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是新课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以读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知己”的含义。
一、 提问设疑导入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受老师被动地牵引。
二、 细读文章,抓住重点词语以点带面深入学习。
要教好一篇文章就要求教师首先深入研读文本,教师读得越透彻,教得也就越简单,学生学得就越轻松。因此在教学前深入研读课文,找出文章的精华,认真分析。
教学课文,要精选内容,找准重难点。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通过研读我发现文中有两个统领全篇的词语,一个是第三段的“德高望重”,一个是第四段的“知己”,还有第五段的“热切”,因此我决定把3、4、5这三段作为学习重点以这三个词语作为教学的中心点来进行学习。
首先学习第三段,先引导学生理解“德高望重”一词的意思,再提问为什么作者把古桥看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引导学生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来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出古桥的品质。第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悟出作者对古桥的感激、尊敬与赞美。这样安排教学环节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和以读悟情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所得。
在学习第四段时,抓住关键性词语“知己”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作者和树林里的鸟、露珠、树,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也走进树林,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1、 默读课文,深层次的解读文本,让每位学生对文本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2、 有感情的朗读悟情
第五段的语言精美,宛如一首动人的小诗,因此我把这段的学习设计为以读为主,读中悟情。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评价读、教师范读、配乐练读、学生齐读,读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习语文的最终落脚点是要会写作,因此我在学生充分朗读建立较好的语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也学着做一首小诗,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后觉得在以下方面处理得不得当:
1、正确地找出了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但训练不深入。如: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教学时没有注意表达方式的学习,理解不深入。
2、教师留给学生默读体会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不能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3、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学习的习惯养成。
4、课的结束部分太仓促,没有解决课一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