给了他极好的教育。从童年时代起,他每天6点起床,然后用冷水浇身,上课、骑马、击剑、劳动,样样俱到。应该说,他的博学是她的母亲一手铸就的。他懂11门外语,他15岁那年就考进了莫斯科大学,他的渊博曾令主考官大吃一惊。我参观了屠格涅夫的图书室,那是整座建筑里最大的一间。房间里靠墙摆放着八个浅棕色大书柜,书柜的样子很"憨厚",书柜的门有点像中国普通人家的房门,可以从一侧打开,又有点像书的封面,只要轻轻的一揭,里面的多彩世界便会赫然裸呈在视野里。讲解员告诉我们,最多时,这里的藏书达到4万册,目前仅存4000册,其中一部分摆放在奥列尔城内的屠格涅夫文学博物馆里。
用时下最时髦的话说,屠格涅夫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性情宽厚,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农民们都喜欢他。他的作品《猎人笔记》中充 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具有强烈的反农奴制的倾向。他为农民办乐队,开图书馆、建养老院,付养老金,他还资助了许多文学青年,只是后来他资助的文学青年大多离弃了文学,屠格涅夫由此被人笑为"稂莠不分"。屠格涅夫的朋友很多,作家、演员、画家都有。托尔斯泰也到过这里,很喜欢屠格涅夫故居的客厅,喜欢那种朴素温暖的气氛。托尔斯泰对屠格涅夫的作品也给与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有过人的才华。
屠格涅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生活对他从来都不存在问题,怎样生活才是他的问题。我注意到,故居内所有屠格涅夫的画像都保持着同一种特殊的姿势:他把右手伸进衣服内按住胸口,那是心脏跳动的地方,也许,那里潜伏着令他一生都隐隐作痛的秘密。屠格涅夫活了65岁,真正住在这个生他养他的庄园里总共只有17年。为了追寻一份不平凡的爱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巴黎。屠格涅夫在25岁那年,爱上了一位从法国来彼得堡演出的已经结婚生子的女歌唱家维·阿尔朵,从此便离家去国,天涯海角地追随着她。维·阿尔朵的丈夫比维·阿尔朵大了20岁,这位丈夫对年轻美貌的妻子有这样一位崇拜者始终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屠格涅夫作为维·阿尔朵和那个家庭的朋友与他们共同厮守着,他终生忠实于这个女子,终身未娶,以至于在他逝去后这座偌大的庄园后继无人。最终,屠格涅夫的庄园被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承袭下来,不幸的是,这位亲戚也很有钱,对这座庄园并不感兴趣,庄园曾被长期闲置无人问津,1839年,庄园失火,这幢马蹄形的房屋被焚毁了好几间,屠格涅夫童年时住过的房间也没能幸免。
屠格涅夫对待爱情的方式完全是"屠格涅夫式的",尽管他所追求的对象对他十分平淡,尽管像他自己所说的他"一直生活在那个家庭的外边",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爱情延绵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临死前,屠格涅夫把所有他写给维·阿尔朵的书信和其它文字全部交给维·阿尔朵保存,没想到所有这些珍贵的资料都被维·阿尔朵付之一炬。有关屠格涅夫和维·阿尔朵及维·阿尔朵的家庭到底遵循着怎样的情感格局,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我在屠格涅夫的工作室里看到了这位西班牙美女的半身画像,那张半身像就放在屠格涅夫的工作台上。近乎完美的一张脸孔,脸上镀着一种令人眩目的光辉,在这层光辉的掩盖下,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秘蕴。我不由自主地想,美可能是维·阿尔朵征服屠格涅夫的利器,但绝不是她征服屠格涅夫的唯一利器,能让屠格涅夫40年如一日地痴恋着的人一定有着常人无法企及地方,只是我们再也无缘知晓。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在那里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他参加了在巴 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越近暮年,屠格涅夫的思乡之情愈浓烈。1881年,屠格涅夫最后一次来到庄园。他本来计划自1882年起回庄园安度余生,从此不再离开,可是,这个愿望最终被他带进了坟墓。1882年初,屠格涅夫一病不起,转年便离开了人世,终年65岁。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屠格涅夫被一种奇怪的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死后,医生将其尸体解剖,才知道他得的是脊髓癌。屠格涅夫留下遗书,死后要葬在圣彼得堡的文学公墓中,他不愿意把自己埋葬在庄园外面那座安息着他的祖先的阴冷潮湿墓室里,因为他在童年时进过墓室,被墓室里的阴郁冷彻了肺腑。我曾想到这个墓室里看一看,可远远望去,墓室的门"铁青着脸",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转念又想,连屠格涅夫都不愿意多留一刻的地方,不看也罢。
屠格涅夫的庄园历尽沧桑,二战期间,好端端的一个庄园被蹂躏的面目皆非,几近倾颓。1976年,苏联政府在原有的地基上将这栋房子复原。1998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来到这里参观,下令修复庄园大门口处那座一直废弃的教堂。这座教堂的经历更为传奇:革命后做过苏维埃政权的仓库,二战时做过德国人的马厩,战争结束后又被修整为当地图书馆的阅览室。屠格涅夫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每次来教堂做礼拜都只是来看看的,但这并不影响这座教堂存在的价值。教堂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被修复了,我看到它时,它的身上搭满了建筑用的脚手架,说明人们对它的修缮呵护没有间断。讲解员说,有人责怪屠格涅夫不够爱家,不够爱国。屠格涅夫长年住在国外,生活和思维都是西欧的,笔下却写的尽是俄罗斯,这不正说明他对故土,对祖国无法割舍的爱恋吗?!
临离开时,讲解员带我们去看了屠格涅夫亲手种植的橡树,现在已经180岁了。橡树参天而立,像一位世纪老人在静观世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庄园内,有好几排树木夹成的罗马字母造型的甬道,想必屠格涅夫曾无数次在此徘徊过。园内的树木大多还未从冬天里醒透,我只能站在屠格涅夫的季节里让想象中的绿色繁荣起来。我问讲解员,屠格涅夫喜欢的夜莺还唱歌吗?这位端庄秀丽的女士告诉我,每年的5月份开始,夜莺就会婉转地歌唱了,直到把人的心唱醉。可惜,现在季节还未到。站在园中,我听到了阵阵清脆的鸟鸣从天空密密麻麻地泼洒下来,忽然,我感觉到,我的心就要醉了。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蔚蓝的王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在屠格涅夫的精神家园里留连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干干净净的屠格涅夫 |
下一篇文章: 屠格涅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