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七中学 张寰宇 【教材分析】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设计思想】 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 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 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 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一往深情。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一往情深。 【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 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 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2、3、4、5段,用“冬天的济南像 ”,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1)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品味“摇篮” 生:“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的睡着。 生: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人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摇篮的感觉。 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既然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可见今天的气温也是挺温暖的,或是说今天就很像春天了。 生:我很赞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这里说一个词,很能体现摇篮的温馨──“慈善的冬天”中的慈善。 师:同学们对语言的品味可说是淋漓尽致,还有其它同学说说对“摇篮”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因为课文中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个样子本身就很像摇篮。 师:我很赞同你的理解。这里的“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我们将去掉和不去掉各读一遍试试看。 生读,得出不同的感觉。 生:去了“儿”就不能体现小山的特点了。 生:没了“儿”总感觉语言很生硬,不够亲切。 师:就是这样啊,让我们试着吧济南的这种地形画出来,体会一下其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对于“摇篮”作小结。 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 齐读品味“画” 生:“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色彩的美。 生:“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相间,美极了,像日本看护妇。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两种颜色的结合,更能创造一种色彩美。 生:最美的色彩莫过于这一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害了羞,把颜色给写活了。 师:分析得很深刻,有没有能概括这些色彩美的词语? 生齐答:花衣! 师:想不到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色彩斑斓,怪不得老舍先生要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因为下雪之后的济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引发“水墨画”的思考) 生:其实冬天的济南也不尽是色彩绚丽的图画,课文中说它还像张“水墨画”,还是唐代名手画的呢。 生:我反对,这里的“水墨画”指城外,不指济南城。 生:这样的理解太片面了,济南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没有专指城外或城内的。 师:同学们认为济南是仅指济南城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但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冬天的济南还是一幅水墨画”,如何理解? 生:冬天吗,城外的小山看不分明,所以大概都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白雪,所以称为“水墨画”。 生:还有屋顶的颜色也是黑色的。 师:从视觉,色彩的角度理解,有一定道理。我想请我们班里擅长绘画的同学谈谈她的理解。 (学生齐推荐一女生。) 师:有画过水墨画吗?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水墨画好吗?什么样的场景适合这种画法。 女生:水墨画是一种不着颜色的中国画。平时我在画一些村庄,山水时会用到这种画法。 师:画城市,画大都市时没用吗? 生:我感觉大都市太喧闹了,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 师:嗯,看来水墨画适合宁静的氛围。课文里有体现宁静的地方吗?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就很有宁静,安适的感觉。 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 (师鼓励全班鼓掌。) 师:谢谢我们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生:大概是因为这幅画太好了,既画出了色彩,也画出了宁静氛围(意境) 师:对,这幅画画得太好了,这是画吗? 生:不是,是冬天的济南。 生:是,冬天的济南本身就是一幅画。 师:是一幅什么画呢? 生:是一幅水墨画。 生:也是一色彩绚丽的画,水彩画。──师笑。 教师总结:冬天的济南的确是一幅画,我们领略了画中景,也欣赏了景中画。 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是一幅宁静和谐的水墨画。美呀,太美了。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但他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呀。 师:对这幅画的美深有体会的同学请站起来作一番朗读。 (全体学生皆起,教师参与,全班齐读3、4段。) 品味“蓝水晶” 生:“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写出了冬天济南河水的清澈,也写出了水富有生命力,因为水是蓝色的。而且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我对这句话有一定的意见。蓝色是因为蓝天的倒映造成。而水的颜色是绿色的。绿色才是生命的颜色。 生:水的颜色的确是绿色的,因为水里有绿萍,水藻,岸边还有垂柳。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尽管是冬天,但依旧很温暖,富有生机。 师:那蓝水晶又怎么理解呢? 生:其实蓝水晶并不单指蓝色,这里面应该还有绿色,灰色,红色,黄色,只是天空是蓝的,大面积是蓝色的,所以称为蓝水晶。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说水很是清澈,所以才倒影了蓝色的天。那么,天空的蓝色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温暖。 生:天高气爽吧,天空的能见度也是很高的,所以才觉得特别的蓝。 师:看来不仅仅是水清澈,天空也是很明净的。真是天明水净呀。 (师鼓励全班为刚才发言的学生鼓掌。) 教师小结:济南又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即使是在冬天,济南的水也是如此的绿,如此的清,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在加上温晴的天气,这是一派天明水浄。真的可说是自上而下都是一片蓝汪汪了。 (全班齐读。) 四、研读赏析(2)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生: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生: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 生: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 师: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 生:我在预习时了解到老舍先生曾在当过7年老师,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可见他对于济南是有着故乡般的热爱的。 生: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在北京是住惯了的,北京是很寒冷的,但济南的冬天又是如此温暖,可以想像他是多么的喜欢济南的冬天。 生:他还去过雾都伦敦,见到济南冬天的天高气爽,像个蓝水晶当然是很欢喜的。 师:因为深切的领教过北平“寒冬”的淫威,领教过雾都伦敦的昏暗,当老舍先生置身于温暖,晴朗,如画般的济南冬天时又怎不会一往深情呢?所以他在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老舍夫人回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 生: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 五、全文总结 师:当一杯清茶或是美酒入口后,回味的感觉是最好的,回味,也是无穷的。 学习《济南的冬天》,让你了解了冬天济南的哪些特点?你也该知道了怎样才能将我们周围的景物写得更美?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形成板书 济南的冬天 温暖如春──摇篮 精描(比喻,拟人) 秀丽如画──水彩画,水墨画 深情(热爱,赞美) 明朗如晶──蓝水晶 六、拓展作业 以《温州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 (时值秋天,温州是学生所熟知的故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温州这个南方温暖的城市中,秋天也有着其独有的个性。这正是一次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体验感悟的好机会。) 七、教后反思 作为一篇著名散文,《济南的冬天》一直有着许多教法。但绝大多数的教法都离不开一个宗旨──品读优美的语言。对语言的品味深度可以看成是本课成败的一条标尺。本案也不例外。本案的三步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微,由印象到感悟,体验,是一个较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利于学生感悟体验的步骤。首先是切入点的选择,更多的办法是对2~5段进行大意概括,诸如“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这样往往使得景物特征侧重起来,却忽略了整体意境的把握。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来概括印象中的冬日济南就是对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事实证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了“摇篮”“画”“蓝水晶”三个比喻,并成为他们进一步体验品味的一个平台。 其次,本课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试画济南地形图这一环节,学生相当感兴趣,纷纷执笔画出了56幅不同的济南地形图,但这些地形图却都有着一个共性──像摇篮。在语言的品味体验上,学生感悟到了我所感悟到的,也感悟到了我所未感悟到的。这样的品读能力让人吃惊。比如,学生们对于“卧”字的品味──“卧”字不仅写出了村庄的零落和雪的稀少,也制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品味的同时也想到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学到了写作的要求和技巧,这无疑比老师单纯地分析灌输修辞要生动,深刻得多。 第三,关注,尊重老舍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中最底层的东西。本课预习就要求学生了解老舍和济南。只为品语言打下一个铺垫。 言为心声,当在语言品味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老舍与济南的特殊情结后,又会回到语言上对语言做出更深层的品味。这就是本课将作者介绍置于课末的用意所在。 我从来都认为语文的阅读就在于挖掘,对文本的挖掘,对作者的挖掘,对时代背景的挖掘,对生活的挖掘,对自我体验的挖掘。这也是新课改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做到更好的挖掘,使得语文阅读课堂变得和谐,是我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问题。 2003年12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济南的冬天,老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