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雨巷 >> 正文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   ──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提起诗歌教学,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我今天就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经验,班门弄斧,结合徐志摩的《再别康》谈一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想法。

  提起诗歌教学,大家普遍感觉难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学的特点看。诗歌是一种非实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首先由于诗歌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意象的复杂性,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其次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审美修养的不足,知识结构的欠缺都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再次,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感非常浓厚的文体,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灵活性,自由度。另一个方面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诗歌课堂的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面对诗歌的时候很陌生,也很无助,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他们心灵与诗人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况且,古代对诗有这样的说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说真是这样,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教,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了读、想、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诗歌的学习。
 一、 反复美读

  学习诗歌,我们最基本要做到对诗歌的语言有所感知,能够通过对内容的把握,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去了解、借鉴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与对诗歌的的朗诵是分不开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视觉与美感之间只能构成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中间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而听觉与美感之间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同时中国古人也说过“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可见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了。根据对诗的熟练程度,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1、读熟,注意对语言的整体把握:

    对于一首新的诗歌,能让他们最快进入角色的莫过于就是朗诵了,在诵读中,学生头脑中会留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印象。随着朗诵的次数的增加,这种印象也就逐步趋向明朗,清晰,最终形成对诗歌整体的感知。

    诗歌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跳跃性非常强,跟其它文体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初读的时候注意。另外诗歌有极强的节奏感,在这个时侯就需要老师做诵读提示,提示节奏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朗诵的节奏,读出感情。如在学习《再别康》时,我就充分发挥了听读的作用,我先让他们听有配乐的朗诵磁带,提示他们注意子音和句子的节拍。之后,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诵诗歌,老师注意纠正朗诵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再次重听录音带,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把握,使他们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2、读懂,寻找切入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当然要注意诵读方式的转变。所谓“懂”就是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意象,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以此为入口,理清作者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最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再别康桥》的学习中,通过提示引导,同学们紧紧抓住了“寻梦”这一突破口,由此开始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不失时机地又通过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徐志摩在“康桥”的“梦”,也即其“康桥”理想,有“梦”进一步引出了为什么要来这里“寻梦”?以及作者的康桥情节。了解了这些后,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有这样深的情感了。同时围绕“梦”与现实,学生也自己总结除了本诗由“现实告别,心情难过 ?沉醉于美梦,兴奋激动?梦回现实,无奈悄悄别离”的情感线索,从而,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读透,领悟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通过这一层次的诵读,要求学生要准确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物象与情感的结合关系,以及结合点,较为深刻的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和从中更为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注意体会作者对字句的锤炼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如:对“轻轻的”与“悄悄的”进行辨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重点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包含的景、情的辨证关系,学以致用,反过来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二、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所谓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表象的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的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溶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如在分析《再别康》的“绘美”的特点时,我让学生从中挑选一节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然后发挥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优美的画面之中,同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无疑也是一种提高。我甚至在设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都可以让他们当场作。总之,只有通过想象这一途径才能消除学生自身所具有种种局限,使之尽快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三、鼓励学生去实际,在实践中获真知

  读和想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也只是初步了解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上,并没有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只有鼓励他们去实践,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这里的实践,既包括自己创作诗歌,也包括自己养成一个朗诵诗歌的良好习惯。我们现在有的老师可能对这一方面重视不够,认为我们考试也不会去写诗歌,但是诗写的好,其他的文章也不会次的。诗歌朗诵好,语言表达能一定不会差。因为只有他们亲身实践过了,才会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对于他们在面对诗歌鉴赏的时候无疑是最好的导师。实践活动还会促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潜力。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我们不要为他们设置太多的“篱笆”,不要做他们的“上帝”,让他们勇敢地去摘取他们心中那棵“真甜”的“莓”,或许会“脏了围裙”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正出在一个花季,雨季。在这富于诗意的季节里,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引导,使他们的花季,雨季更加美丽,更加富有诗意。让他们在诗的世界里畅想遨游,茁壮成长。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活动能够保持一份诗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尘嚣弥漫的今天,让老师和同学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
    再别康桥诗歌全文
    再别康桥说课稿 2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3
    再别康桥·赏析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死水”的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人生平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4
    苏教版《再别康桥》教案之一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
    【英文版本】
    再别康桥【法语】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3
    解读《死水》《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诗两首》有关资料
    《诗两首》教学杂谈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雨巷》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夕阳中的新娘”与语感教学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
    《雨巷》教学实录
    追悼志摩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
    对话的激活──《再别康桥》课堂教学…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诗两首》关于练习
    《诗两首》教学建议
    我用残损的手掌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
    《诗两首》整体把握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诗二首》教学反思
    《诗两首》电子教材
    《诗两首》问题探究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偶然
    《诗两首》教学建议
    《雨巷》教学实录
    戴望舒简介
    徐志摩简介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
    《雨巷》教学设计
    沙扬娜拉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关于丁香的诗
    《诗两首》题目简说
    《诗两首》新教材新学案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生字注音
    《诗两首》多音字辨析
    《诗两首》形近字辨析
    《诗两首》词语解释
    《诗两首》词义辨析
    《诗两首》写作特点
    《诗两首》朗读提示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诗两首》最妙的修辞
    《诗两首》最妙的词语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写作借鉴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结构图示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