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七班上完了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课前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就是整体感知——检查预习——重点训练——拓展延伸。
第一节课进行了预习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的环节。第二节进行的重点训练,也就是研读写济南山水的段落。课前的大体思路是抓住重点段和重点句以及相关的词语进行研读、交流;以济南的山水都融在一个蓝水晶里朗读作结。这就是上课前的大体思路。如果有时间的话就以布置课后最后的练习题为结。
但第二节课没有时间进行拓展环节。本节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回顾上节内容(整体感知) 全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过渡到重点研读。
二、重点研读 第二自然段(“小摇篮”一句,正、侧面描写)、第三自然段的层次描写,第五自然段对水的描写(“谁也不忍心”)
三、回归文章主题
可惜的是可是结束有些仓促,最后在朗读品味“冬天的济南”中结束。
反思一:师生间的碰撞、交流出现了一处闪光点,但教师引导的还不够,没有用充分的朗读加深印象。
反思二:环节之间缺乏简洁、自然地过度。比如讲完“阳光照耀下的小山”时,没有很好的过度到“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上。
反思三:问题的设计导致了以上缺陷的产生。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教学的一条生命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