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相和》教学设计
|
《将相和》教学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萝峰小学 钟彩云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理解题意: ⑴ “将”的读音有___、___。这里应读___,“将”指的是___。 ⑵ “相”的读音有___、___。这里应读___,“相”指的是___。 ⑶ “和”的读音有__、__、__。这里应读__。“和”指的是___。 3、简介历史背景。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⑴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 ⑶ 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试用小标题归纳,并试着给课文分段。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学习生字新词。 ⑵ 交流小标题及分段。 第一段(1~10)完璧归赵。 第二段(11~15)渑池之会。 第三段(16~18)负荆请罪。 三、学习课文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写到了他们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廉颇战功赫赫,内心不满……) 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你想到什么成语概括?(居功自傲) ⑵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⑶ 请大家再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你从哪里知道? 2、品读“完璧归赵”: ⑴ 默读第一段,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⑵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①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②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③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A、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B、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3、看图讲述,想象拓展: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四、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搜集更多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默读第二段,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⑴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⑵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 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小结过渡: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画出表现蔺相如性格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①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③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画出表现廉颇性格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6、看图讲述,想象拓展: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想象他们当时说的话呢? 7、小结: 同学们,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负荆请罪;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深化认识 1、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2、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学了课文,有何收获?(中心、写作方法等) 五、课外延伸 1、熟读课文,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 相 完璧归赵 居功自傲 (不和)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和) 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将相和》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将相和》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将相和》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