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只要是现代诗歌模块,编者都会将深情的目光毫不犹疑地投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也便在每一届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身影。《再别康桥》之所以受到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青睐与学生的喜爱,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是新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它诗节错落有致,韵律徐行缓步,意象优美独特,充分体现了徐志摩所尊崇的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此,在教学中,将体味诗歌的“音乐美”与“绘画美”作为教学重点是十分恰当的一种选择。围绕这一重点,本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完成对文本的自主解读的原则,可作如下探究。
一、 知人论世,审意体情
解读一首诗歌,就要从作者的经历、作者的风格、写作此诗的背景、写作时的情感入手,这些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去搜寻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列出阅读书目,规定信息主题。并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制作手抄报、资料卡片,写出内容与此相关联的随笔等。这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自行去完成对诗歌背景的了解,并对作者此时的情感有整体的把握。通过随笔的写作,学生还可完成一种代入式的情感体验。
如:
隐形的翅膀——我心中的康桥
宋志超
是你啊,康桥的柔波,开启了我沉睡的性灵,唤醒了我久蛰的天命。我的眼,是你轻柔的手帮我睁开,从此,我不在黑暗中徘徊;我的灵,是你信手拂过的琴弦,从此,我不在懵懂中存在;我的智,是你无私地给了我胚胎,从此,天地有我,我带着你的哺育,在我的岁月中,一路走来。
是你啊,康桥的柔波,我心中永不消失的情结。你从拜伦潭款款走来,脱尽了尘埃;你在星光下歌唱,这令人心动的声音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述说。你让我看到,看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灵性……;你让我看到,看到有一个果子园,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掉入我的茶杯,小雀子会到桌上来啄食,这幸福的日子,这别样的天地,康桥,你是我难得的知己。
是你啊,康桥的柔波,我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茫茫人海中,我唯一之灵魂伴侣不知身处何方,但在我心底,却总有你相随相伴。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我庆幸,我遇上了你,你给了我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带给我希望。
通过这篇随笔,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进行了相关阅读后,已经对康桥对于作者的非凡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而这恰是去准确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的关键。随笔采用的这种代入式体验写作,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走入作者内心,去体味那份真挚的情感。
二、 携情入境,诵读吟咏
在了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背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带着作者的感情,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身临其境地去用心诵读吟咏,在情感角色的体验中,完成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与领悟,实际上也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二度创造。
本环节是对此诗“音乐美”特点的分析与鉴赏,此类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而难以落实。如果能够给学生以具体的鉴赏角度,将探究点设置的实而细,那就会使学生有的放矢,从而对诗歌的韵律美进行有理有据的鉴赏,避免泛泛之谈。
在对《再别康桥》音乐美的鉴赏中,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如下具体细致的鉴赏角度:
1、 韵脚的音节组成
2、 轻重音的选择
3、 诵读节奏的缓急
4、 叠字的作用
5、 诵读配乐的选择
以上角度可以由教师指定,更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分析鉴赏,也可以分工合作,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后都要求落实于字面,即写出一段鉴赏性文字,哪怕只是一个音节的分析,也以此培养学生随时记录思考成果的习惯。在鉴赏过程中,学生作出了精到的分析,如:
在第二诗节中,作者选用的韵脚分别是“娘”和“漾”,最后都是nɡ结束,这属于鼻韵尾,读的时候气息就比较长,不是十分响亮,感觉比较悠扬。而作者此时要抒发的感情是离别时那萦绕于心的惆怅,但不是凝重压抑的离愁,也不是激昂的情感,所以,选用这两个韵脚与情感抒发相符,恰到好处。(孟庆琳)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句中的“甘心”应读得略重且要缓慢一些,因为作者认为康河对他可以说是有哺育之恩,这是他徜徉性灵的一片天地。他对康河有着永久的恋情,因此在这儿应读出那种热切的向往与深深的眷恋,声音应厚重一点。如果读得轻且快,就太轻描淡写,不能体现感情之深。(杨行)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一句可以在“里”字后稍作停顿。停顿是为了留出一段想象的时间,去想一下星辉斑斓的美好景象,在此美景中放声歌唱,那是康桥赐予作者的欢乐。“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沉默”后停顿一下,因为在此时作者从欢乐中醒来,现实要面对的是别离的惆怅,所以“沉默”后一顿,是情绪的下降,配合抒情。(方清)
在学生自行进行从音乐美的角度鉴赏诗歌后,教师可以再给予恰当的点拨,但诗家千解,理解各有不同,只要不是偏差太大,还是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的。
《再别康桥》是一首很适于配乐朗诵的诗歌,在选择配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配乐版本并评点其优劣,然后再搜寻与诗歌的情感、风格相符的音乐,以朗诵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诗歌音乐美的体悟。
三、 品读意象,感受画境
《再别康桥》可谓“诗中有画”,即具有一种绘画美,一种色彩美,在一幅幅美丽的画幅中,我们感受到徐志摩飞动的诗情,闪光的生命。引导学生探究本诗的绘画美,可以从意象与色彩两个角度入手。可以在鉴赏中作如下提示:
1、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诗节的画面?
2、 你认为作者选用的哪个意象比较新颖?
3、 你觉得哪幅画面的色彩最吸引你?
4、 作者通过联想为一些意象设置了喻体,你喜欢哪一个?
在探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作者的情感紧紧联系起来,因为感情是写作的源泉,作者所选取的物象、作出的联想、画面的色彩,这一切都是情感使然。这一鉴赏环节的落实,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散文语言再现诗歌意境或某一画面。如:
西天的云霞,如染醉颜,康桥,我再次来到你的面前。那河畔的金柳,多少次曾拂过我的眉梢,吻过我的双眼,今天,她是披着嫁衣的新娘,灼灼其华,姿美影艳。那嫁衣上的绣线,走出多少欢喜,舞出无限眷恋。(徐琳娜)
漫步在这熟悉的岸边,我看到,那软泥上的青荇,她温和的微笑着,伸出热情的双臂,呼唤着我,我沉醉于这一潭碧波,我迷恋这一片温柔的绿色,如果我可以是一条水草,我愿向康河倾诉我所有的挚情,将我所有的依恋诉说。(江茜)
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意象的丰富内涵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以散文的语言去描绘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从而对诗歌的绘画美有了更深入的领会与体悟。
四、学以致用,牛刀小试
《再别康桥》的鉴赏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美”与“绘画美”的感悟鉴赏上,前者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进行,对于后者,在完成了“品读意象,感受画境”后,可以鼓励学生参照鉴赏提示,结合自己对本诗意象与色彩的感悟,尝试写一篇具有绘画美特点的文字,散文或诗歌皆可,通过这种方式来使从分析鉴赏中得到的知识能内化为一种创造的能力。如: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