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澹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现代诗三首”,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这个步骤也可以让学生先行自由朗读。两种设计各有利弊。学生先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但进入气氛较慢。而先放录音,则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到这样的氛围里,立刻感染学生,但可能会剥夺学生最初的体验,使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考虑到《雨巷》诗歌意象朦胧,可以多元理解,故采取自由度较大、个性化较明显的方法;而《再别康桥》诗意相对固定,所以采用以共鸣为主的方法。
(生:集体听,有学生在轻声跟读)
师: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我发觉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地读一遍。
(放音乐,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已开始进入这场告别。纠正两个字:彩虹似()的,读(),另有音(),似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读音(),意思是逆流而上。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水非常漂亮,五颜六色,就像彩虹似的,如此美丽之景,让人很难告别。
师:的确潭水的色彩可谓奇幻,如天上虹般多彩。在这部分中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而且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彩虹似的”?
生3:说明这个梦非常美丽。
生4:说明这个梦色彩丰富,他在剑桥生活也很丰富。
──学生的读解多是表面的,尤其在发现之初,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才会有深入的发现。
师:同学们都是从彩虹的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能不能再换个角度,彩虹除了美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5:是在天上的。(全体生笑)
──有些貌似可笑的回答却往往是催生新思想的酵母。
生6:是容易消失的。
生7: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师:很好,这个梦虽然美丽,虽然色彩斑斓,但也是容易消失,容易破碎,难以实现的,惟其如此,所以梦更可贵,告别更难。
生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康河的温柔和我对康河的眷恋。我想一直呆下去,不再离开。
师: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生9:“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写出了金柳的漂亮,我不愿离开。
师:嗯,金柳漂亮得像──
生(全体):夕阳中的新娘。
师: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借鉴海宁市高级中学金新宇老师的教学实录中的提问(见《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这个问题很有思辨力,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意象选择所应注意的问题。
(生断然否定,但尚不能形成理由,片刻)
──笼统的答案源于经验或语感,精确的阐述来自思考和分析。
生10: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学生常犯的错误:由答案套原因。
生10: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生笑)
生11: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
师:不仅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
生(部分):羞涩的。
师:换成“娇羞”如何?请同学看什么像夕阳中的新娘?
──最后的审美发现必须通过确切的词语加以固定。
生(全体):金柳。
师:像在何处?
生12:垂柳,树枝弯垂也是羞涩的。
生13:都很漂亮。
师:是不是注意一下“金”字。
生14:夕阳给杨柳披上了金纱,新娘也是有婚纱、头纱的。阳光照下来,也像是金纱了。
──感受的细化,很有画面感。
师:好,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全体):“柳”。
(一生恍然大悟:柳,留,是挽留诗人啊)
师: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补充关于“柳”的文化常识,借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特殊意象的敏感性。
河畔的金柳、夕阳下的新娘给了诗人永久的刻骨铭心的回忆。哪个词可以体现这种永久的情愫,为什么?
──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品味语言。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诗歌本身的语言回答问题,切忌架空诗歌,空对空地教学。
生15:荡漾。因为荡漾是一圈一圈化开来的,可见诗人的心中全都是夕阳中新娘的形象。
师:说得真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诗人能有幸活得更久些,当岁月带走他的容颜时,当白发染上他的双鬓时,康桥的金柳依然是他心中美丽的新娘。
生16:“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正如我不愿走的情绪。
师:为什么必须是沉默的,是悄悄的?
生17:在沉默中,我回忆的情感达到顶峰。
生18:我不愿意任何声音破坏了这份美好。
师:说得不错。联系上两节诗,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思考,教师范读“那榆阴下的一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生似乎仍不能作答,教师进一步铺垫)
这一部分诗人提到了梦/寻梦,这和沉默的环境有何联系?
生19:想一直梦下去,再不要醒来,必须是安静的环境。
师:用一个词,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梦。
生19:呵护。
师:呵护梦,说明什么?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