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9:梦的美好,梦的容易破碎(恍然大悟似的),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关于“彩虹似的梦”前面已有讨论,但尚浮于表面。语文课堂应该是渐进的,在讲到某个问题时不能强求深刻到位,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会慢慢理解。
师:是啊,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代表着他青春的理想、信仰、阳光。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没有阳光,但他的回忆不能缺失阳光。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教师凝练概括的语言是促使学生走进诗歌的契机。
(生出现短暂性思考,似已说完)
师:这首诗短短几行,但赏析这首诗的文章却很多很多,可以说是“说不尽的《再别康桥》”,我们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者补充前面的说法!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读)
──课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这时候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显得非常关键。这时候,再读一读诗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生20:“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照常理,我们旅游回来总要带回一些纪念品,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他不愿破坏一草一木,保护梦的完整。
──联系生活的发现。
生2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软泥上的青荇是很细小的东西。一个人连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可见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细节中的精神。
生22:“夏虫也为我沉默”,夏虫仿佛也通了灵性,替我呵护美梦。
师:说得真好。“夏虫也沉默”和“为我沉默”完全是两种感情。
──感受要借助语言的品味落实。脱离文本就会使感受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词或减词是很好的方法。
生8:我补充我前面的说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好象是婴儿睡在母亲温柔的怀抱里。
师:婴儿睡在母亲温柔的怀抱里,是怎样的感觉呢?
生8:甜蜜、温暖。
师:还有安全。这就是那段生活给予诗人的全部感受。
──感性联想。
生3:我也补充我前面的说法,“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想是揉碎在浮藻间的,可见梦想无处不在。整个潭,整个康河,整个康桥都是梦想的光泽。
──很好的发现,创见!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3:我补充生8的说法。“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河和水草,两者是相融的,密不可分的。
生24:“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就是“招手”,康桥欢迎我的到来。
师:“招摇”本来的色彩是(生答:贬义,教师进而补充“招摇过市”),这里是(生答褒义),其意思可理解为“招手”,来时招手意为欢迎,走时招手意为挽留。但“招摇”还有一个意思是“逍遥”,请问,“逍遥”是怎样的状态?
──教师的适当补充会使学生的发现进行得更充分。
生(全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是啊,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生25:我补充“油油”也体现了对康桥的眷恋。“油油”的意思是柔柔的,滑滑的,好象是有营养一样,是康河水养育了这样的水草,我的营养也来自康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徐志摩对康桥的千般留恋,万般不舍都体现在了这首诗中。下面我们来看看康桥(投影),志摩对康桥的感情可以称为“康桥情结”(投影)。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徐志摩似乎实现了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就是──
生(部分):自由。
师:不仅如此,徐志摩曾说过“即使明天是世界的末日,我也要在花园中遍植玫瑰”。胡适先生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理性总结和拓展知识。
好,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诗人的情绪变化,用曲线画出。
(生有感情地读,读毕,师请生到黑板画图)
生26:
──充分感受的外化。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生26:回忆是快乐温暖的,现实是伤感惆怅的。
师:哪一部分是回忆?
生(部分):2—4。
生(部分):2—5。
──不同的意见往往能加深课堂理解的深度。
师:看诗歌,读第五节,看看是回忆还是现实。
(生自由读)
生27:回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即向着回忆方向越走越远,越来越美好,使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属于回忆。
──很好的理解。
生28:第6节第一个词“但”由回忆转到现实,所以第5节是回忆。
──抓住关联词语理解文章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方法。
师:对,回忆部分是2—5。整首诗既有快乐的回忆又有伤感的现实。我们集体再读一遍,读出那种或愉快或伤感的情绪。
(生全体读)
──以读开始,以读结束,让诗歌的课堂在声音的回环中充满发现的张力。
师:课后请同学对诗歌的音乐美作些思考,可以从诗句节奏、押韵、叠字等角度考虑。下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