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F >> 范进中举 >> 正文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

  祖辈的科第发家和当时的家门不振使他早年也醉心举业,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

  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他被乡里视为“败家子”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词)。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把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甚至在没落之中,仍变卖了家产,以葺先贤祠。同时,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也称病不去。而他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过活,有时竟到了“囊无一钱守,腹作于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程晋芳《寄怀严东有》)的地步。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当他的好友程晋芳也陷入困境时,他感慨地说道:“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借高先生对杜少卿的批评,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这里正是写出了吴敬梓与由“正经人”所组成的世界和他们的人生规范的冲突。在吴敬梓看来,在所谓“正经人”的世界里,人心为功名富贵和虚假的道德所掩蔽,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健康性,更失去了求知和求真理的热情,倒不如“和尚道士、工匠花子”生活得自然本色。他必须从这个“正经人”的世界中逃脱出来,才不致使自己的生命遭到窒息。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然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用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原因,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托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范进中举,吴敬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详案
    《范进中举》赏析
    《范进中举》说课稿1
    《范进中举》剧本
    巧用对比 凸显主旨——《范进中举》中…
    《范进中举》说课稿3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说课稿4
    范进中举素质教育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说课稿2
    《范进中举》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京剧剧本)
    《范进中举》赏析2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课文范进中举研讨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范进中举原文欣赏
    “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课文《范…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习题精选
    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我的教学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学法建议
    《范进中举》课文分析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探究活动
    《范进中举》学习思路
    《范进中举》结构分析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范进中举》整体把握
    《范进中举》学法指导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中心思想
    《范进中举》多音字辨析
    《范进中举》典型例题
    《范进中举》写作特色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问题探究
    《范进中举》课文导读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范进中举》作品的战斗精神与现实主…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重难点讲解
    《范进中举》课文评点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吴敬梓的恋乡情结
    论《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试析…
    浅议《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胡屠户的“四骂”
    《范进中举》课文背景知识
    范进是广东人吗
    《范进中举》参考图片
    《范进中举》电子教材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课文题解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问题研究
    《范进中举》难句解析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范进中举》浅析
    关于《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研讨与练习说明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
    “含读”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形似字辨析
    《范进中举》生字注音
    《范进中举》教学杂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
    《范进中举》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父子至性诗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
    以《范进中举》为例谈怎样精讲
    《范进中举》词义辨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浅尝──《范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词语解释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