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丑态十足,难怪众人要笑,本来就滑稽可笑得很。 第9节“我那里还杀猪……今日果然不错”一段语言,与第二节一顿骂构成对比,“尖嘴猴腮”的范进一下子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引得众人的又一阵嘲笑,胡屠户的厚颜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1、12段),张乡绅拜会范进。 张乡绅与范进从无来往,也非世交。小说却详写张乡绅来访,自有深意,与写众乡邻不完全相同。张乡绅先是“拉关系”,后又送钱送房,再次点明一旦中举,就可以改变命运,享受荣华富贵,这就是范进中举发疯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段与写众人一起,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有力地说明范进中举后的地位迅速上升,也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权贵互相攀附、互相勾结的黑暗现实。
八、重点语句分析 1.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体统”的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胡屠户虽然只是个杀猪的,却也教训范进要立个“体统”,说明封建观念深入人的思想深处,其实就是要范进摆出读书人的架子,轻视劳动人民,不与普通百姓来往。
2.噫!好了!我中了! “好了”一句的含义是:从此我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在封建社会,一旦“中举”,显赫的社会地位、富足的经济生活等都到手了,从此可以改变命运,高居人上,享受荣华富贵。
3.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他怎的?……” 一个“靠”字,道破心机。中举不仅可以让范进飞黄腾达,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胡屠户也可以依仗“贤婿”,享受富贵,作威作福。中举前,只说“不知累了我多少”之类,现在称“贤婿”、“天上的星宿”,钱财、地位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是细节描写,用了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媚态十足,极尽谄媚之能事。讽刺意味特别强烈,写出了人物心灵之卑劣。
5.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到底是什么迷了心窍?恐怕并非痰而已。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说出,只因他见得多矣,可见此类事情常常会发生,科举制度毒害了一个又一个读书人,意义深远。
6.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笑的主要是胡屠户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当然,新贵人的丑恶形象,也必定让人忍俊不禁。第9节“众人都笑起来”,则是笑胡屠户厚颜无耻。
7.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世俗眼光中的文曲星,作者却写成了如此形象,一方面说明人物受封建科举毒害之深,心灵完全扭曲,形象丑恶可笑;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对于封建科举、对于范进是完全取辛辣讽刺的态度的。
8.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攥”、“舒”、“缩”、“揣”几个动词,如电影特写镜头,刻画细致入微,人物本来见钱心喜,意欲收下,却又装腔作势,假意推辞,贪婪而又虚伪。“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读到此,读者脑海中必然会浮现出他“横批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的形象,简洁的勾勒,人物形象鲜明,前后对照,活画出一个势利的市侩。
九、写作特色
1.精湛绝伦的讽刺艺术 鲁迅先生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也用夸张、变形,却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范进中举发疯,虽然是夸张,却不失真。首先,读书人热衷科举,醉心功名,几十年不中,一旦成功,荣华富贵就在眼前,于是欣喜若狂,这是导致发疯的心理前提;其次,借报录人之口说出了当时读书人中举发疯即使不是普遍现象,也绝不是惟一,是“会有的实情”(鲁迅语),因而也是真实可信的。作者写范进这个人物,夸张、讽刺主要是在中举发疯这个情节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情等作多层次的穷形尽相的描写,夸大其疯劲,使人物丑态毕现,从而表现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运用对比手法,也是本文讽刺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小说中的对比是多视角,多维度的。既有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也有人物自身前后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组:第一组对比是范进与胡屠户的对比。1、2段中,范进的窝囊、迂腐,胡屠户的张狂倨傲,个性鲜明。第二组对比是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无不体现出人物对范进截然不同的态度,讽刺性十足。第三组对比是范进中举前后迥异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中举前贫困不堪,穷得揭不开锅,中举当天还不得不卖鸡换米。而一旦中举,乡邻们有送米面的,有送白酒的,仅张乡绅就送来了“贺仪五十两”,“三进三间”的干净房子。不仅如此,中举后,范进立即成了“老爷”、“新贵人”、“天上的星宿”,连老太太也受了众人的尊崇,胡屠户则不再大骂范进,奉承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称他为“贤婿”,张乡绅来拜,亲切地称“世弟兄”……如此变化,对读书人诱惑当然很大。第四组对比是众乡邻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对比,辛辣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间的关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2.通俗、生动、精练的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有很多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读来亲切。如“现世宝”、“烂忠厚没用”、“不要失了你的时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嗑西北风”、“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等等,不仅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而且活泼生动,表现力特强。 小说语言的准确、洗练,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以胡屠户为例:“横批”、“腆着”、“啐”等动词写出了他的傲慢、粗俗以及对范进的轻侮态度。“低着头”、“扯了几十回”写出人物的媚态十足。“攥”、“舒”、“缩”、“揣”几个动词写出了人物贪婪而虚伪的性格。再看对范进的描写:“拍”、“笑”、“一交跌倒”、“牙关咬紧”、“踹”、“挣”等词句细微而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疯态。
3.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课文中范进这个人物的语言是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头哈腰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出迂腐、无能、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在语言变化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也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中举前,他骂范进“现世宝”、“穷鬼”、“癞蛤蟆”、“尖嘴猴腮”,中举后则极力恭维,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文曲星”、“姑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语言描写,作者把这个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表现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 张乡绅拜会范进时,用了最亲切友好的词句来拉拢关系,如“亲切的世弟兄”、“世先生”、“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充分表现了这个老奸巨猾的乡绅的拉拢手段,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十、《孔乙己》、《范进中举》两文的比较
1.主题思想的共同之处 两篇课文通过孔乙己、范进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内容:一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二是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2.孔乙己与范进这两个人物的异同 相同的是两人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不同之处有:①两人的命运和结局不一样,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范进却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②两人性格不完全相同:孔乙己麻木不仁、迂腐不堪、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却又诚恳善良;而范进则显得懦弱无能而又圆滑世故。范进这个人物,完全可以用“丑”来标签,而孔乙己的身上则透露出几缕“悲”。
3.表现手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比较 两篇小说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旨;都具有讽刺性,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以及整个病态社会,不同的是: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讽刺,而鲁迅先生则用白描手法来揭示社会病态。《孔乙己》侧重写人物的肖像、神态与动作,也有少量的人物语言描写;《范进中举》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辅以动作、神态描写。
4.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比较 两位作者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都揭示并嘲讽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既批判又同情的,而吴敬梓对笔下的范进则完全是嘲讽与批判的态度。
十一、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主要有:1.经济状况的变化。中举给范进带来了巨大财富,仅从中举当天看,他就收到了张乡绅送来的五十两银子,三进三间房子,连乡邻们也送这送那,可想而知,一旦中举,荣华富贵便随之而来。而以前,他家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只好卖鸡换米度日。2.社会地位也急剧变化。中举前,胡屠户根本瞧不起他,训斥得他“摸门不着”“唯唯连声”;中举后,却立即改了口,“老爷”“贤婿”“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连连恭维,令人发笑。乡邻们尊称他“范老爷”“新贵人”。就连张乡绅也急忙来拜,称他为“世弟兄”,说什么“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可见他的社会地位与中举前有了天壤之别。3.中举不仅使范进有了富足的经济生活和显赫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他本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醉心功名,苦心经营,一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