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好。
师:一提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冬天,我们的感受都很深刻。今天让我们一块儿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享受一下暖意荣融的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
师:(出示幻灯片)关于老舍的简介。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下面就让老师为大家背诵《济南的冬天》,去品味其中的妙处。(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竟吸引老师一气为大家背诵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走进课文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圈出自己比较陌生的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屏展本课的几个比较易读错的字词
(注音:)
济南(jǐ) 伦敦(dūn) 镶(xiāng) 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生:读生字。
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注意圈圈点点,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同时把这几个问题溶入课文中。
师:屏展问题。(思考:
(1) 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2) 你认为课文中描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师: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奥,这里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晴。
生:水不结冰,水藻真绿。……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师:《济南的冬天》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图画:阳光下的小山、小雪后的小山、还有一幅空灵的蓝水晶图。找出你喜欢的一幅图读一读。
生:读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地方。
师:请我们的同学起来展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我喜欢小雪后的小山。
师:那你能不能说说自己喜欢她的理由。
声:我觉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并且这一段抓住了一个“妙”字。
师:分析得非常好,那你觉得这个“妙”字表现在那些地方?
生:我觉得从雪光、雪色、学态等方面都表现了这个“妙”字。“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了学态;“山上的矮松”与“一髻儿白花”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依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了雪后的小山。
师:分析得非常透彻,作者把小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心态。
师:(指导背诵)依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来逐句背诵。
师带领学生背诵本段。请几位学生来背诵。
师:很好,背诵的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又请几位同学起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师:课文读到此处,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找出来我们一块儿来探讨。
生:“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文章结尾处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我觉得它有点题的作用,并且与前文相照应。
师: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生:“温晴”与山和水有什么关系?
生1:我认为是并列关系。
生2:我认为师总分关系。
生3:我认为有了小山,才有了温晴的天气,然后又有了小山,和不结冰的冬水。
师:非常好,有了把济南围了一圈儿的小山,才有了温晴的天气和小雪覆盖下的小山,还有不结冰的蓝水晶的冬水。
师:老舍先生深切的领教了北平严冬的“淫威”和雾都伦敦的昏暗,当置身于温晴如画般的济南的冬天时,我们就会从中领略到那中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探讨过的语气在去读课文。同时完成:用“济南的冬天像————”说一句话来概括出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读课文。
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前为大家板演自己对济南的冬天的印象。
生:(到黑板前板演)济南的冬天像春天。济南的冬天像摇篮。济南的冬天像慈祥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像优美的山水画。
师:《济南的冬天》在我们大家的笔下变成了一首优美的现代诗。“美到处都有”,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师:好,下课!
师生再见。
执教感言: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我发现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我在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每堂课应该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朗读课,而朗读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个环节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开”和“柳成行”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块土壤。
但是真正走进课堂,面对那么多鲜活可爱的面孔,才感觉到自己对于课文的把握是如此的肤浅,尤其是自己设计的朗读方式又太单一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自己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于课文的怎样读的问题,本应该让学生去充分体味,逐段的把握挨段的感受,并且让同学们自己起来把每段中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读出来,但是学生的读在课堂上又变得太被动了,因此课堂气氛就不够活跃了。我说,现在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探讨过的语气把课文再读一遍好吗?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非常被动的把课文再读了一遍,却没有把老舍先生流露载字里行间的感情读出来,因此最后我让学生完成那个句式,在把握上不够深刻。我想对于课文的印象应该是逐个深入的展示,效果会更好,但是时间不允许,我有点儿没完成课文的感觉,当堂展示时,应该是一首六句的现代诗。结束课堂时我觉得的达到了预期的想法。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心理感受上比较合乎自己的教学设计,虽说有些细节不够到位。以后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对课堂无效的提问”这一环节,争取做到不要,课堂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做到最好,体现快乐语文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