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C >> 草船借箭 >> 正文

 

以“研读”理念谈《草船借箭》的教学

以“研读”理念谈《草船借箭》的教学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 叶 刚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关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一浪高过一浪。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模式而回避变革。

  应该说,上世纪末国内对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为研究性阅读的尝试实践带来了契机。浙江省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将这种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模式称之为“研读”。具体而言,“研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和探究,以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优化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研读”主体部分的构成,一般是在识字学词、初读课文基础之上的深究阶段。本文现试以人教版10册《草船借箭》为例,剖析并构建其研读教程。

一、“主线”统领下锁定专题

  深究阶段的研读无疑应当突出重点,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集中问题情境(即研读专题)。课文情节总是有线索可循,《草船借箭》虽曲折繁复,但却也始终贯穿着一条“造箭──问箭──借箭──交箭”的主线。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首先梳理出这条主线,随后趁势设疑:诸葛亮为何能这样神机妙算?他在签军令状前想到过哪些情况?请学生细读课文,小组合作切磋感受并且说出具体理由来。至此,研读专题已脱颖而出。

  显然,这个专题(问题情境)既抓准了课文的重难点,又蕴涵着集中性及开放性。学生由此而展开自主研读、自主感悟,必能有效地抓准课文内核,精准地体察人物特征。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能将广阔的探索空间留给学生,而从根本上摆脱语文课多年来“面面俱到但却又面面不到”的偏颇。


二、课堂交流时深化训练

  学生围绕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自学自研、合作探究后,下一步应当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展示、评价深化及整合汇总。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同一组内学生汇报和补充,不同组内学生可论辩和强化,教师在此时则相机诱导,宜用精辟的“片言只语”点拨指引,左串右联,整合研究的成果。这样,学生不难通过共同努力而梳理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处。如:

  1、知天时: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

    (这时候在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2、识人心:

    (“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3、懂地利: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可是这边的船只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堂交流”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主体的自学自研自悟及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相对于全班而言都处于“暗箱”状态。可以说,没有“课堂交流”就无法进行展示评议和矫正提升,也就无法让学生有相互激励、共享成果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与我们熟知的“提问应答”有明显区别。课堂交流要求意思明确而集中,感受真实而独特,个体间交互多向,集体中合拢融汇。


三、揣摩词句中感悟提升

  “研读”这一新理念、新模式的最大特点或言优势是深究课文时沉着准确,不拖泥带水。但是在突出“集中目标、详其重点”的前提下,对于课文的亮点或精妙处则应再充分展示其细节,以便学生在把握课文“骨骼”后能再充分感受其血肉。

  课文第6自然段写鲁肃借船时的“私自”一词颇能显示其本色,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诸葛亮的识人之准。而第7自然段中写诸葛亮的“笑”则更加值得玩味。教师设问如下:诸葛亮这一“笑”,到底是在笑谁?学生搜索文本,细加品赏,不难体会到这一“笑”的神秘。他可能笑周瑜阴谋落空,可能笑曹操生性多疑,可能笑鲁肃忠厚老实,也可能笑自己不久即可妙计得售……

  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每一个阅读个体理解文本时的侧重点和聚集点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此理。同一篇文章,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也不必相同。教师抓住这不经意的“笑‘字而让学生展开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感悟。


四、课堂终结处激趣延伸

  语文学习,尤其不应仅仅停留在40分钟的课堂小天地里,而应十分重视让学生投身到课外大舞台中去吸纳、补充。

  《草船借箭》取材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应该说学生对相应的小说及影视等并不陌生,只是大多数学生都属粗知大概而不知细微。教师在课堂指导终结时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留下一个颇为引人入胜的问题:你们知道诸葛亮为何能够算得那么准确吗?请回去以后看小说原著,并准备写一篇读后感。

  当然,阅读范围上的“超文本”,还不仅是指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也曾提到要“用自己眼睛去阅读世间这一部书。”新世纪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教师在课堂终点的这一安排,当令课堂余声袅袅,绕梁不绝,而其收效也将是不言而喻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草船借箭,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以“研读”理念谈《草船借箭》的教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3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竞赛式教学…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自学评估
    《杨修之死》说课稿4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2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原文和译文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2)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
    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杨修之…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说课稿3
    《杨修之死》教学体会
    <<杨修之死>>的背景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点评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免费《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免费《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2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
    课文杨修之死研讨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杨修之死》问题研究
    罗贯中小说人物化身另有其人 “罗学…
    反读三国:罗贯中的深意
    关羽斩罗贯中
    曹操借刀杀祢衡
    《杨修之死》研讨与练习说明
    曹操诈病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杨修之死》教学建议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也说杨修之死
    罗贯中故里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自夸者不长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的线索
    《杨修之死》参考图片
    曹操梦中杀人
    《杨修之死》通假字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该死的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之死》难句解析
    《杨修之死》词语解释
    《杨修之死》多音字辨析
    《杨修之死》形似字辨析
    《杨修之死》生字注音
    《杨修之死》素质教育新学案
    许家沟惊现斗板图案隐含“罗贯中”
    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有关杨修
    《杨修之死》学法建议
    《杨修之死》内容提要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杨修之死》参考资料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课文分析
    《杨修之死》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杨修之死》疑难解析
    诗宗曹操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强化练习
    读《杨修之死》有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学习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结构分析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罗贯中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整体把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电子教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杨修之死》主题思想
    《杨修之死》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吗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