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蛟川书院 吴晓岚 张佳音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 陈摇瑛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范进中举,吴敬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