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的内容共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资源分析。
二。学习预设目标。
三.学习方式与方法。
四、学习程序或步骤。
五、学习效果与困惑。
一.课程资源分析。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教材资源分析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7月作者启程回国途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新诗中一篇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首诗的题目及首尾两节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诗中作者又选择了剑桥的金柳、水草、潭水以及梦一般的生活等意象,虚实结合地写出了作者对剑桥生活的无限留恋。因此用分题别类、以象定境的鉴赏方法来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情感是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这首诗的意境美、节奏美、绘画美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资源。
2.背景资源分析:
本单元共选择了《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现代诗歌,之前已学习前两首。《雨巷》开头结束处故意重复的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再别康桥》的首尾两节重章叠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旧体新诗,作者用旧词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现代情感,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借鉴《再别康桥》的形式模仿写作一首离别诗。
初中时学生学习过《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离别诗。这些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情感及朗读这些诗时的语调情感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学生资源分析
高一新生,刚刚经历初中毕业时的分别,因此对离别的情感有着生活上的体验。而新诗相较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语言更加接近于现代人的表达习惯,对学生来说更有一种语言上的亲近感。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生活经历、情感及语言积累为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提供了开展学习的情感资源。
在学习的过程中,文本资源是静态的,学生资源却因生活经历及个性语言习惯的不同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为此学习本课预设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二.预设性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吟诵,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美,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特征,把握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离别的情感。
三.学习活动方法设计:
1.反复诵读法。初读,要正字音、正停顿、知节奏,再读,要把握意象,体会意象所蕴
含的作者情感;三读,要读出诗歌中的感情。在朗读的形式上,齐读要读出节奏,独自读要读出感情,各种读书的形式可以灵活掌握。
2. 小组合作探究法。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
小组内合作探究。
3.写作体验法。将离别之情上升到一种审美的高度,通过模仿写作《再别母校》,进一
一步体会离别时的情感,提高对离情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学习过程与步骤:
1.聆听配乐诗朗诵进入学习。
这是1928年的一个午后,一位年轻的诗人不远万里,独自来到剑桥,但是朋友不在,旧知不在,只有剑桥那熟知的一切在静静在等着他这个旧地重游的学子。一如大家多年之后再回初中母校一样,诗人悄悄地来,悄悄悄地离开。那天晚上,诗人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归国途中,剑桥生活的一切再次穿越时空的距离展现在作者面前,作者怅然若失,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时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响起。
2.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情感。
初读:读准音节。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朗诵,自已揣摩诗中的停顿与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再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好大家都读完了,我们来听一听同学的朗诵。
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读后要问一下这个同学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调来读。
请另一个同学评价,而后让这个同学再读。
教师明确:欢快的感情,我们要读得语调轻松而又明快,忧伤的情感我们要读得缓慢而
又低沉。可让两个同学一节一节地交替着对比朗读。
如此进行,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
刚才两个同学都用自己的理解去朗诵了这首诗,吟诗重在吟出诗歌中情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如何分析一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小组探究: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作一个活动:用什么方法来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小组活动,探讨。
可能出现的回答有:
1. 通过诗歌的题目及诗歌的选材可以确定这是一首离别诗,离别诗一般都是表达离别
时的伤感的。
这是一种分题别类的诗歌鉴赏方法,通过诗歌的题材来确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对这种鉴赏方法作一个深化:初中时学习的古诗中哪些是离别诗,这些离别诗常
见的情感还有哪些?
明确:初中学过的离别诗有:《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
常见的感情有:
《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分别时茫然、怅然若失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表达作者对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或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作者劝慰中难分难舍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借惜别之际,表白诗人的心志气节。
2.通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思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
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这也是古诗鉴赏常用的一种方法。这首诗的背景对于解
读这首诗的作用不大,这里不作过多延伸。
3.通过诗歌中的描写的意象感情特征来分析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以象定境的鉴赏方法。这种方法较难,但比较准确。
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当学生提出用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情感时,教师要参与其中,把这种思维过程具体化为
以下几个问题:
有这首诗二至五节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可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再按小组进行探究。
五分钟后,教师让三个小组分别就诗歌的二三四五节回答。
明确:
第二节写的是“柳”,特征是“金柳”,像“新娘”,影子也是“艳”的。
第三节写“水草”,特征是“油油的”“招摇”,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第四节写“潭水”,特征是像天上虹一样,五彩斑斓。
第五节写梦境,梦中作者撑一支长篙,在星辉中放歌,自由自在。
这时可让大家把这四节意象的特征综合在一起,就会发现作者所选择的意象都充满了鲜艳的色彩,让人顿生无限留恋与爱意,因此作者对剑桥的回忆是欢快的,虽然也有一丝丝的伤感。
这种以象定境,以境定情的鉴赏方法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下面这首诗来练习一下:
课堂练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词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孤独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与处境。
活动小节:无论是从知人论世还是分题别类还是以象定境,我们都可以看出这四节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无比留恋与喜爱,而这种情感一旦产生于即将离别之际,情感自然是伤感的,因此这四节文字读起来音调应是舒缓的,轻轻的,带有一占的伤感。
三读,读出感情。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离别又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种情感再来重读诗歌中的这四节文字,体会作者离别时的情感,并力争背诵全诗。
学生自由读、背《再别康桥》
3.写作提升情感体验。
同学们读得很好,这说明大家都已体会到了诗中所蕴含的离别之情。现代这个社会,交通的发达,使得人们出门的脚步更加方便,离别就成了一个更加频繁出现的字眼。我们刚刚离开初中的生活,刚刚开始高中的课程,今天就让我们模仿《再别康桥》的格式,写一首《再别母校》
学生写完后,一一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
4.重温配乐诗朗诵,结束学习。
回忆是温馨的,却总要有结束的时候,离别的时刻已经来到,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再
别康桥》的情形,重温一下离别的感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世间还有离别,只要人类还有感情,无论通讯怎样发达,这份如诗一样的情感都会永留我们心中!
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学生跟着朗读。
五、教学效果与困惑
1.导入时放配乐诗朗诵的利与弊。
放配乐诗朗诵,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朗读体会上。但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就是剥夺了学生最原始的感觉。
2. 课堂开放度的大与小。
“用什么方法来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开放度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由度,但因为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首诗中比较明显的是这三种,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发现可能会超出这三种而呈现出更多,这样教师有些就不能一一指导。而且学生发言的顺序也决定了这三个过程的前后调整。
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小一些,比如设计成:“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角度小,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学习进行得更加扎实,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些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