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方法例谈
|
(以七年级上册为主,以下数字均是)(主要针对总复习时所用) 一、表达方式类: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1、记叙六要素 略 2、记叙顺序: 顺叙(73页海盗生活 12页《诺曼底号遇难记》) 倒叙(36页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 插叙(45页蓦然回首那一段………….) 3、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134页《草房子》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4、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 心理 (刻画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外貌动作神态(《社戏》93页)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都属正面描写)(如诺曼底号遇难记) 5、描写对象: 人物 景物 (其中人物与景物合在一起时 景物就是侧面描写, 人物就是正面描写(90页社戏) 6、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 嗅觉 肤觉 (《蔚蓝的王国》) 7、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社戏》) 概括描写具体描写(《本命年的回想》105页及《春》) 由远到近 由近到远 8、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描写自然风光 渲染某种气氛 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 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主题) 9、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 细节描写(《如皇帝的新装》) 10、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有说服力便于直接抒情(如《十三岁的际遇》)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1、抒情:直接(即景抒怀 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怀古伤已) 二、表现手法类 1、象征(《蔚蓝的王国》)(《赤壁》) 2、对比(作用:先阐述内容,再说突出了……)(如《济南的冬天》) 3、烘托(通过….渲染了…写出了….烘托…)(如《诺曼底号遇难记》) 4、渲染 5、前后呼应(《往事依依》)《蔚蓝的王国》) 6、欲扬先抑(《白杨礼赞》) 7 托物言志(《秋词》) 8、以小见大(《赤壁》) 9、借物抒情(《五夜望月》) 10、联想想象(《天上的街市》) 11、衬托:正衬 反衬(《爱莲说》)(《诺曼底》反衬正衬都有)(《济南的冬天》) 12、设置悬念(《枣核》) 三、语言运用类 1、文章风格:豪放 婉约 明朗 含蓄 雄壮 纤巧 等 2、表现情况:喜悦 哀婉 明快 灰暗 悲壮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是写出了……… 4、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5、副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 表时间 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6、一句话中两三个词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 7、语言赏析:主要从语言风格 修辞手法入手,如寓丰富感情于平实之中,蕴含了作者…..感情读来亲切有韵味。又如: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有感染力! 四、修辞类:艺术手法 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再加对象加特性 2、夸张:烘托气氛 增强联想 创造某种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格式:引起读者对加对象加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 加强语气等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排比: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格式:强调了加对象加特性 7、对偶:有音乐感 抒情酣畅表意凝炼。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拟人 夸张 通感 结构类(作用:突出强调事物)排比 对偶 反复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起强化作用)设问 反问 五、主旨表达类: 1、表达什么感情 2、作者的感受体验 3、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原因 4、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5、概括说明或分条陈述文章某某段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某某句子。 7、结合全文,对作者观点态度作简要评价。 六、谋篇布局: 线索:事件 感情 事物 人物 时间 空间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 先阐述内容…..后……点明了主旨,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某话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某话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埋下伏笔 铺垫蓄势 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 表达………..感情。 某句话在文末:点明中心(记叙小说)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升华感情 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七、作文: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事 抒自己想抒的情 不假思索想到的不要写 稍加思索想到的不要写 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写 眉清目秀 开头有爆竹效应,结尾有撞钟效应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蔚蓝的王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阅读方法例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灵动的语文课堂:生成性阅读教学 |
下一篇文章: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