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江苏省溧阳市前马小学 陈建兰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 课文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新奇丰富的想象美,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能从中悟出生活哲理:只要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美的。 【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一、检复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题:山中访友。 2、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话,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笔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触。 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导入,直截了当,具体可操作,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就有目标性了。 二、细读品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划一划,写一写,和同桌交流交流。 3、集体交流: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 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⑴ 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⑵ 当你读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⑶ 当你读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各种各样的人从桥上走过。) ⑷ 是啊,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这是一座度过许多人的桥,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鱼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指着句子: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谁来带着感受读一读。 ⑸ 让我们一起带着感受读一读。 ⑹ 此时此刻,你想对桥说些什么呢? 设计理念:创设具体的语境之后,学生才有话可说,体验深刻,有了体验,学生的朗读才感情。 4、你还划到了哪些语句? 相机出示: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⑴ 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⑵ 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 (当学生说到“呼唤”时)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呼唤声。(多媒体播放鸟鸣声)从这呼唤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眼神”时)让我们也于露珠交换一下眼神吧。(多媒体播放露珠的图片)从这眼神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知己”时)知己的眼睛会怎样望着呢?(当学生说到温馨时)请你温馨的读一读这段话。(当学生说到深情时)请你深情的读一读这段话。 ⑷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得读一读。 设计理念:多媒体的运用要为理解文本服务,播放鸟鸣声、出示露珠、图象,为的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验。 5、仅仅古桥、树林是我的朋友吗?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仅仅古桥、树林是我的朋友吗?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重复两三遍,让学生的情绪高涨。) ⑴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出示山泉的多媒体课件)看,山泉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⑵ (出示溪流的多媒体课件)看,溪流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⑶ (出示瀑布的多媒体课件)看,瀑布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⑷ (出示悬崖的多媒体课件)看,悬崖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⑸ (出示白云的多媒体课件)看,白云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⑹ (出示云雀的多媒体课件)看,云雀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⑺ 面对这热切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会怎么回答呢?请你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答案写下来。这个回答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山泉清脆的直答,可以是溪流吟诵的一首诗,可以是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唱的一首歌。 (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思考,然后学生或朗读或歌唱自己的作品。) 设计理念:读写结合,即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有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6、(导读)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万物都是有情的。拣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 ⑴ 让我们也跟着作者与大自然进行心于心的交汇吧,(放轻缓的音乐)只要你用心,你会听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会跟大自然贴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笔写一写。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让她从指间淌过,我感受到了 ;掬一方泥土,轻轻扬起,我感受到了…… ⑵ 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自己的句子)来,加进你自己的这句话,从“拣起一片落花”开始读。(学生读)看,你的句子跟作者的一样精彩。(指名两三个学生) 设计理念:课堂应该是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读自己的句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凸显个性。 7、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深深感受到“我”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呢? ⑴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指什么?恩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⑵ 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起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三、升华理解 1、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从你们的语言中,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你们的心与大自然紧紧贴在一起了,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你面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时,你有什么话想说表达呢? 2、是的,你们的语言深深感动了我,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一节内容)。 【评价】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读写结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少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就不是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多元的,面对课堂上渐渐消失工具性训练,我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大胆的设计了许多写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是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2、大量朗读,体现个性化、层次性: 课堂上的朗读不应该是机械重复的、毫无效率的,应该是有个性、有层次的。在本设计中,大量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读课文,读出了精彩,读出了个性。不仅读书中的句子,还让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性认识: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会有情抒发。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过渡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情境,让学生仿佛跟作者一样,置身在大自然的环抱,此情此景,学生怎能不一吐为快呢?学生的心跟大自然融合得更紧了。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山中访友,李汉荣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