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F >> 范进中举 >> 正文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何满子       对于任一具体作品,文学批评的任务是通过解读文本揭示其美学的历史的价值;因此,文本解读的精确度和深刻度决定文艺批评的质量。文本解读可以从各种角度切入,或从创作主体的风格特征、人生关注、感情态度、创作方法的剖析入手;或从创作对象即形象中所蕴涵的生活的诸多方面,现实的和历史的各层面的阐发着眼。但取径虽然多方,约而言之却不外两途:一是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法,即从作家所诉求的种种追溯他所钟情的人生问题及其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一是伯乐《相马经》所说的“按图索骥”法,即从作品所以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状貌论证作家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艺术。这两种路数自然会有交叉,有重叠,但其批评建构和基本倾向却是显然的。《〈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一书的作者顾鸣塘所择取的为后一种路数。

  这种方法必须对产生作品的社会状况了然于胸,论证中要掌握大量材料乃至精确的统计指数,才得以阐明制度性的和运行性的社会人文生态,进而观照鉴别对象的形象合理性、真实性和合于美学比例的程度。它的优势是,可以排除游谈无根和向壁逞臆;但稍一不慎也易走入误区,因耽爱资料而失于节制,陷入烦琐考据和议论枝蔓;或醉心于从资料去发微索隐,于是便从别一岔道与游谈臆测会合。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人们对这种畸形现象见得太多了。

  堪欣喜的是,本书作者避免了烦琐和枝蔓,也不分心于比附与索隐。本书所论证和据以论证的材料,是环绕《儒林外史》及其作者吴敬梓的原生态,紧扣着小说的形象,论列了各色人物的活动空间,从而疏通了小说形象和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和呼应。既以人生实况印证了小说人物和情节之所以如此如彼的因由,也时刻在显示制度性和运行性的社会人文状况时,以小说人物的行为和言谈作出反证,使艺术与人生互相映衬而彼此都得以彰显。由于本书所提供的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文状貌的完备和翔实,纲目毕具,遂使本书不仅大有裨于解读《儒林外史》,而且也使本书自身成了清代早中期社会性质的百科式的论著。

  本书论证的重点也和吴敬梓小说所主诉的内容同向。书中第四章关于科举取士制度的程式、运作,以及竞逐于这一制度下的士子心态的论叙,是全书篇幅最多、情况最周备的部分;割取出来便可成一本介绍科举制度的专书。吴敬梓嫉视科举和时文,甚于别的各种社会弊害,显然由于社会文化的承担者的儒林群体,统统受这个制度的牢笼和荼毒,人格被扭曲,因而导致了文化的偏枯和颓败。吴敬梓将此视为一切文化弊病乃至社会弊害的总根而给以辛辣的讽刺。正是儒林中人的颓败以及远不止是儒林的颓败,使吴敬梓敏锐地察觉出传统文化的深重危机。《儒林外史》的深层内容,便是从这大群可笑可悲的人物活动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社会-文化危机。

  吴敬梓是封建末世察觉了传统文化危机的第一位智者,其历史作用如用世界范围的杰出人物来比拟,则正像欧洲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之提早发出了呼召文艺复兴的先声。吴敬梓比龚自珍提早了一百年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那样的沉重叹息。

  然而,在吴敬梓忧心忡忡地公心讽世时,中国大地上的秀才们,官员们,绅士们,清客们,斗方名士们,优倡皂隶以及上上下下各阶层各行业的芸芸众生,正如《儒林外史》所描写的,却在扰扰攘攘,孜孜不倦,晕头转向,煞有介事地奔走着他们的功名、权位、浮名和各色各样的利益,社会在沉沦,在陵夷,却仍如常地运转着,和往昔毫无异样。本书所提供的,便是这个社会图景,它的风貌,风习,包括制度性的和运行性的诸种色相。
    ──《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8日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范进中举,吴敬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详案
    《范进中举》赏析
    《范进中举》说课稿1
    《范进中举》剧本
    巧用对比 凸显主旨——《范进中举》中…
    《范进中举》说课稿3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说课稿4
    范进中举素质教育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说课稿2
    《范进中举》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京剧剧本)
    《范进中举》赏析2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课文范进中举研讨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范进中举原文欣赏
    “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课文《范…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习题精选
    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我的教学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学法建议
    《范进中举》课文分析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探究活动
    《范进中举》学习思路
    《范进中举》结构分析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范进中举》整体把握
    《范进中举》学法指导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中心思想
    《范进中举》多音字辨析
    《范进中举》典型例题
    《范进中举》写作特色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问题探究
    《范进中举》课文导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作品的战斗精神与现实主…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重难点讲解
    《范进中举》课文评点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吴敬梓的恋乡情结
    论《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试析…
    浅议《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胡屠户的“四骂”
    《范进中举》课文背景知识
    范进是广东人吗
    《范进中举》参考图片
    《范进中举》电子教材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课文题解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问题研究
    《范进中举》难句解析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范进中举》浅析
    关于《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研讨与练习说明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
    “含读”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以《范进中举》为例谈怎样精讲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形似字辨析
    《范进中举》生字注音
    《范进中举》教学杂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
    《范进中举》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吴敬梓父子至性诗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
    《范进中举》词义辨析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范进中举》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浅尝──《范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词语解释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