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雨巷 >> 正文

 

《雨巷》教学案例

《雨巷》教学案例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吴礼明       趁着刚才就课堂上一番挥发青年理想的陈词,我说大家将书翻到第6页来读读《雨巷》。于是众人读书。然后我问他们感觉与《沁园春·长沙》如何,学生说不一样。我问怎么个不一样法?他们说柔得多。我说那好,再读,诗歌就是要读,如果读得深了,味道就出来了。于是又一阵子的好读。然后是逐节感受读,且略不表。

  我说你们读得轻柔点,不要破了望舒先生的梦。梦一般在晚上做,也可以在白天来做。这铜陵的天气这几天阴沉沉的,也下了些雨,使人狂躁,也使人忧郁。《雨巷》里的雨,不知有多大,估计不会是很大的,但也不小,否则不会打伞的。我们来看第一节,很有意思,颇值得玩味的。不妨再来读读: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表明下着雨,但“油纸伞”我们今天还能见到不?学生说不能,哎,是啊,不能,今天基本上都是所谓的阳伞,很轻巧,很精致,也五颜六色的,美不美呢?学生说很美。我说过于精致的所谓美丽缺少了美感,就凭这一点,这“油纸伞”也有点古幽幽的意思了。“独自”说明什么呢?说明孤独,但还不是很明显。“彷徨”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来回地慢慢地走,哎,徘徊啊,犹豫啊,都可以,但这个“走”里有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是“径直”地走过去,或者叫“穿”过去呢?好举手的查同学说,有心事吧。我说是啊,有了些孤独的意思了。“悠长,悠长”,再读读看,有什么感觉?可能,巷子确实很长很长,仅仅是这点吗?问了几名学生,有的重复说“很长很长”,不是一个意思嘛,有的说还没有想好。我说,我们将后面一个“悠长”去掉怎么样?或者换上另一个词,比如“幽邃”,又怎么样呢?学生说去掉当然可以,感觉好像少了点东西。我问少了什么,说不知道。至于换成“幽邃”,有学生在下面说倒不如“悠长”好。我问好在哪里,他也不知。我说你再读读,他读了。我说,哎,你将那点语气带进来就可以了,是感叹,我们可以在前面加上什么感叹?有学生说“无奈的感叹”,我说这就对了,也无妨理解为一种淡淡而缓缓的感觉,但不是难耐的感觉。

  我又问“寂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寂寞,孤独。我说最好查查字典再说。大家都没有带,我说,还是我说吧,“寂静空旷”。我说这一词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是寂寞,孤独,。我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他说又没有其他人。是啊,将内心的那种孤独感凸显了。

  我又说刚才解释的时候说“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如果撇开心理感受,是不是在诗人的周围真的是“寂静空旷”呢?比如说,我们走在大路上,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学生说可能不会吧。我说这“不会”好,走在那里才叫“散心”呢。那诗人是走在哪里呢?学生说不明知故问嘛。我说在哪里,他们说在“雨巷”里。我说很好,那你们对巷子,或者说过去的民居知道多少?学生说北京有巷子,我问她“你去过吗”,她说在电视里看过,不是很清楚。我问还知道那里有巷子,有学生说在他们老家,但现在好像都没有了。我说不要紧,将我们前后两栋教学楼靠近,再靠近,靠得约莫两个人过去的时候,就成了巷子了。“那么,这时会有什么感觉?”我问。学生说那很窄,很陡。我说对了,街巷很长,但很窄,两边是高高的墙壁。你现在到徽州民居走走,就能够感受到的。即使不去那里,到我们附近的荷叶洲上去,也可以感受的到的,只不过街巷要宽得多,因为不是民居,过去是商业场。黄梅戏《徽州女人》大家看过没有?学生说没有,我说也没有关系。《徽州女人》就在徽州拍摄的,当然舞台戏就无所谓了。讲述在徽州一个闭塞的类似于巷子的小村落里,一个15岁的女子出嫁了,没想到她的男人在嫁娶之日离家出走,由此开始了漫长的寂寞人生。女人在泪水中苦等35年,最后丈夫在外娶妇携子回来,男人问她是谁?她却回答是孩子的姑姑,平静地接受了眼前的一切。只简单地说了,有学生便说好可怜的女人。我说是很可怜啊。

  我说,如果我来演电影的话,一定要选一个非常狭窄的地方,非常逼促的地方,将镜头放大,拉长,就会看到在两边的高墙往前延伸,再延伸,看到了一个很小的撑着油纸伞的身影,无声地,静静地在徘徊,好像有满腹的心思。而街巷空无一人,只有那顶油纸伞在缓缓地移动……(下课,不表。)

  大家想想,那油纸伞可能是什么颜色?学生说可能是灰色,暗色,我说我想也是的。还有“独自”、“彷徨”、“寂寥”是什么意思?将它们都放到那个打着油纸伞的人的身上。学生小声说那悲愁的氛围很浓。是啊,我说,这一节的讲头就在这里,所以这时的“希望”也就不奇怪了。希望遇上一位姑娘,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希望遇上“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说人在这寂寞的时候很想遇到人来倾诉。我说这很正常,但为什么是“结着愁怨的姑娘”呢?学生说只有“结着愁怨的姑娘”才能理解他。我说你说得很好,这就叫“理解”、“知心”,她深得愁心,所以她能够理解另一颗愁心,这便是心心相惜的道理。我又问,那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姑娘”呢?学生说,丁香很美。我说确实很美,但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学生思考,不得结果。我说,那你们看看第9页课后练习四。学生说“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我说大家看看这样的女子多可人怜人呢,我们再看看其中的古诗所写,是不是也很意思呢?“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满把都是愁啊。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愁”呢?“愁”我们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又是看得见的,是不是?戴望舒先生的笔下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女”呢?大家读读诗的第二节至第六节。于是学生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地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我说,哪些地方能够触动我们的柔软的心肠呢?学生说第二节里的那个在“雨中哀怨”的形象很感人,又有学生接着说那个哀怨的“像雨中开放的丁香”一样的形象很感人。我说,都很好,都品得细。我问,为什么“象我一样”的呢?学生说,可能两人相处的时间很长吧。我说有这种可能,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精气神都是一样的。诗人希望这样的姑娘出现,与他那样的相似,一样地哀怨、惆怅,又该是怎样的颤动人心了。所以,我说,像丁香一样的种种特征,这些都是标志,如果真的有一位那样的姑娘,那也一定是生生世世都是做一样的人的人了。连说了两个“象我一样”怎么理解?有学生说有一丝激动。我说很好,不过,是极细微的一丝心灵颤动。或者说,这样的姑娘根本就是没有出现,只是诗人心理在念叨呢,念叨一个像他那样而慰心的姑娘了。

  还有,哪位,再说说看?有学生说,前后联系起来,仿佛看到了丁香姑娘在眼前的出现然后又消逝了。我说,你说的是“消逝”吗?他说是的。我将它写在黑板上。“那你能不能就此多说一点?”我问。他说,姑娘像丁香花儿一样地绽放,又随即凋谢了。我说很好,在诗人眼前这是一个美的短暂的展现和消逝的幻灭的过程,其实人生之中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又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啊。昨天那人在这里,但今天已经不在了,听说出了车祸,诸如此类的事情现在正不知有多少,我的一位朋友前一段时间,在五一节后对我说,看看她的姐姐还是好好的,但五一节那天出了车祸,再看看那些令人痛不欲生的一幕幕场景,真感到活着就是一种空幻。学生说,那是不是可以说在诗人那里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呢?我说,你这种想法极有可能,这首诗很含蓄,但有很大的张力。这样说,这首诗所写的就是一个对悲情的怀念了。不过我们课下开可以继续想象。

  “哪位还想说说?”我问。有学生说很喜欢“她静默地走近”。我说你为什么喜欢呢?她说,不是很清楚,就是喜欢。我说,你喜欢好,有谁能说说?有学生说她说感到一说话就破坏了眼前这一切。我说很好啊,无声的境界是非常美的境界,一切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是心在体会,是心在交流,是心在感受啊。我又说,“她走近”,如果不往下看,我们可能期望什么?学生说,希望两人能够相遇……“还有呢?”我问。她听着头声音很小。我说,期待相遇,并使有情人……学生们大声地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我说,那也不一定非得如此,但两颗心在一起,紧紧地相拥,则是一般的期待呢。我说,我们接下来看看,我们期待的情形出现没有?学生说没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过去了,真的感到遗憾。我说,使人紧张之后,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失落和迷茫,这诗就是这样,将感伤的情绪写满纸面,并使人感到像“梦”一样地虚幻啊。

  还有两节,读起来也是颇哀感顽艳,我说,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学生说,我看着丁香一样的姑娘走远了,甚至泪水都出来了。我说诗的力量就在这细腻的地方,“远了,远了”难道不是诗人在哭泣和绝望吗?还有那“消了……”,“散了……”,“消散了……”,真的是绝望的语言,很多时候,你就是那么眼睁睁地看着你所期待的在眼前消逝,救不得,过不去,一切的方法都没有用,一切的心思都白费,有的只有痛苦,揪心和凄伤,尤其,诗人将姑娘消失的地方还渲染得那样的……学生说凄凉啊。我说是啊,诗人戴望舒非常善于造境了,诗的画面感确实很强,如果拍成电视面,我们便会看到,大家想想是快镜头,还是慢镜头呢?学生说一定是慢镜头。我说是啊,一定是慢镜头,像梦一样地凄伤和迷惘啊。

  好了,我说,我们来读读诗的最后一节。生读。我问感受如何?学生说与开头一样。我说哪里一样?学生说基本格局是一样的。我说,我不问你基本格局如何,我问你读后感到怎样?学生说,说不出来。我说不要紧的。能够感受,深入地感受已经可以了。就像开头一样,诗歌用一种回环、复沓的手法,再现了那永远都不能忘怀的一幕,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诗的结尾又给人悠悠不尽之感。但是,要说一样也不是,在哪里不一样?学生们说,开头的地方是“逢着”,这里是“飘过”。我问,这里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说,在开头是希望“逢着”,已经精神相遇了,所以不再是“逢着”。我说,你们说得很好,不过,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为什么是‘飘过’呢?”我问。学生仍然说不知。我说这个问题可能难了点,但很重要。“飘过”是一个动作,在文学史上,有很多富有饱蕴意义的动作或片段被历史留了下来,成了短暂而永恒的精彩,我可以举出一些,大家有兴趣课后可以查查这方面的资料。比如,《诗经》里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女子婉转含情的眼睛,那眼睛多会说话啊。雕塑里,西方有“拉奥孔”,微张的嘴,微曲的身段,其痛苦、力与美的形象,则给人无限的想象。又如法国作家加缪笔下的“薛西弗斯的神话”,说的是为人间造福而得罪了神祗的“薛西弗斯”被罚无休止的将巨石搬上上顶的事,但神祗并不能征服他的精神世界,反而使他更家蔑视神祗了。文章的结尾,加缪说:“我让薛西弗斯留在山下!一个人永远会一再发现他的重负。但薛西弗斯揭示了更崇高的真诚,这真诚举起了巨石而否定了神祇。他也下结论说一切都很好。此后,这没有主宰的宇宙,在他看来,即非有益的,也不是徒劳的。这石头的每一颗原子,在这充满了夜色山上的每一片矿石,它的本身就形成一个世界。挣扎着上山的努力已足以充实人们的心灵。人们必须想象薛西弗斯是快乐的。”当然,我们还是回到诗这来。

  “飘过”也是太富有诗意了。“飘过”的丁香般的幽怨的姑娘形象,将惆怅、哀怨、幻灭和绝望都展现我们的面前,甚至直入到我们的心灵深处那最柔软的部分,化而为缕缕魂灵,萦绕着,久久不散啊。

  当然,诗歌似谜语,朱光潜先生说过的。读者读诗,除了感受诗的氛围,还想勘破谜底,究竟诗歌要表达什么,或者诗歌究竟为谁而写。于是,有人说,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革命退潮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戴望舒就是如此。他精神上受到压抑,

  陷入一个思想紊乱的境地,越来越深地走进了虚无主义,对自己的才能作了无益的消耗。他徒劳地思索着,除了使自己困惑外,不会有更好的答案。

  又有人说,写这首诗时,大革命失败,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当时,戴望舒匿居于好友施蛰存处,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上海女中学生施绛年。受哥哥的影响,施绛年开朗,活泼,富有个性,懂得感情,加上对戴望舒早已熟稔,所以,始终以温和平静、善意宽怀的态度对待诗人的苦苦追求。而忧郁内向的戴望舒在胸怀希望之火的同时,品咂出了姑娘微笑中的“寒冷”。为此,戴望舒横下心来最后约见了施绛年,希望她能接受自己的感情,否则就跳楼以身殉情。施绛年为他的赤诚感动,也为他自萌短见所震慑,勉强接受了他的感情。然而,戴望舒赴法留学期间,施绛年还是移情别恋。于是,诗人就在这种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丁香结,雨中愁”中写下了这首诗。

  当然,我们可以去了解了解,不过与诗歌本身并无多大关系,这点希望同学们明白,读诗就是读诗,不是读佚闻趣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雨巷》教学案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
    再别康桥诗歌全文
    再别康桥说课稿 2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3
    再别康桥·赏析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死水”的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人生平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4
    苏教版《再别康桥》教案之一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
    【英文版本】
    再别康桥【法语】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3
    解读《死水》《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诗两首》有关资料
    《诗两首》教学杂谈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夕阳中的新娘”与语感教学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雨巷》教学实录
    追悼志摩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
    对话的激活──《再别康桥》课堂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
    《诗两首》关于练习
    《诗两首》教学建议
    我用残损的手掌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诗两首》整体把握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诗二首》教学反思
    《诗两首》电子教材
    《诗两首》问题探究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偶然
    《诗两首》教学建议
    《雨巷》教学实录
    戴望舒简介
    徐志摩简介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
    《雨巷》教学设计
    沙扬娜拉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关于丁香的诗
    《诗两首》题目简说
    《诗两首》新教材新学案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生字注音
    《诗两首》多音字辨析
    《诗两首》形近字辨析
    《诗两首》词语解释
    《诗两首》词义辨析
    《诗两首》写作特点
    《诗两首》朗读提示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诗两首》最妙的修辞
    《诗两首》最妙的词语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写作借鉴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结构图示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