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郑逸农老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二.过程描述  

下面是笔者给又一届学生上第一次非指示性课的情景。课文是《再别康》。教学时间:2003106日。  

我先用一段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从事英国文学的学习研究。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一年以后,眼看就要离开康桥了,在一个美丽的黄昏,诗人漫步在康桥两岸,欣赏着眼前的秀丽景色,流连往返,依依不舍,用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  

接着提出要求:先请各位初读两遍,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换句话说,读了本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发言。  

王璐君:一时之间无法找到更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只觉得美。  

郑升升:感觉那种意境很美,给人一种非常舒坦、亲切的感觉。很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韩一心:本诗很抒情,有一种意境美,向我们展示了康的优美风光,给人一种向往。首尾两段很经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黄宣滕:开始时只知道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被很多人传诵。第一次读下来觉得语言很美,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汪琪瑶:全诗很美,给人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安详的,又是带着阳光的伤感。  

黄峰峰:用平平凡凡的词句组成一首让人羡慕、令人陶醉的诗,读完后,似乎康的整幅面就在眼前。  

黄琦:我觉得作者像一片羽毛,在康里飘荡,对身边的景物发出奇妙的想象,有一种很轻柔的感觉。  

周凤娟:读了《再别康》,仿佛回到了初三时的毕业晚会上,那种依恋的感情油然而生,眼里不觉禽满了泪水。  

自由发言后,我要求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本文对你来说,最想学习的是什么?请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每人确定学习主题后,小组内交流,相互了解情况。交流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主题可以调整,也可以坚持。  

小组交流后,我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说说自己组内有哪些学习主题。  

介绍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主题表达各异,长短不一,虽然事先要求他们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简洁地表达。有的还把语言美和比喻并列为两个主题。把他们的发言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些学习主题:语言;意境;情感;构思。  

现在,请各位按照自定的学习主题,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探究、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研读过程中,请在备用纸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及时捕捉闪现的灵感。”  

同学们开始独立研读欣赏起来,整整十分钟。  

然后我提出要求:现在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了,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各自的研读感受,相互分享。每人依次说过来,独立发言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  

全班马上变得生气盎然。发言者围绕备用纸上的文字提纲展开,组内同学认真倾听。  

小组交流之后,我把他们引向全班: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有新意、有个性的观点,请每个组推荐一位,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也欢迎毛遂自荐,主动发言。”  

于是有了下列同学的发言——  

陈易馨:我的学习主题是语言。这首诗的语言很美,运用了大量华美的辞藻,比如说金柳艳影柔波招摇等等,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金柳时,用新娘来比喻;形容波光时,用了艳影这个词,读了以后很陶醉,有种魂牵梦绕的感觉,真的好美!作者在诗的首尾用了轻轻悄悄,不仅使首尾呼应,还让我们知道了作者似乎不忍心打破康桥的美,康的安详。  

赵晶:我的学习主题也是语言。作者的语言属于那种比较华丽的类型,但他的华丽不是说每个词都晦涩难懂,作者用一些很简单的词构成一个有意境的句子,其中也体现了诗人的创新,比如说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从来没有人把柳说成是金色的,但作者看到的就是夕阳照耀下的柳叶,把那时柳叶的高贵纯洁比喻成新娘。结尾说: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体现了作者的留恋和对离去的无奈。  

姜楠:我的学习主题也是语言。我只补充一句:作者把金柳比喻成新娘,我认为能让人体会到柳树的娇媚、羞涩。  

黄宣滕:我的学习主题同样是语言。我的研读体会是:作者连用三个轻轻的,仿佛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像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还有两个比喻很美,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声的物语,化作有情的景语,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后,竟变成彩虹似的梦。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地,与首节回环呼应,使人读罢顿觉离愁包裹全身,不能自禁。我在图书馆翻看了一些书,里面写了康对于徐志摩的重要性。徐志摩自己也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教我胚胎的。”  

郑升升:我的学习主题是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三个轻轻的,渐渐使人进入作者的感情,非常宁静,非常美丽。文章写了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写得非常秀丽。可为什么作者化大量笔墨在上面呢?因为作者喜欢那儿。文中一句我甘心做一条水,多么有诗意!水如此低下,却能拥有康的秀丽风光,而为什么作者就将离去,不能再享受这美丽的景色?于是作者越写越舍不得,越写越羡慕,也越写越珍惜,以至于最后不带走一片云彩。总体看,每一句都饱含着作者的留恋与向往。  

王晶鑫:我的学习主题也是思想感情。我的研读感受是本文感情丰富,比如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表现了作者少许沮丧的心情。昔日的豪情壮志,到头来不过是一纸空文,在现实的压迫下,只有选择放弃,而去完成更符合实际的目标。还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作者对康极深的感情,不愿破坏它的一片宁静、安详。  

徐颖倩:我的学习主题是意境之美。很欣赏作者把离别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他通过描写环境来表达自己的依恋,把金柳比作新娘,青荇在水中漂动则用了招摇二字,动感的美。夏虫也为我沉默,把夏虫拟人化了,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尾两段的呼应,使全诗的意境更深了。  

徐可馨:我的学习主题也是意境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就是这句话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本诗并不像其他离别诗那样着意渲染的气氛,它显得平静因而让人觉得真实。从诗中我感觉到了作者那颗宁静、祥和的心,不带一丝杂念,他把康桥写得圣洁了,康桥也把他的心洗得澄净了,似乎他和康桥就是统一的整体。然后,作者要离开康桥了,古老的康以它别样的方式——静,向他道别。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最后一句,也是最精彩的一句。作者把自己青春时代的痛苦与欢乐、追求和幻灭一并融在这里,这是他永远的记忆,他要保留这完整的记忆,不带走一片云彩  

管宇:我的学习主题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是结构美。全诗乍看似乎很随意,但细细研读,发现处处都是精心安排的。比如第二、三、四段并列介绍了康的三个景:金柳、青荇、一潭。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第四段的末尾一字是,第五段的开头就紧接着说:寻梦?撑一支长篙。第五段的末尾是放歌,第六段开头马上来个转折:但我不能放歌。第六段末句是沉默是今晚的康,第七段就接着说悄悄的我走了悄悄与上面的沉默很一致;同时更妙的,是与开头的轻轻遥相呼应,天衣无缝。  

交流之后,我把他们的阅读理解再往深处引:各位在研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小组内容易解决的马上解决,不容易解决的,选出典型的一个,写在专用纸上,作为本组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于是各小组开始提问讨论。之后八个小组向班级提交了八个问题,其中有三个小组的问题都是为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稍有出入),这样就只有五个问题了。  

现在,请一位打字速度最快的同学上来,把问题依次打到屏幕上,好吗?”  

徐颖倩应声而上,五个问题马上亮出来了——  

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作者为什么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向青更青处漫溯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作者十分留恋康,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笙箫是一种乐器,为什么悄悄会成为别离的笙箫  

请每小组选取三个问题来讨论,其中本组提供的为首选讨论题,与本组题目排列最近的两个为次选讨论题。现在开始讨论。”  

教室里又活跃起来。  

讨论得差不多了,我说:现在,请以问题的编排为序,问题所在的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由于你们的问题有些组也做了讨论,所以其他组如果对问题的解释不满意,或者有不同的理解,可随时站起来补充或反驳。”  

问题1: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王剑南: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观意向,作者不想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地走。  

毛林军:悄悄的不仅包括四周环境的静,还包括作者心境上的静,也许作者写到这儿心情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我也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和美丽。  

毛健子:悄悄包含了轻轻,是前面所有东西的升华。  

陈聪:这两个词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区别,轻轻更侧重修饰,而悄悄则涉及了诗人离开康时的环境,且让人感到诗人是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离开的,我想诗人离开时的心情并不平静。这两个词不能换。  

问题2:为什么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毛栋:沉淀是指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说明水很清。  

郑小窗:杂质在沉淀前,一切是浑浊的。当沉淀后,反而变得清晰。表现作者对昔日理想更清醒的认识。  

宋倩:我认为,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体现出作者原本有很美好的愿望,可是,现在却因为理想没实现,感到很失落。跟悄悄的走能够呼应。  

宁晗:我认为这样表达有四个理由:一,适合全诗意境;二,与揉碎前后呼应;三,表明一些不好的东西的结束;四,说明年代久远。  

戴琛:我想顺便问一下: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否有消极意义?  

孙振宇:我认为有一点消极,因为他把给沉淀了,把自己昔日的纯真、上进的理想抛开了。  

问题3向青更青处漫溯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郑升升:我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讨论的,太简单了。  

教师:这样简单否定可不好,不够礼貌,也不能体现钻研精神。  

冯俊鹏:青更青处可能留下过作者的美好梦想。  

阮翔:青更青处可能更有梦幻般的景色,会把诗人带到梦里去。  

刘峰:我们认为两者都有一些。  

问题4:作者十分留恋康,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宁晗:不愿打破康的宁静恬美。  

饶黎思:留个完整的美好记忆给自己。就像一些公园里的标牌上说的:除了足迹,什么都别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黄宣滕:为什么不带走云彩?我也讲讲自己的看法。徐志摩很潇洒,这从他的散文和爱情中可见一斑。我认为他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在这里的美好愿望和对康的万千离愁。  

问题5:笙箫是一种乐器,为什么悄悄会成为别离的笙箫  

王巍:作者是想用笙箫这一本来嘈杂的事物来衬托康的宁静。  

余姗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说别离时的笙箫是悄悄的,没有发出乐音。  

周凤娟:这句中的会不会是的意思,悄悄像别离的笙箫,这里根本就没有笙箫。  

王剑南:是的,英国可能不会有,所以这里还有一种思乡之情。况且康的景致很像诗人的故乡江南,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一首乡愁诗。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也越趋深入。  

五个问题讨论之后,王剑南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作者是否在康也应该拿来讨论,因为这有助于理解诗的一些意境。我个人认为他应是在回国的船上。因为,首先,我走了那河畔中的金柳中的,都说明作者已经离开康。再者,作者写水的笔墨很多,说明他由海想到了康河,还有满载一船星辉等等。”  

我非常兴奋地接过话题: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确实有多种说法。前面我只介绍了一种,另一种是讲徐志摩1928年第三次欧游回国,在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深情的告别诗。没想到王剑南同学研读得这么细致深入!并且讲得有理有据,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也值得我学习!”  

课堂上响起了掌声  

很多同学表示赞同王剑南的观点,说标题就是再别,特征明显。也有同学说再别或许就是现在的再见,不一定是第二次告别;但也赞同王剑南所说的一些理由。  

我发现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注意句意的理解,细节方面探究得不错,但整体把握普遍不够,比如整首诗的诗行为何要错开排列,首尾两个诗段这么相似效果到底好不好,等等,便说: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帮我现场解决一下。第一,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是错开排列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排列?第二,这首诗的首尾两段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样写效果到底好不好?”  

大家听罢,才发现还没来得及整体把握呢。于是认真讨论起来。讨论比较顺利,较快地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对第一个问题,认为错开排列有视觉美和听觉美:视觉上,错开之后,造成一种空灵感,与诗的意境一致,同时参差与整齐相映照;听觉上,双句位置自然会停顿多一些,这样就突出了双句,强化了双句末尾的韵脚。对第二个问题,认为这种写法更能深化恬静柔美的氛围,增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学生研读了、交流了,也提问了、讨论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介绍成年人的阅读体验,供他们借鉴参考——  

我先向各位介绍一位叫谢克强的学者写的文章《〈再别康〉的诗意美》,我读其中的一段: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熔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下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吹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后,我作为课堂中的一员,也介绍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研读体会,与各位交流,它绝不是标准答案。阅读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的答案的,会因每个人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我觉得本诗的意境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金柳、青荇与清泉,静静的、悄悄的,详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  

除了意境美,还有结构美、节奏美。结构美,首先美在三个横向组合的画面,描绘完三个面后,接着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然后开始了纵向的线性排列,承前接过字,开始了下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接着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然后引出了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个结构自然、流畅,浑然一体。节奏美,美在全诗单行与双行的错开排列而形成的句式的长短与句意的强弱上,参差中显和谐,变化中有规律。”  

本篇课文的学习差不多了,我引导说:反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人是在反省中走向进步的。现在,请你反省小结一下:自己在研读欣赏与交流提问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肯定需要保留的优点,又有什么必须克服应该纠正的不足,并列出一条最容易调整的措施。”  

课堂上时间不够,我便要求每人课后写在备用纸上,现场随意点了几位同学发言。  

郑雄:自己的词汇比较贫乏。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不是十分主动,上课也没有主动发言。以后要主动发言。  

管宇:今后应多考虑作品的整体,比如像老师所提的问题我就很少考虑。  

周志琪: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发现问题,今后应当在这方面多改善。  

黄峰峰:课堂上讨论后,有很多感想没有及时捕捉下来记录到纸上,到现在却已记不清了。以后要及时动笔。  

黄芳: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能随想随记,做一本《忽然想到》,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毛锐:若没有老师同学的点拨,我总是无法理解诗歌的内涵,有些句子意思理解了,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词汇量实在太贫乏。调整措施是:要细心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平时多看文学作品,多读,多写,多记。  

周腾:我以前概念里,语文代表死记硬背,这让我很反感,现在我明白了,没有语言的积淀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多记多背,改善学习习惯。  

最后,我请大家代我作个结束语:请各位代老师作一个结束语好吗?准备一分钟”  

学生感到很新奇,竟可以代老师作结束语!个个兴趣盎然。发言质量开始不高,毕竟是第一次。但后面发言的渐渐入门了。  

翁利平:诗歌的深刻内涵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来消化,否则你会被语言拒之门外,无法登上大雅之堂。  

教育(训)的口气,俨然一个教师  

刘单丹:《再别康》是一首很好很美的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多多少少地学到点东西,不要在脑海中不留一片云彩。  

又被教育了一通。  

黄峰峰: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被这首诗所感动?这首诗非常不错,希望你们课后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这种诗。嘿,下课!  

学生哈哈大笑。  

孙振宇:徐志摩,满怀激情的一个年轻人,带着愿望去异国他乡深造,然后又深深地爱上了那片土地,那土地也净化了他的心灵,似乎把自己带上了成功之路。你们羡慕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大笑,其中也夹着肯定。  

毛伶燕:一首好诗需要用心去细细体会和感觉。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与诗人一起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纯、静、美。不禁想起一句话:让人生归于纯静。或许,诗人追求的正是这种人生,而这样的人生也真的很美。  

啧啧声不断。  

周凤娟:华丽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优美的意境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让我们记住这篇优美的诗篇。  

点头者一片。  

王正明:学完这篇文章,让我也有了想到康走一走的冲动,到那儿享受一下美丽的宁静与宁静的美丽。  

哇的一声,长长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郑逸农老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
    再别康桥诗歌全文
    再别康桥说课稿 2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3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再别康桥·赏析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死水”的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4
    苏教版《再别康桥》教案之一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人生平
    【英文版本】
    解读《死水》《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3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
    再别康桥【法语】
    康桥再会吧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诗两首》教学杂谈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诗两首》关于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我所知道的康桥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有关资料
    《诗两首》最妙的修辞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教学建议
    《雨巷》教学实录
    《诗两首》教学建议
    《雨巷》教学实录
    《诗两首》电子教材
    《诗两首》整体把握
    《诗两首》朗读提示
    《诗两首》结构图示
    《诗两首》写作特点
    《雨巷》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多音字辨析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关于丁香的诗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新教材新学案
    《诗两首》题目简说
    《诗两首》生字注音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形近字辨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
    《诗两首》写作借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夕阳中的新娘”与语感教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最妙的词语
    《雨巷》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英语美文:著名诗人徐志摩名篇-《再别…
    再别康桥英文译稿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中英文对译稿
    诗歌翻译:《再别康桥》英文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2
    《再别康桥》教学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万物竞相生长——《再别康桥》教学反…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
    说课指导:再别康桥说课稿
    【文本】《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2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原创作品]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案系列:九年级下《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戴望舒简介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
    偶然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对话的激活──《再别康桥》课堂教学…
    再别康桥说课稿
    《诗两首》词义辨析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徐志摩简介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诗两首》词语解释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的备课札记及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说课稿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3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2
    我用残损的手掌
    追悼志摩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再别康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