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李镇西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1、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2、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3、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 4、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 5、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 (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镇西兄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课堂,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倍感阅读的快乐。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陈启艳整理 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李研点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山中访友,李汉荣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杂谈 |
下一篇文章: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