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
出示课件:改写人称后的第3段
提问:改写后的文段与原文比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用第二人称,采取对话的方式,虚拟一个对话空间,作者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赞美自然,感悟自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用第三人称,会让读者感觉到作者和古桥之间有距离感,让人读来陌生,不觉得亲切和真诚。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可以联想书中的或者生活中的抑或电影画面中相似的情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欣赏那诗情画意的画面,思考作者从中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
静心默看文章
如:以3、4自然段为例
学情预估:
——文中是对古桥说的,感觉亲切自然,改后是对别人说的,没有亲切感
——原文是对话的方式,像在与朋友交流谈心,而改写后就没有这种感觉
第4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用神奇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一个富有哲理的神奇的境界。 |
带着美好的情感与文本对话,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3自然段是以第二人称来写,在文中具有代表性
第4自然段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很好体现,也具有代表性
以3、4段为例,着重讲解,为同学们把握全文、品位语言做一个很好的示范
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心
情是通过人称变换的手
法来表达的。
|
提问: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由此可见,想像会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其实,我们的先人已经创造了这种写作技巧了。
似乎心灵相通,自然与诗人相互理解,物我两忘,浑然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神往之情。 |
自由回答
学情预估: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丰富的想象力的发挥,让我们觉得那些植物动物都很可爱,把它们都写“活了”
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如: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池》
泉本无情可言,但一个“惜”字拟人化了,显得脉脉含情;树本无意,而一个“爱”字就显得顾影自怜,楚楚动人。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和谐情景。 |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阐述喜欢的理由,由此引出想象、拟人的特点,强调它们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本文想象的特别之处,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学习借鉴。
渐渐由此深化主题,
拓展训练: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机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