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现代诗三首”,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出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这个步骤也可以让学生先行自由朗读。两种设计各有利弊。学生先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但进入气氛较慢。而先放录音,则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到这样的氛围里,立刻感染学生,但可能会剥夺学生最初的体验,使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考虑到《雨巷》诗歌意象朦胧,可以多元理解,故采取自由度较大、个性化较明显的方法;而《再别康》诗意相对固定,所以采用以共鸣为主的方法。
  (生:集体听,有学生在轻声跟读)
  师: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我发觉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地读一遍。
  (放音乐,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已开始进入这场告别。纠正两个字:彩虹似()的,读(),另有音(),似乎。向青更青处漫溯,读音(),意思是逆流而上。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水非常漂亮,五颜六色,就像彩虹似的,如此美丽之景,让人很难告别。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
    再别康桥诗歌全文
    再别康桥说课稿 2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3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再别康桥·赏析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死水”的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4
    苏教版《再别康桥》教案之一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人生平
    【英文版本】
    解读《死水》《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3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
    再别康桥【法语】
    康桥再会吧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诗两首》教学杂谈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诗两首》关于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我所知道的康桥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有关资料
    《诗两首》最妙的修辞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教学建议
    《雨巷》教学实录
    《诗两首》教学建议
    《雨巷》教学实录
    《诗两首》电子教材
    《诗两首》整体把握
    《诗两首》朗读提示
    《诗两首》结构图示
    《诗两首》写作特点
    《雨巷》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多音字辨析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关于丁香的诗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新教材新学案
    《诗两首》题目简说
    《诗两首》生字注音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形近字辨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
    《诗两首》写作借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夕阳中的新娘”与语感教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最妙的词语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英语美文:著名诗人徐志摩名篇-《再别…
    再别康桥英文译稿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中英文对译稿
    诗歌翻译:《再别康桥》英文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2
    《再别康桥》教学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郑逸农老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万物竞相生长——《再别康桥》教学反…
    初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
    说课指导:再别康桥说课稿
    【文本】《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2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原创作品]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案系列:九年级下《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戴望舒简介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
    偶然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对话的激活──《再别康桥》课堂教学…
    再别康桥说课稿
    《诗两首》词义辨析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徐志摩简介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诗两首》词语解释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的备课札记及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说课稿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3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我用残损的手掌
    追悼志摩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再别康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