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F >> 范进中举 >> 正文

 

《范进中举》说课稿1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说课者:成章实验中学语文组  常薇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本篇课文共需三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范进中举发疯”的中心环节
(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
(3)探究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2.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3.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 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取舍。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提问法: 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表格法: 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2.学法指导:
a.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b.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c.朗读法:朗读“喜极而疯”这一精彩片断,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赏析高超的写作技巧。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影片《范进中举》的故事梗概,复习小说情节。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多媒体导入不仅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第二部分: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范进中举发疯”这一段
(1)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2)分组讨论分析:
 
(3)教师总结归纳:
 
(4) 抓住“好”字分析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提示: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
归纳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4.小结:“好”的内涵
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5.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用对联 
通过朗读及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心理
新课标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本文的关键在“中举”二字上,所以我就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而“中举”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
 
注重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
 
 
 
结合课文要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领悟作品内涵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本课通过以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引用对联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有力结束本课教学。
第三部分: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全文总结
2、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3、现在高考不再限制年龄,考场上还有七旬老翁,他们比范进还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拓展练习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教育现象提出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不停地与教师、与学生、与作品、与生活对话中,凸现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
1、分组编演课本剧
2、撰写研究性报告
   研究性报告参考选题:(任选一题,或自拟题)
(1)《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2)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3)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4)一场“癞蛤蟆”变成“天鹅”的滑稽戏——谈《范进中举》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编演课本剧和撰写研究性报告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能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与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五、自我评价:
1.在研究教材方面的优势:挖掘深,把握准,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
2.在组织教学方面的优势:双边活动组织成功,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教学手段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图文声相结合,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特点。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范进中举,吴敬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范进中举》说课稿1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详案
    《范进中举》赏析
    《范进中举》剧本
    巧用对比 凸显主旨——《范进中举》中…
    《范进中举》说课稿3
    范进中举素质教育
    《范进中举》说课稿2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说课稿4
    《范进中举》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京剧剧本)
    《范进中举》赏析2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课文范进中举研讨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范进中举原文欣赏
    “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课文《范…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习题精选
    《范进中举》中心思想
    《范进中举》电子教材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学法建议
    《范进中举》浅析
    《范进中举》探究活动
    《范进中举》重难点讲解
    《范进中举》结构分析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人物描写
    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我的教学故…
    《范进中举》课文评点
    《范进中举》多音字辨析
    《范进中举》典型例题
    《范进中举》写作特色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问题探究
    《范进中举》课文导读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学法指导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学习思路
    关于《儒林外史》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吴敬梓的恋乡情结
    论《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范进中举》课文背景知识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课文分析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范进是广东人吗
    《范进中举》整体把握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范进中举》问题研究
    吴敬梓父子至性诗
    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试析…
    《范进中举》研讨与练习说明
    《范进中举》难句解析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浅议《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参考图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
    “含读”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杂谈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形似字辨析
    《范进中举》生字注音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课文题解
    《范进中举》主题思想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范进中举》作品的战斗精神与现实主…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
    以《范进中举》为例谈怎样精讲
    《范进中举》词义辨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词语解释
    《范进中举》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浅尝──《范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范进中举》胡屠户的“四骂”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