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被动已成习惯。既然是“非指示性”,课堂发言自然是不点名的,由学生主动站起来说。结果发现他们很难从被动的角色中马上走出来。课堂上似乎很精彩,很活跃,但仔细算算,也就十来个学生在唱主角。毛继超同学在备用纸上写下的反省语是:“课堂上没有积极发言,缺少胆量,只是做听众,没有成为班级的主人,导致许多想法不能与同学交流,希望下次能做得好些。”林建阳同学说:“上课时,我没有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只是把自己的观点同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潘巧林同学说:“我挺喜欢诗的,对诗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课堂上我总也鼓不起勇气向大家展示我的观点。”课代表江锦霞写下的话更令人深思:“沉默伴随我走过了小学、初中乃至现在,可以说已成了习惯。因此,上课不发言的习惯养成了。由于长期的应试性教育,主动思考的细胞也几乎被磨灭完了。因此,本人全身是缺点,找不到半个优点。我想改,但习惯是很难改的,我想我会努力,有一个开始,就会有将来。”徐腾飞同学说得更“悲壮”:“我不善于发言,总有一些害怕。”看来,“非指示性”教学不仅仅是语文素质的培养,还涉及心理品质的完善。
虽然这是第一次上“非指示性”课,但教学对象并不是高一学生,而是高二学生。吸取上一届的教训,笔者在教本届高一时,没有急于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而主要采用“示例”教学,希望先给他们奠定语文的基本底子。但进入高二后的这第一次“非指示性”教学,就发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刚刚接任的一个班级。上面的几段话就摘自该班。
看来,高二才开始实施“非指示性”教学太晚了。
另外,“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必须有高超的解释智慧。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最大魅力就是解释智慧。对我来说,“解释智慧”是我永恒的追求。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